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八景

津門八景

清代乾隆五年(1740),天津知縣張志奇擬定“津門八景”,並為景觀分別配撰七絕。其景依次為———三水中分(三岔河口)、七台環向(繞城炮台)、溟波浴日(大沽海口)、洋艘駢津(漕運海船)、浮梁馳渡(海河浮橋)、廣廈舟屯(皇船塢)、南原樵影(南郊風景)、西淀漁歌(西郊物華)。這八景詩被收入《天津縣誌》,稱為清代“天津八景”。

簡介

張志奇津門八景一首 張志奇津門八景一首

津門八景分為明清兩代,明代稱“直沽八景”。

明永樂二年十月(1404年12月)設天津衛,兩個月後(1405年1月)築天津城。到明正德年間(1506~1521),大學土李東陽途經天津,寫下了《直沽八景》七律詩八首,就有了“天津八景”之說。

相關古詩

明八景一景一詩,分別描寫當時的天津:

(一)《拱北遙岑》這一景主要描述天津城北城門的景色。說如果站在北城門樓上,西帶太行,東連碣石,頓覺豁然開朗,心曠神怡。詩云:

百尺高樓拱帝庭,北山秋望八空冥。太行西帶城煙碧,碣石東連海樹青。

吟客放懷朝拄笏,使游翹首夜占星。監司正屬埋輪地,一夜朝天夢幾醒。

(二)《鎮東晴旭》主要是說天津城東門外景色。天津城東門瀕臨海河,登舟可直駛大沽海口,飽覽海上日出的壯觀景色。詩云:

五夜城頭聽早雞,海東紅日上雲梯。飛鳥曉颭珠簾影,舞燕睛翻畫棟泥。

千里帆檣天遠近,萬家村市屋高低。客來不用愁風雨,無限風光入品題。

(三)《安西煙樹》主要描述天津城西門外景色。綠樹成蔭,炊煙裊繞,充滿詩情畫意。詩云:

安西門外碧參差,綠樹層煙曉更宜。縹渺不知天盡處,霏微疑是雨來時。

林間瞑色聞香杳,野外寒光見日遲。睡起鉤簾看午霽,一川花鳥正離離。

(四)《定南禾風》天津城南門外,是天津軍屯之地,《定南禾風》一景就是描述城南一帶軍墾農田,風吹禾動,催人抒懷。詩云:

層軒南向坐薰風,極目平疇遠近同。萬里黃雲吹不斷,一天翠浪卷還空。

阜財正借驅煩力,飽士新成偃武功。殿閣微涼天上句,擬將餘興續坡翁。

(五)《吳粳萬艘》天津作為南糧北運的樞紐,南來北往的船舶,日夜兼程,形成一派繁忙景象。詩云:

盛朝供奉出三吳,白粲千鍾轉舳艫。欵乃聲連明月夜,參差帆指紫雲衢。

萬年壯麗留畿甸,千里清香上御廚。聖主憂勤先稼穡,予來應未有稽逋。

(六)《天驥連營》天津作為三衛的軍事重鎮,駐有重兵,極目遠望,天際與馬場相接,在藍天下馬群騰躍,蹄聲清脆,宛若置身牧場。詩云:

龍媒昔在渥窪川,寄牧三沽近九天。目瑩月精懸夾鏡,毛分雲錦動連錢。

千金骨市燕昭日,九逸歌成漢武年。好把車攻獻真主,周宣不廢四時畋。

(七)《百沽潮平》天津水塘窪淀很多,這一景描述天津七十二泊的水鄉景色。詩云:

海門晴雪浸金鱉,百道沽來涌暗濤。望極遠空知岸闊,臥欹殘夢覺船高。

遙疑夢澤相吞吐,不似胥江狂怒號。時有海舟隨上下,往來沙口不辭勞。

(八)《海門夜月》海門是指海河的入海處--大沽口,這一景是指大沽口每當皓月當空時海天一色的幽美景色。詩云:

海門東望極空明,月里山河影乍晴。萬里滄波天一色,數聲靈籟夜三更。

水晶宮浸魚龍冷,白玉城高鸛鶴輕。不用扁舟泛寥廓,已著奇絕冠平生。

這是天津以數數景之始。後到清朝又有文人寫詩描繪天津,

清代乾隆五年(1740),張志奇任天津知縣,寫下了《津門八景》,形成清代天津八景。

詩中那些吟歌所處就是清八景。

(一)《三分中水》是指南、北大運河汩汩自西南、西北而來,匯流於三岔河口入海河。天津城正建在三岔河的西南,北門臨近北運河,往來帆影,景色宜人。詩云:

