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走親習俗

洪洞走親習俗活動區域跨越洪洞縣、臨汾堯都區兩縣(區)內之甘亭、吳村、辛村、龍馬、萬安五個鄉鎮,涉及二十餘個村莊,穿越汾河東西兩岸,影響範圍廣。村落名稱上沒有什麽特別,卻有其他關於女神的靈驗傳說。而這些因著各種緣由與娘娘相關的村落居民,像歷山人一樣視羊獬人為長一輩,也統統成了羊獬和歷山人的“親戚”。傳統的“接姑姑迎娘娘”走親習俗有古今兩條路線,並有來回不同路的傳統。

歷史淵源

洪洞走親習俗活動區域跨越洪洞縣、臨汾堯都區兩縣(區)內之甘亭、吳村、辛村、龍馬、萬安五個鄉鎮,涉及二十餘個村莊,穿越汾河東西兩岸,影響範圍廣。
關於“接姑姑迎娘娘走親活動,當地有著這樣的傳說:羊獬村原名周府村,後來有一隻母羊生出了一隻獨角羊,它的名字叫“獬”,是一隻神獸,具有分辨善惡的本領,一如《路史》所言:“性知曲直,識有罪,能觸不直。”此事被士師村聖人、堯的司法官皋陶知道了,上報堯帝。定都平陽的堯王帶著懷孕的妻子親自前來視察,不料妻子在生獬之地分娩了女英。堯見此地連生神獸、聖嬰,便舉家搬來居住,改村名為羊獬。而舜耕歷山是典籍明載的故事,儘管全國叫歷山的地名據統計有二十餘處,但當地人堅信舜就是在這個歷山上耕種,並被訪賢的堯王看中,將娥皇、女英嫁給舜。於是,羊獬和歷山就分別是兩位女神的娘家和婆家了,由於輩分上的關係,羊獬人稱呼她們為“姑姑”,歷山以及其他地方人都稱她們為“娘娘”。每年農曆三月三,時近清明,是掃墓祭祖的日子,羊獬人從歷山上接她們回娘家省親,直到農曆四月二十八(堯王生日),歷山人來給堯王拜壽,並將兩位娘娘接回去,然後就要進入農忙季節了。
(洪洞走親習俗活動圖集二)

習俗內容

每年農曆三月初二上午,羊獬村民齊集村內姑姑廟前,在威風鑼鼓聲中,在姑姑神像前請香,然後繞行到園內堯王寢殿焚香辭行,並為代表吉祥含義的黃絲線、紅綢帶“開光”。然後誦念“啟行令”,全體村民跪拜,幾個精壯男子抬起姑姑的駕樓,至堯王殿前辭行後走出園子,形成一個長達幾百米的儀仗隊,其中一人舉“羊獬總社”大旗,其中的幾組威風鑼鼓隊,一路上不停地敲打。隊伍行到村口將軍廟焚香祭拜後,男性成員上車出發,隊伍過汾河,下車祭河神。途經各村均在村口設香案、鑼鼓隊迎接。隊伍穿村而過,村內各家門前多擺放桌椅,上設香爐,擺放的茶水、點心、水果等供過往人員隨意拿取。村內如有娘娘廟,隊伍一定會到娘娘廟停駕祭拜。中途要吃“腰飯”,由村民自發將羊獬隊伍中的人領回家吃飯。聽到三聲銃響,無論吃飽與否,一律回到娘娘廟集合起駕出發。到歷山娘娘廟前與歷山浩大的迎接隊伍匯合後,在通往娘娘廟的台階上大斗威風鑼鼓,活動掀起高潮。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在一個台階上斗一曲,常常斗到天黑才罷休。進入歷山廟宇群後,社首等人先到舜王殿再到堯王殿,最後到娘娘殿(大殿)上香,一天活動結束。歷山負責接待的社首(歷山分東、西、中三社)請來自羊獬的“親戚”回家吃飯、住宿。
三月初三是正日,附近村民都趕到娘娘廟裡上香,廟後面路兩側的攤位擺滿了各種小吃、日用品,形成了非常熱鬧的廟會集市。接近中午時分,隨著銃聲響起,歷山主事社首等人在娘娘殿跪拜焚香後,請出兩位娘娘的小型神像置於羊獬駕樓中,正式起駕。羊獬隊伍啟程,歷山隊伍及民眾散去。根據當地婚嫁不走回頭路的傳統習俗,羊獬隊伍至楊家莊“腰飯”後,萬安村接娘娘的隊伍前來迎接。據說萬安是舜的老家,此地娘娘廟規模也很宏大,兩支隊伍合流後步行幾里路、穿過集鎮,來到娘娘廟,焚香祭拜後將駕樓停放在廟宇群的獻殿內過夜,羊獬隊伍中的人又被萬安村民各自接回家食宿,直到三月初四傍晚時分回到羊獬。
(“三月三”洪洞走親習俗活動圖集 )

