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門

上千噸洋垃圾製造的一次性發泡餐具流入國內市場,而生產商竟然是上市公司占有7成股份的子公司。國家已經明令淘汰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但目前全國每年生產使用的塑膠發泡餐盒仍有近70億隻,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鏈。

簡單介紹

“洋垃圾門”暴露的行業毒瘤“洋垃圾門”暴露的行業毒瘤

上千噸洋垃圾製造的一次性發泡餐具流入國內市場,而生產商竟然是上市公司占有7成股份的子公司。央視經濟頻道《消費主張》的報導引起輿論譁然,更引起網民對涉及的上市公司佛塑股份的“口誅筆伐”。2010年8月14日,佛山塑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再次作出回應,稱一次性餐具產品已經納入關閉淘汰計畫當中,但因“關閉一次性餐具業務需與外方股東進行協商,因而影響了該業務的退出進度”。

事實上,為了減少白色垃圾,國家已經明令淘汰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但目前全國每年生產使用的塑膠發泡餐盒仍有近70億隻,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鏈。僅出事後的8月10—11日兩天,省質監局就在專項執法行動中查獲1000多萬個此類違規餐盒。有法律人士和業內專家呼籲,不能治標不治本,除了重罰,還應從源頭和進出口鏈條上加強追查、並採取多種執法手段相結合。

事件曝光

2010年8月10日晚,央視經濟頻道《消費主張》欄目以《垃圾如何變餐具》為題,報導了部分企業用從歐洲等地進口的廢舊塑膠,加工成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並以每月數億個的數量流入市場。其中,涉及佛塑股份下屬鴻基分公司。
根據央視調查,佛塑股份用洋垃圾製作餐盒,每個月的產量高達1千噸,相當於每月生產約2億個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更令人憤怒的是,公司還將內銷與出口嚴格進行區別對待,這些垃圾生產的餐具全部實行內銷。
央視報導稱,鴻基分公司採購進出口部的陳躍文承認,公司大部分用於內銷的發泡餐具,都是拿那些進口回來的垃圾做的。他甚至表示,一般出口餐具添加的廢料都不大,而內銷沒人管,好糊弄,賣得出去就行。
據專家介紹,這樣的一次性發泡餐盒,裝入滾燙的炒粉放置一晚後,會出現泡沫塑膠絲,消費者無形中可能就吃進去了,而人體是不會分解這些東西的。中餐高溫,多油等特點加劇了有毒物質向身體滲透的力度。一次性發泡塑膠餐盒主要原料是聚苯乙烯,在達到65攝氏度的時候,會有一些游離狀態的苯乙烯致癌物質釋放出來,對人體危害極大。
“內外有別”這一做法引起輿論譁然,不少網友質疑:“難道國人就該用洋垃圾做的餐盒?是單一企業內外有別,還是監管本身就‘內外有別’?”

事件影響

據悉,佛山鴻華聚酯是作為佛塑股份的控股子公司併入上市公司報表的。鴻華聚酯主營聚酯功能母料及其相關塑膠、化工製品,註冊資本210萬美元,公司期末實際出資額為147萬美元,佛塑股份占其70%的股份。
對於“洋垃圾門”事件,股民也紛紛選擇“用腳投票”,從8月10日開始,“佛塑股份”股價連續暴跌,4日跌幅近20%,該股技術指標形態已破位。盤初一度跳水逼近跌停後被小幅拉起橫盤震盪,截至上周五收盤,該股跌2.04%,報11.98元。
佛塑股份也在公告中聲明,此次涉嫌違規經營行為完全違背了公司“追求卓越,為社會創造價值”的經營宗旨,與公司新能源、新材料的產業高端化發展方向背道而馳,為公司所不容。公司責成鴻華聚酯立即終止全部一次性發泡餐具的生產經營,全力追回已發出的問題產品予以銷毀。
佛塑股份承認,公司作為鴻華聚酯的大股東,未能有效履行大股東的職責,未能及時發現和制止該公司的涉嫌違規經營行為,對此事件負有內控失察、監管不到位的責任。並承諾:公司將深刻接受本次事件的教訓,進一步加強企業內控建設,確保合法合規經營。但網民和投資者似乎仍對聲明“不感冒”,據和訊網調查,95.15%的網民認為此事“不可容忍”,在“應當承擔什麼責任”的調查項中,認為處以高額罰款的比例為31.2%,認為應該關門整頓的占了33.33%,認為應該賠償投資者損失的比例為35.47%。
對於這樣的道歉,有投資者認為太沒有誠意。“如此重大的事故發生,佛塑股份只發了公告卻未停牌,而公告中也只是表示要追回毒餐具和嚴懲肇事者,卻絲毫未提及對消費者的賠償。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也表示,鴻華聚酯生產一次性發泡塑膠餐盒已經十五六年了,佛塑股份不可能不清楚子公司用廢塑膠生產一次性餐盒的問題,這只不過是公司推脫責任的一種說辭。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佛塑股份股票的下跌,並不是完全由鴻華聚酯生產違規餐盒引起。“目前公司的估值已經很高了,加之市場狀況不好,回調也是很正常的事。”證券分析師李先生表示,“目前該公司主要做傳統鋰電池的薄膜,未來大家比較關注的是汽車薄膜這一塊。這一塊的前景不錯,公司也有一定的技術基礎,但是目前其前景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目前,佛塑股份的股價為12元多,而其動態市盈率已經達到了68.5倍。“60多倍的市盈率,即使其未來看重的兩大業務獲得實質性進展,差不多才是這個水平。”金元證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師表示。
廣發證券分析師認為,佛塑股份對用洋垃圾做餐盒事件發布澄清公告,佛塑股份採取的措施非常及時,力度也很大。由於佛塑股份這類存貨並不多,即使追回全部損失,預計不超過1000萬元。事實上,佛塑股份的企業價值、公司看點均在於公司所強調和執行的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該事件對公司價值影響不大。
雖然事件還未平息,但佛塑股份還在通報中堅稱,佛塑股份已披露的2010年第三季度業績預告不會發生變化。

