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 (CEFAMANDOLE NAFATE FOR INJECTION)

紅黴素可增加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對脆弱擬桿菌的體外抗菌活性100倍以上。 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為第二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 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經肌內或靜脈給藥在體內迅速水解為頭孢孟多。

【適用症】
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適用於敏感細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膽道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骨和關節感染以及敗血症、腹腔感染等。
【注意事項】
1.交叉過敏反應:對一種頭孢菌素或頭黴素(cephamycin)過敏者對其他頭孢菌素或頭黴素也可能過敏。對青黴素類、青黴素衍生物或青黴胺過敏者也可能對頭孢菌素或頭黴素過敏。對青黴素過敏病人應用頭孢菌素時發生過敏反應者達5%~10%;如作免疫反應測定時,則對青黴素過敏病人對頭孢菌素過敏者達20%。
2.對青黴素過敏病人套用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時應根據病人情況充分權衡利弊後決定。有青黴素過敏性休克或即刻反應者,不宜再選用頭孢菌素類。
3.有胃腸道疾病史者,特別是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或抗生素相關性結腸炎(頭孢菌素類很少產生假膜性結腸炎)者應慎用。
4.腎功能減退病人應減少劑量,並須注意出血併發症的發生。若套用大劑量,偶可發生低凝血酶原血症,有時可伴出血,因此在治療前和治療過程中應測定出血時間。
5.套用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期間飲酒可出現雙硫侖樣反應,故在套用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期間和以後數天內,應避免飲酒和含酒精飲料。
6.對診斷的干擾:套用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時可出現直接抗球蛋白(Coombs)試驗陽性;以硫酸銅法測定尿糖時發生假陽性反應,採用葡萄糖酶法測定尿糖,其結果不受影響;以磺基水楊酸檢測尿蛋白時可出現假陽性反應;套用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期間可出現暫時性鹼性磷酸酶、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血清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升高。
【用法與用量】
肌內注射、徐緩靜脈注射(3~5分鐘)或靜脈滴注。
成人一日劑量為2.0~8.0g,分3~4次給藥,一日最高劑量不超過12g。皮膚感染、無併發症的肺炎和尿路感染,每6小時0.5~1g即可。
腎功能減退者可按肌酐清除率計算劑量。先予以首劑飽和量(1~2g),以後肌酐清除率大於50m1/分鐘者每6小時給予2g,清除率為25~50ml/分鐘和10~25m1/分鐘者,劑量分別為每6小時和每12小時0.5g。肌酐清除率低於10m1/分鐘者每24小時0.5g。
1個月以上的嬰兒和小兒,根據感染程度,一日劑量為按體重50~100mg/kg,分3~4次給予。
【禁忌症】
對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過敏者禁用。
【兒童用藥注意事項】
1個月內的新生兒和早產兒不推薦套用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兒童劑量:根據感染程度,每日按體重50~150mg/kg,分2~4次注射。
【孕婦、哺乳期婦女用藥注意事項】
乳汁中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含量甚少。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套用時應權衡利弊。
【老年人用藥注意事項】
老年患者腎功能減退,須調整劑量。
【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發生率約為7.8%,可有肌內注射區疼痛和血栓性靜脈炎,後者較頭孢噻吩為重。過敏反應表現為藥疹、嗜酸性粒細胞增多、Coombs反應陽性等,藥物熱偶見。少數病人出現血清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鹼性磷酸酶、血清肌酐升高,多系暫時性。頭孢孟多所致的可逆性腎病也有報告。
少數病人套用大劑量時,可出現凝血功能障礙所致的出血傾向,凝血酶原時間和出血時間延長,多見於腎功能減退病人,系由於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干擾維生素K在肝中的代謝,導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有關。因此,在停藥和注射維生素K後,凝血功能即可恢復正常,同時給予維生素K可預防此反應的發生。
【藥物相互作用】
