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子

注子

古酒具,為酒壺的俗稱。用金屬和陶瓷製成,其形若罌,而蓋、嘴、柄皆具。

簡介

古酒具。為酒壺的俗稱。用金屬和陶瓷製成。其形若罌,而蓋、嘴、柄皆具。唐大和九年(835)後,因中貴人惡其名同鄭注,乃去柄安系,名曰偏提。《事始》曰:“唐元和初,酌酒用尊,雖十數人,一尊一勺,挹酒了無遺滴。無幾,改用注子。雖起自元和,而輒失其所造之人。”《金瓶小札》雲:其為“溫酒之器,無柄無提梁,上豐下殺,如瓶狀,今名酒注子。”宋代以後,這種酒具因其輕巧美觀實用,乃大行於世。宋代曾慥《高齋漫錄》雲,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為名臣王曾撰墓碑時,其子所送的潤筆禮品中即有注子二把。王銍《默記》:“頃刻獄就,擒張及造酒注子人凡數輩。”又,《水滸傳》第二四回:“注子裡有酒沒?便再篩兩盞兒和大官人吃。”
注子注子

一種形如長頸瓶的酒壺,上有蓋,旁有嘴和柄。冀魯官話。《水滸傳》第二四回:“~里有酒沒?便再篩兩盞兒和大官人吃。”《醒世恆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他每 (們) 吩咐小和尚, 另藏著一把~,色味雖同, 酒力各別。”
明代李日華《紫桃軒又綴》說:“吳俗呼酒壺為注子,按《周禮》以注鳴者,註注味也,鳥喙也音咒,古人用壺以大口瀉,而今人加以長喙如鳥咮然,故名注子。”唐代注子有越窯青瓷、邢窯白瓷、長沙窯釉貼花、釉下彩繪及郟縣窯黑釉藍斑等,造型為注身豐滿圓渾,短流,一側有柄。宋代南方瓷窯多燒制注子和注碗成套的酒具,以景德鎮窯青白釉最精,注流細長,寬柄,注身有瓜棱形、多方形,器形多仿金銀器式樣燒制。
古代酒器。用金、銅或瓷製成,另有注碗,注子可坐入注碗中。始於晚唐,盛行於五代至寧無時代。
【別名】

1、

偏提 唐·李匡乂《資暇集》卷下“注子偏提”:“元和初,酌酒猶用樽杓,所以丞相高公有斟酌之譽。……居無何,稍用注子,其形若䓨,而蓋嘴柄皆具。大和九年後,中貴人惡其名同鄭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異,目之曰偏提。”

2、

賭博時所押的錢。洪深《雞鳴早看天》第三幕:“這注子下得不小啊。”郭沫若《創造十年續篇》六:“注子竟有大到三四十元以上的。” 

 3、

量詞。用於款項。《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你是甚么巧主兒!囮著呆子,還不問他要一大注子,肯白白放了他回去!”

友情連結

文字 典故 漢語 古文 難字 語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