影響

洋垃圾餐盒已成產業鏈
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國家早已明令淘汰,一律不得進口、轉移、生產、銷售、使用,但違法生產卻長期屢禁不止。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由於出口要求嚴格、價格更高,企業一般會生產質量相對較好的餐盒,而剩下的邊角料、廢料生產出來的餐盒主要流向國內市場。他表示,國內監管不到位、執法力度不夠,也使洋垃圾餐盒得以在中國市場暢通無阻。他稱,目前業內有30多家企業在生產這種餐盒,上市公司就佛塑股份一家,隱蔽性的小企業多一些。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洋垃圾餐盒已經形成產業鏈。佛塑上游產業順德區杏壇鎮就有許多塑膠貿易及加工廠商。杏壇塑膠商會秘書長何杞源向媒體透露,杏壇目前有300多家塑膠貿易企業,他們從國內外市場採購各種廢塑膠,轉手出售給本地的塑膠加工企業。這種企業大多數都是小規模的家庭作坊式,租或建個倉庫就開始經營。經過整治,現在加工企業已從去年的1500多家減少到700多家。
據媒體報導,順德區固體廢物管理中心相關人士坦承,在杏壇現存的千家塑膠企業中,僅2家具有進口固體廢物的資質,而且這兩家每次進口廢塑膠,按規定都要事前先向固廢中心申報,到貨後還要儘快讓固廢中心去倉庫檢查。但最近一段時間,固廢中心沒有接到任何申報,也沒有接到企業的到貨通知安排檢查。
杏壇呂地村多家企業都表示,“他們只管賣出產品,但是客戶用來做什麼,卻不是加工企業能夠制約的”。還沒走進這個“世界目前最大的進口廢塑膠集散地”,就已經聞到空氣里充斥著的像燃燒塑膠發出的刺鼻氣味,當天剛下過一場雨,街道上積滿黑色的污水,沒走幾步白色的運動鞋很快就被弄髒。
本報記者從省質監局網站獲悉,今年以來,廣東質監部門加大對違法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一次性塑膠餐具飯盒生產企業的查處力度,多次組織在全省範圍開展發泡塑膠餐具生產企業專項執法行動。
據統計,截至8月11日,全省共檢查企業33家,其中立案查處22家,查獲一次性塑膠餐具飯盒10783.1萬個,涉案貨值約58萬元,其中8月10—11日兩天查獲1000多萬個。
8月10—11日,廣東質監部門連夜組織對被央視經濟頻道曝光的深圳燦輝、佛山鴻基(鴻華)、東莞茂盈、珠海新富華等企業開展執法檢查,查獲利用廢舊塑膠生產一次性塑膠餐具飯盒1334萬個及原料一大批。其中,在深圳寶安區燦輝塑膠製品廠查獲一次性塑膠餐盒40萬個,“聚苯乙烯”原料1000公斤;在佛山鴻華聚酯切片有限公司查獲一次性塑膠餐盒922萬個,生產原料14.2萬公斤;在東莞市茂盈降解塑膠餐具有限公司執法人員查獲一次性塑膠餐具372萬個;在珠海新富華快餐用品有限公司執法人員未發現國內銷售的產品。
廣東質監部門稱,還將繼續加大對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生產企業的檢查力度,對違法使用廢舊塑膠進行生產一次性塑膠餐具的企業依法查封產品、原料和設備,對屢次違法的企業將依法從重處罰。

事件評價

建議追查洋垃圾利益鏈
北京市匯佳律師事務所律師邱寶昌呼籲,出現此類事件要倒查,追根朔源,看問題出在哪個環節。同時,政府要改變執法方式。“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的存在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為何現在才被大量曝光,原因在於長久以來都是治標不治本。要採取倒查,看根本問題在哪兒。在原材料方面追溯是怎么來的。”
邱寶昌稱,國家早已頒布《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條例》等進出口的檢驗檢疫法律法規,裡面規定: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法定檢驗的進口商品經檢驗,涉及人身財產安全、健康、環境保護項目不合格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責令當事人銷毀,或者出具退貨處理通知單並書面告知海關,海關憑退貨處理通知單辦理退運手續;其他項目不合格的,可以在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的監督下進行技術處理,經重新檢驗合格的,方可銷售或者使用。“但為何這么多從歐洲等地進口的廢舊塑膠能大量進入中國?是否有巨大的產業利益鏈?政府官員是否參與其中?這些都值得追查。”
他建議,同時,政府部門要改變執法方式,實施科學檢驗。所有的產品用現代監管技術編號,方便從原料到成品的追查;其次,在執法過程中,要注意經濟處罰不能代替行政處罰,也不能代替刑事處罰,不能簡單地罰款,而要將吊銷營業執照、情節嚴重者可判刑等結合起來。要發動廣大網友和老百姓的力量進行監督,並對舉報等行為要予以鼓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