傳承意義

首先,走親儀式與走親傳說,是民眾共同記憶的重要方式,是地域歷史演變的口頭記錄。傳說生來就有一種解釋的功能,當人們對歷史趨於模糊和忘卻的時候,歷史就逐漸演變成記憶進入人們的頭腦,在代代相傳時逐漸形成豐富的民間傳說。關於堯舜的傳說、村名來歷的解釋,明顯帶有這種共同記憶的性質,也是在告誡後人不能忘記歷史。無形的、口頭的記憶,如今又有了新的傳承載體,就是有形的建築、食物、神像和儀式,喚醒並強化著系統內部人們的集體記憶。
其次,走親習俗和傳說,維繫著一個地域的社會秩序。活動期間所到之處人們熱情、虔誠,傳達的是一種社會倫理、道義,更有種種禁忌。吃“腰飯”、天黑在所到村里住下,實現了認親的過程與目的,凸顯了他們對親情的重視,這對加強地域聯繫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這個空間感越來越強、人際關係越來越緊張的社會,這樣的走親儀式無疑會帶給我們很多啟發,關於人與人之間、關於生存空間之間。總之,三月三走親儀式已經成為晉南人們農耕生活之餘的重要信仰活動和娛樂活動,它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和親屬觀念。人們在農忙之餘積極參與、回響,是一種善舉,是信仰與願望表達的途徑,是情感發泄的方式,在親身的付出與體驗中尋找精神的寄託,實現親鄰關係的和諧,維繫著他們與外來人的朋友關係。

傳承情況

據考證,現世最早的記錄只能看到北宋年間在歷山上已有舜廟(見《山西通志·祠廟》),因此,“接姑姑迎娘娘”走親習俗應當起源於宋代前後,但在當地,無論是普通鄉民、地方知識精英乃至政府官員,都堅信這是真實的歷史,並認為整個“接姑姑迎娘娘”的走親活動也是從堯舜時代一直流傳下來,具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他們為此感到無比驕傲,並以實際行動捍衛著自己的信仰,即便在“文革”嚴厲禁止此類活動的時期,仍冒著危險、喬妝打扮地秘密接送姑姑,很多人因此被拘留、坐牢,也都在所不辭。

非遺信息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

項目

內容

項目名稱

洪洞走親習俗

級別批次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批准文號

國發〔2008〕19號

批准時間

2008年06月7日

類別

民俗

申報單位

山西省洪洞縣

審批序號

1003

項目編號

Ⅹ-96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

項目

內容

項目名稱

走親習俗

級別批次

山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批准文號

晉政發〔2006〕46號

批准時間

二○○六年十二月十八日

類別

民俗

申報單位

臨汾市洪洞縣

審批序號

99

項目編號

Ⅹ-12

代表性傳承人

序號

姓名

申報地區或單位

118

李寅子

山西省洪洞縣

119

邵才旺

山西省洪洞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