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腳橋

據說,元朝末年,來自湖北的陳友諒領導的大漢軍,與來自安徽由朱元璋率領的西吳軍,在江西北部一帶展開了長達十八年的戰爭。 不巧的是,有一天,守在港口橋(老橋已拆,現為公路橋)附近的一名士兵因為天太熱,就到橋下洗腳,涼快涼快。 楊苕華一死,手下軍兵四散逃開,而在鄱陽湖苦戰的陳友諒,卻因失去後援,最後也兵敗身亡。

作者:方樂亞 熊承志
九江縣有個港口鎮,雖然這個地名已經用了十多年了,但當地人仍然習慣稱呼她為洗橋,洗橋是老地名洗腳橋的簡稱,說到這洗腳橋的來歷,還真有一段挺有趣的故事呢!
據說,元朝末年,來自湖北的陳友諒領導的大漢軍,與來自安徽由朱元璋率領的西吳軍,在江西北部一帶展開了長達十八年的戰爭。雙方為爭奪地盤,你來我往,大小數百戰。有一年,陳友諒為平定南昌胡廷瑞部叛亂,率水軍進入鄱陽湖。朱元璋聞訊,乘機領兵封鎖湖口,截斷陳友諒歸路,水陸兩路夾擊漢兵,雙方主力在鄱陽湖展開決戰。戰爭初期,陳友諒仗著戰船高大,人數眾多,打得西吳軍焦頭爛額,但朱元璋就是扼住湖口,死不退兵。並從安徽調集精兵強將,前來增援。援軍源源不斷開往鄱陽湖。陳友諒主要後勤線被切斷,形勢越來越來不利,雙方激戰正酣。
陳友諒的夫人楊苕華這時正駐軍在今港口花園一帶,負責從陸路上給丈夫提供後勤支援。相傳陳友諒的娘娘乃真命娘娘下凡,是天庭的人疏忽,錯配了草頭天子陳友諒,而朱元璋雖是真命天子,卻得了個假娘娘,所以當地一直流傳有真假娘娘之說。因是真娘娘的緣故,所以這位娘娘有不小的法力,她每天作起法來,用繡花針挑破山上的竹葉。據說,她每挑破一片竹葉,西吳軍就要死一名士兵,所以戰爭初期,西吳軍損失慘重,陳友諒的水軍很占優勢,但因為西吳軍人數太多,儘管楊娘娘把山上的竹葉全挑光了(至今未能長出完整的葉片來),仍未能改變戰場上的膠著狀態。
當時因為通信很是不便,陳友諒就命人從望夫山大寨,到鄱陽湖戰場每隔十里築一土台,白天以旗為信,晚上以火為號,傳遞戰場訊息。相約,晚上舉火或者白天旗倒,表示他兵敗身亡,如果旗不倒或無火警表示太平無事,勝利在望。
不巧的是,有一天,守在港口橋(老橋已拆,現為公路橋)附近的一名士兵因為天太熱,就到橋下洗腳,涼快涼快。不曾想,這時突然颳起一陣怪風,忽喇喇把豎在台上的大旗吹下高台。士兵因為在脫掉綁腿洗腳,一時竟難以救急!
而在望夫山上負責瞭望的士兵見旗倒許久不起,以為發生變故,慌忙報告娘娘。楊苕華誤以為丈夫已經陣亡,不願苟且偷生,獨自來到赤湖邊,投水身亡。一點怨魂,飄飄渺渺,去找丈夫陳友諒相會去了。
據說楊娘娘死後因思念故鄉的親人,身體竟然能夠從赤湖進入長江,再從長江進入漢水,逆流回到了她的故鄉——湖北省仙桃市!傳說非常感人。
楊苕華一死,手下軍兵四散逃開,而在鄱陽湖苦戰的陳友諒,卻因失去後援,最後也兵敗身亡。一場本來未卜勝負的戰爭,就因為士兵的失誤,導致錯誤信息的傳遞,最終提前結束。
當地老百姓為紀念這件事就把地名改為洗腳橋,從元末到現在,稱呼已經用了六百多年了。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有人把“洗腳橋”叫“洗心橋”,這只是解放以後的事,當時有一個鄉政府的領導自作聰明,認為“洗腳橋”不如“洗心橋”順口,就把地名改為“洗心橋”,他並沒有考慮到這種稱呼有侮辱人的味道,因此,當地人並不完全賣他的賬,很多單位仍沿用原來“港口”(這裡以前是長江的連線處,後來被泥沙淤積,長江逐漸北移)的名稱,鄉政府隨後也沿用“港口街鎮人民政府”。也就是說,“洗心橋”與當地名稱的來由毫無瓜葛,外地有人望文生義,認為當地出了個不肖之子,才有了“洗心革面”之說,其實這純粹是無稽之談,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與古蹟也扯不上邊。
雖然當年的石橋已被如今的公路水泥橋所代替,但橋下的流水,似乎仍然在向後人講述著這段不平凡的往事,讓一代一代的港口人永世不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