1. 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製劑中含有碳酸鈉,因而與含有鈣或鎂的溶液(包括複方氯化鈉注射液或複方乳酸鈉注射液)有配伍禁忌。兩者不能混合在同一容器中;如必須合用時,應分開在不同容器中給藥。
2. 頭孢孟多與產生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減少症或胃腸道潰瘍的藥物同用,將干擾凝血功能和增加出血危險。
3. 頭孢孟多與氨基糖苷類、多粘菌素類、呋塞米、依他尼酸合用,可增加腎毒性的可能。
4. 丙磺舒可抑制頭孢菌素類的腎小管分泌,兩者同時套用將增加頭孢菌素類的血藥濃度和延長其半衰期。
5. 紅黴素可增加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對脆弱擬桿菌的體外抗菌活性100倍以上。與慶大黴素或阿米卡星合用,在體外對某些革蘭陰性桿菌有協同作用。
【藥理】
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為第二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頭孢孟多酯鈉的抗菌活性僅為頭孢孟多的1/5(l/10,頭孢孟多酯鈉進入體內迅速水解為頭孢孟多,所以兩者在體內的抗菌作用基本相同。頭孢孟多對多數革蘭陽性球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其活性與頭孢噻吩和頭孢唑林相仿,腸球菌屬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耐藥。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對白喉桿菌和革蘭陽性厭氧菌(厭氧球菌和梭狀芽孢桿菌)均有良好作用,對大腸埃希菌、奇異變形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和流感嗜血桿菌的活性較頭孢噻吩和頭孢唑林為強,部分產氣腸桿菌、吲哚陽性變形桿菌和普魯威登菌均對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敏感。傷寒沙門菌、志賀菌屬、淋病奈瑟菌和腦膜炎奈瑟菌對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也甚敏感,對脆弱擬桿菌的抗菌作用差。沙雷菌屬、產鹼桿菌屬、不動桿菌屬和銅綠假單胞菌對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耐藥。
其作用機制為與細菌細胞膜上的青黴素結合蛋白(PBPs)結合,使轉肽酶醯化,抑制細菌中隔和細胞壁的合成,影響細胞壁粘肽成分的交叉連結,使細胞分裂和生長受到抑制,細菌形態變長,最後溶解和死亡。
【藥物代謝動力學】
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經肌內或靜脈給藥在體內迅速水解為頭孢孟多。肌內注射頭孢孟多1g(即注射相當於1g頭孢孟多的頭孢孟多酯鈉,下同),血藥峰濃度(Cmax)於1小時後達到,為21.2mg/L,6小時的血藥濃度為1.3mg/L 。靜脈注射和靜脈滴注(滴注時間1小時)1g後即刻血藥濃度分別為104.7 mg/L和53.9mg/L,15分鐘後皆約下降一半,4小時後僅有微量,分別為0.19mg/L和0.06mg/L。
頭孢孟多的分布容積(Vd)為0.16L/kg。動物注射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後,藥物迅速分布於全身各組織器官中,心、肺、肝、脾、胃、腸、生殖器官等臟器中的濃度為血藥濃度的8%~24%,腎、膽汁和尿中的藥物濃度分別為血藥濃度的2倍、4.6倍和145倍。膽汁中濃度為141~325mg/L,腹水、心包液和關節液中為5.5~25mg/L。當腦膜有炎症時,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可透過血-腦脊液屏障,其腦脊液中濃度與蛋白量有關。細菌性腦膜炎病人按體重靜脈注射33mg/kg,腦脊液蛋白低於或高於100mg/ml時,藥物濃度分別為0~0.62mg/L和0.57~7.4mg/L。蛋白結合率為78%。
正常成人肌內注射和靜脈給藥的血消除半衰期(t1/2()為0.5(1.2小時。腎功能中度和重度減退病人的血消除半衰期(t1/2()分別延長至3小時和10小時以上。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在體內不代謝,經腎小球濾過和腎小管分泌,自尿中以原形排出。肌內注射1g後0~3小時的尿藥濃度在3000mg/L以上,24小時的排出量為61%。靜脈給藥後24小時的尿排泄量為70%~90%。少量(0.08%)可經膽汁中排泄,膽汁中可達有效治療濃度。口服丙磺舒可增加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的血藥濃度並延長半衰期。腹膜透析清除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的效能差,透析12小時只能清除給藥量的3.9%;血液透析的清除率較高,重度腎功能損害經血液透析後,半衰期可縮短至6.2小時。
【拼音名】: ZHUSHEYONG TOUBAOMENGDUOZHINA
【性狀】: 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為白色或類白色結晶粉末;無臭,味微苦,有引濕性。
【貯藏】: 密閉,在涼暗乾燥處保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