活動鉛筆

活動鉛筆

世界上第一支自動鉛筆於1822年在英國發明。1915年日本人早川德治發明了一種自動鉛筆,為了出口,給這種鉛筆取名為“Every-Ready Sharp Pencil”。一開始這種新的書寫工具並不受到日本國內認可,直到出口訂單激增,受到國外認可之外,日本國內的需求才迅速增長。早川公司也憑藉自動鉛筆的銷售得到了擴張。

活動鉛筆

正文

不用卷削,能自動或半自動出芯的鉛筆。活動鉛筆的品種和規格有 0.3、0.5、0.7、0.9、1.1、1.5、2.0和3.15mm8種。前4種屬於細芯活動鉛筆。
沿革 19世紀中期,活動鉛筆在歐洲以手工藝品出現。19世紀末期德國開始商品化生產,但鉛芯仍需人工削尖,產量有限。1903年日本開始使用機械製造活動鉛筆,其結構簡單,均為鏇轉式。40年代美國派克公司首批生產0.9mm鏇轉式活動鉛筆,鉛芯無須人工削尖。1965年日本研製成功0.5mm和0.7mm合成樹脂細鉛芯,並開發了新型三爪卡頭,取代了傳統的金屬三爪卡頭。同年日本派羅德自來水筆株式會社首次生產出脈動式細芯活動鉛筆。70年代又相繼開發了二次撳動式、雙卡撳動式和甩打撳動式結構細芯活動鉛筆。1979年聯邦德國法伯·卡斯特鉛筆廠首次推出自動出芯式活動鉛筆。1980年前後又研製成功了塑膠二爪卡頭,使活動鉛筆在材料和結構上有了新的突破。
分類 按鉛芯直徑大小分為粗芯(大於 0.9mm)和細芯(小於0.9mm)活動鉛筆。按出芯方式,可分為墜芯式、鏇轉式、脈動式和自動補償式 4種活動鉛筆。墜芯式靠鉛芯重力自動出鉛芯。鏇轉式靠鏇轉輸送鉛芯。脈動式(撳動式)靠撳動輸送鉛芯,結構有一次撳動式,即撳動一次出鉛芯。二次撳動式,第一次撳動筆嘴伸出筆桿,第二次撳動鉛芯伸出。雙卡頭撳動式,採用雙卡頭結構,縮短了卡頭和筆嘴端部距離,使活動鉛筆內最後剩下的8~15mm的一段殘留鉛芯,不用撳動可出一支整鉛芯將其頂出,即可連續書寫。自動補償式(自動出芯)無須鏇轉或脈動裝置,可自動補償鉛芯,連續書寫。
結構 脈動式機芯結構是活動鉛筆普遍採用的基本結構形式,主要由筆桿、尖套、護芯管、卡頭、鎖緊箍、彈簧等組成(見圖)。當儲芯管受撳動壓力(手指壓力)作用時,克服彈簧的彈性力向下移動,並使卡頭爪片張開,同時鉛芯依靠自身的重力,離開在儲芯管內的原來位置,在制動元件阻尼圈的控制下沿著護芯管壁移動一定長度。撳動壓力釋放後,彈簧恢復原位,鉛芯被鎖緊箍和卡頭自動鎖緊定位,完成一次脈動出芯過程。依此往復即可連續脈動出芯。

活動鉛筆活動鉛筆
樹脂細鉛芯 細芯活動鉛筆的專用鉛芯,具有撓曲強度高、書寫性能好等特點。它主要以合成樹脂為鉛芯的粘結劑,常用的有聚乙烯醇、瀝青、呋喃樹脂、聚氯乙烯、ABC樹脂、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以石墨為鉛芯的著色劑;常用溶劑有水、乙醇等;常以鄰苯二甲酸二辛酯、磷酸三甲酚酯等為增塑劑,用來降低樹脂在高溫下的流動粘度,改善成型加工性能;常以硬脂酸鉛為穩定劑,防止樹脂老化,抑制氧化過程進行;以液體石蠟、低分子聚乙烯等為潤滑劑,改善樹脂熔體的流動性能。
樹脂細鉛芯的製造是在惰性氣體(如氬氣)保護下或密封條件下,經高溫焙燒碳化而形成石墨化結構,使其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和較好的書寫性能。
發展趨勢 活動鉛筆向普及化和高檔化兩個方向發展。低中檔活動鉛筆的產量不斷增加,普及面逐步擴大。高檔活動鉛筆日趨裝飾化、禮品化和多功能化,正在由原來的專門書寫工具變成裝飾典雅、多功能的貴重禮品和工藝裝飾品。活動鉛筆的機芯結構由脈動式向自動補償出芯式發展。機芯零部件向標準化、規格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發展。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