帆帆葉葉下津門,亂水縱橫海氣昏。合處那從辨原委,分流終自見清渾。

(二)《七台環向》是指環天津城所築的7座炮台。據康熙《天津衛志》記載:“崇禎十二年城外撥民地,建炮台七座...”《七台環向》即是7座炮台環抱天津,形成點綴天津的景觀。詩云:

畿輔嚴疆有駐師,七台棋布自崔巍。時清無復驚烽火,盡日靈風卷畫旗。

(三)《溟波浴日》天津城在渤海之濱,萬里鯨波,海口觀日,為文人雅事。詩云:

海門東望拱神京,萬里鯨波靜不驚。極浦方看騰紫氣,樹頭倏已掛金鉦。

(四)《洋艘駢津》是描述來自廣東、福建的海船,往來於天津和閩、粵之間,顯示了海上貿易的繁榮景象。詩云:

一水渺茫浪拍天,吳依畫舫延人船。聖朝何意通蠻貨,自為觀光近日邊。

(五)《浮梁馳渡》是指在各河上修的“浮橋”。天津著名的浮橋有鈔關浮橋(又稱北浮橋,在北大關),鹽關浮橋(亦稱東浮橋,在今金湯橋附近),窯窪浮橋(在大胡同北口),西沽浮橋等,構成天津一景。詩云:

萬國輪蹄盡此經,方舟鐵鎖壯金城。澤梁無禁行人歇,閒聽關門鼓角聲。

(六)《廣廈舟屯》指“皇船塢”,是為皇帝用船貯存之所,地點在今海河西岸(今勝利公園),當年皇船塢周圍遍植楊柳,塢內龍舟停泊,為天津一景。詩云:

亭亭依岸艤龍舸,碧瓦參差照綠波。玉輦不來春樹長,游鱗爭比舊時多。

(七)《南原樵影》此“樵”並非指砍柴,而是指城南一帶蘆葦地。風吹葦動,葦浪細翻,成為一景。詩云:

城中鴛瓦碧粼粼,極目平原遠市塵。古徑寒林樵擔出,分明摩潔畫中人。

(八)《西淀漁歌》東渡、西淀俱在天津城西,一望無際,漁歌唱晚,景色迷人,令人陶醉。詩云:

對比詩句,再看八景中描寫的地理位置不同。有些在舊社會或在帝國主義雙重壓迫,天津的清八景詩對天津的描寫,讀起來不禁讓人感到,淒涼、滄桑……。體現當時弱國的無奈。

清八景詩句:

(一)《三分中水》是指南、北大運河汩汩自西南、西北而來,匯流於三岔河口入海河。天津城正建在三岔河的西南,北門臨近北運河,往來帆影,景色宜人。詩云:

帆帆葉葉下津門,亂水縱橫海氣昏。合處那從辨原委,分流終自見清渾。

(二)《七台環向》是指環天津城所築的7座炮台。據康熙《天津衛志》記載:“崇禎十二年城外撥民地,建炮台七座...”《七台環向》即是7座炮台環抱天津,形成點綴天津的景觀。詩云:

畿輔嚴疆有駐師,七台棋布自崔巍。時清無復驚烽火,盡日靈風卷畫旗。

(三)《溟波浴日》天津城在渤海之濱,萬里鯨波,海口觀日,為文人雅事。詩云:

海門東望拱神京,萬里鯨波靜不驚。極浦方看騰紫氣,樹頭倏已掛金鉦。

(四)《洋艘駢津》是描述來自廣東、福建的海船,往來於天津和閩、粵之間,顯示了海上貿易的繁榮景象。詩云:

一水渺茫浪拍天,吳依畫舫延人船。聖朝何意通蠻貨,自為觀光近日邊。

(五)《浮梁馳渡》是指在各河上修的“浮橋”。天津著名的浮橋有鈔關浮橋(又稱北浮橋,在北大關),鹽關浮橋(亦稱東浮橋,在今金湯橋附近),窯窪浮橋(在大胡同北口),西沽浮橋等,構成天津一景。詩云:

萬國輪蹄盡此經,方舟鐵鎖壯金城。澤梁無禁行人歇,閒聽關門鼓角聲。

(六)《廣廈舟屯》指“皇船塢”,是為皇帝用船貯存之所,地點在今海河西岸(今勝利公園),當年皇船塢周圍遍植楊柳,塢內龍舟停泊,為天津一景。詩云:

亭亭依岸艤龍舸,碧瓦參差照綠波。玉輦不來春樹長,游鱗爭比舊時多。

(七)《南原樵影》此“樵”並非指砍柴,而是指城南一帶蘆葦地。風吹葦動,葦浪細翻,成為一景。詩云:

城中鴛瓦碧粼粼,極目平原遠市塵。古徑寒林樵擔出,分明摩潔畫中人。

(八)《西淀漁歌》東渡、西淀俱在天津城西,一望無際,漁歌唱晚,景色迷人,令人陶醉。詩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