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地名

洋地名

“洋地名”,是指在中國許多城市濫用國外地名的現象。例如:“曼哈頓”、“威尼斯”、“加州1885”等。“洋地名”無論是頻出還是禁止,都彰顯了對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地名文化的一哄而“洋”,看似高端大氣上檔次,實則很顯庸俗與浮躁,根本經不起稍作推敲和質疑。2016年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視頻會議,傳出要重點清理整治居民區、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規範地名,並加強地名文化保護。

基本信息

現象

洋地名東施效顰的洋地名
曾經有人開玩笑:在他所在的城市看一圈房子就像週遊世界一般——早上去“斯坦福院落”,中午去“加州洋房”,下午去“香榭里街區”,如果第二天還有興致,可以去“曼哈頓”、“柏林小鎮”或者“威尼斯水城”……國人喜歡跟風,自以為很有“品位”。

在中國國不少城市,以“曼哈頓”、“巴黎”等洋名字命名的商業中心、廣場、樓盤比比皆是,幾乎成了時尚。創意英國、香榭麗舍、挪威森林、金色維也納、阿拉丁花園、瑪雅生活館、波西米亞花園、地中海、名古屋、坎城風情街、泰晤士小鎮……國內許多城市都散布著“洋地名”,“曼哈頓”“泰晤士”扎堆出現,“維也納”“地中海”層出不窮。

成因

商業化的樓盤取洋名,無非是營造國際化氛圍,提高樓盤附加價值,利於項目推廣。而公共性質的廣場或項目取洋名,則更多的是出於“時尚”、“高貴”等的心理需要。說白了,這都是城市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

社會剖析

地名是基本的社會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在國家治理、文化傳承、國防建設和國際交往等方面廣泛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少傳統地名能夠解讀出一個地方大概的位置、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地名承載了一個地方的地理、歷史、文化信息,盲目使用‘洋地名’,會造成傳統文化的斷代。”雲南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國際交流部部長汪潔泉表示,一個好的地名不僅有助於指示方位、方便居民生活,更能喚起年輕一代對城市歷史的興趣,增強年輕一代對城市的認同感。
地名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標誌,每個地方氣候地理、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也會形成不同的“地名文化”。胡亂起洋名,必會破壞這些文化傳承。對洋地名的追逐,不僅容易迷失自我,還照見了一種懶惰思維,更折射出一種文化的不自信。地名文化的一哄而“洋”,看似高端大氣上檔次,實則很顯庸俗與浮躁,根本經不起稍作推敲和質疑。假如有國外遊客請一位熱情好客的中國朋友留個地址以便以後交往,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留的地址可能是:XX市坎城風情街、泰晤士小鎮、曼哈頓小區。而如此雜糅打包“洋地名”的中國地址,除了引人發謔與徒增笑料,哪能襯托和折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獨有底蘊。網路之上、跟帖之中,早就不乏調侃吐槽:“假如翠湖旁邊的小區改名叫瓦爾登別墅,轎子雪山景區的酒店改稱阿爾卑斯小屋,你會怎么想?在‘名古屋’甩米線,聽起來就彆扭!”

影響

在當下的中國,很多事情可以“策劃制勝”,故儘管有規定的存在,但洋地名仍呈泛濫之勢。人們已經生活在一個被洋地名包圍和影響的時空,如果不加限制,長此以往,不僅對個體造成文化上的誤導,還會對中國悠久的地方文化造成銷蝕,乃至遁於無形。

一些地方熱衷於改老地名,或愛起一些洋氣點的地名,“不僅讓民眾看著一頭霧水,也割斷了地名文脈”。

治理舉措

道路樓盤命名是有法律規範的,早在1986年國務院出台了《地名管理條例》,民政部1996年發布的《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二章第四款明確規定: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中國地名。

2013年10月,河南省政府發布政府令,宣布《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經省政府常務會議通過,自2013年10月15日起施行。《辦法》還禁止使用外國人名和地名作地名。

國家民政部2015年就要求,加強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概括而言應做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清理整治居民區、大型建築物、街巷、道路、橋樑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規範地名的工作正在進行,希望各地在更名工作中更加注重歷史文脈保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