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聚油藏動態模型及剩餘油分布

注聚油藏動態模型及剩餘油分布

《注聚油藏動態模型及剩餘油分布》是2008年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文業。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綜合套用多學科理論和方法技術,套用計算機技術,系統深入研究和揭示了分流河道砂儲層長期高壓注水、注聚後巨觀、微觀、流場演化機理和演化規律,建立油藏巨觀、微觀、流場動態演化模型,揭示了長期高壓注水、注聚

注聚油藏動態模型及剩餘油分布
後巨觀、微觀剩餘油形成機理與分布規律,預測了四年和六年後可動剩餘油的分布。

本書可作為油田開發工作者、大專院校及科研院所相關專業科技人員、師生的參考書。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勝坨油田地質特徵概述

第一節 勝坨油田地層格架

第二節 勝坨油田構造格架

第三節 勝坨油田沙二段儲層成因類型

第四節 勝坨油田沙二段砂體分布規律

第五節 勝坨油田開發歷程及主要開發特徵

第六節 勝坨油田開發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概況

第二章 勝坨油田儲層非均質性研究

第一節 勝坨油田沙二段儲層成岩相非均質性研究

第二節 勝坨油田沙二段儲層沉積非均質性研究

第三節 勝坨油田沙二段儲層敏感性非均質研究

第三章 勝坨油田儲層流動單元研究

第一節儲層流動單元概念

第二節 儲層流動單元研究劃分原理和方法

第三節 儲層流動單元主成分分析原理和方法

第四節 儲層流動單元聚類分析原理和方法

第五節 勝坨油田注聚先導區儲層流動單元模型

第四章 勝坨油田開發地質災害形成機理

第一節 油田開發地質災害概念

第二節 勝坨油田開發地質災害主要類型

第三節 勝坨油田開發地質災害形成機理

第四節 勝坨油田開發地質災害控制因素

第五節 勝坨油田開發地質災害破壞性

第五章 勝坨油田儲層巨觀參數動態模型

第一節 勝坨油田儲層巨觀參數求取

第二節 勝坨油田儲層巨觀參數演化規律

第三節 勝坨油田儲層巨觀參數演化機理及數學模型

第四節 勝坨油田儲層巨觀參數動態模型

第六章 勝坨油田儲層微觀參數動態模型

第一節 儲層微觀參數動態模型的內涵

第二節 勝坨油田儲層岩石骨架場演化模型

第三節 勝坨油田儲層孔喉網路場演化模型

第四節 勝坨油田儲層粘土礦物場演化模型

第五節 勝坨油田滲流場演化特徵

第七章 勝坨油田剩餘油形成機理與分布模式

第一節 剩餘油的概念

第二節 勝坨油田剩餘油形成微觀滲流機理

第三節 勝坨油田剩餘油控制因素

第四節 勝坨油田剩餘油分布模式

第五節 勝坨油田剩餘油預測模型

參考文獻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勝坨油田地質特徵概述

第二節 勝坨油田構造格架

東營凹陷在古近紀是一個受區域性拉張作用形成的北陡南緩、北深南淺的半地塹型湖盆。勝坨油田位於湖盆北緣、陳家莊凸起的南部,沙四段沉積時期,控制構造、沉積發育的坨-勝-永大斷裂開始活動,本區處於穩定的持續下陷狀態,連續沉積了巨厚的泥岩。與此同時,陳家莊凸起上剝蝕下滑的沖積物不斷在基岩斜坡上沉積,斷層與基岩面間形成了砂、礫岩體和斷階(即二台階)構造。在沙三段中、下部及沙三段上部第十砂層組沉積前的各沉積時期勝坨地區仍為坳陷,沉積厚度大。至沙三段上部沉積後期,沉降運動才逐漸停止,至沙二段沉積早期開始隆起,東營組沉積時期隆起幅度最大,構造運動最強烈,往後持續隆起至明化鎮組沉積早期,隆起的幅度是逐漸增加的,之後,受多種構造運動影響,逐漸形成了現今具有背斜形態的構造格局。

勝一區北臨勝北弧形斷層,該斷層為一正斷層,產生時間早、落差大、延伸長,控制了該區的構造發育。勝北弧形斷層最早產生在沙二段沉積早期,活動時間可延續到館陶組沉積時期。勝北弧形斷層(1-2-x191井至T43井)大體為東西走向,斷面傾向北,斷距10~60m不等,T43井以西部分勝北弧形斷層逐漸變為北西走向,斷面傾向北西。此斷層在1-1-31井處向西南方向有一分叉,並經過1-1-34、1-2-32、1-1-39井呈東西走向,為一斷面南傾的正斷層。勝一區西部還發育三條較大的次一級斷層,北邊一條大致呈東西走向,延伸較長,由1 2-64井附近開始經1-2-55、1-2-54井向西延伸並與勝北弧形斷層相遇,斷面南傾。中間一條為北東東走向的正斷層,由1-2-61井向南南東方向一直延伸到勝一區外,斷面傾向南南東。在以上兩條斷層之間有一條經過1-3-39井的北東東走向的小斷層,斷面傾向南南東。南邊一條為北東走向的正斷層,斷面傾向北西,這樣就形成了勝一區西部地塹格局。三條斷層造成了斷層兩側油水界面不同,對油氣分布有局部的控制作用,對地層沉積厚度也有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