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繪卻月壺

泥繪卻月壺

泥繪卻月壺是紫砂壺的一種,源於清代,有民間收藏留存至今。壺身似圓月,底部尚缺,功能上置以平穩,又切構思題意,三彎嘴,耳圈把使之平衡,上部腰圓嵌蓋,與整體融切,合乎茗具設計之規範。壺身泥繪,重疊山巒,層層起伏,亭亭相立。

泥繪卻月壺泥繪卻月壺
泥繪卻月壺是紫砂壺的一種,源於清代,有民間收藏留存至今。壺身似圓月,底部尚缺,功能上置以平穩,又切構思題意,三彎嘴,耳圈把使之平衡,上部腰圓嵌蓋,與整體融切,合乎茗具設計之規範。壺身泥繪,重疊山巒,層層起伏,亭亭相立。

基本資料

名稱:泥繪卻月壺

類別:紫砂壺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文物現狀:留存至今

文物簡介

泥繪卻月壺高10厘米,寬12厘米,清代作品。上海郭若愚先生在《漫談陳曼生紫砂壺的造型設計》一文中記載:“曼生壺”的十八式及其題識有“ 卻月”銘:“月滿則虧,置之座右,以我為規。”取自然現象的“卻月”造壺,告誡人們處世謙虛謹慎,凡事留有餘地,作為座右銘。銘文典雅雋永,耐人尋味。“曼生壺”傳世實物的真品甚少,卻月壺式僅見此樣實物。

泥繪卻月壺其款式為曼生所創,據其題識有“卻月”銘,“月滿則虧,置之座右,以我為規”,取自然現象的卻月造壺,告誡人們處世需謙虛謹慎,曼生壺傳世實物的真品甚少,其卻月款,僅見清一款蓋內有“寶義”篆書長方章,底有“雲月山房”印款,把梢下刻“梅林道人雅玩”不知何人所制。壺身似圓月,底部尚缺,功能上置以平穩,又切構思題意,三彎嘴,耳圈把使之平衡,上部腰圓嵌蓋,與整體融切,合乎茗具設計之規範。壺身泥繪,重疊山巒,層層起伏,亭亭相立。

觀景遠處湖光山色,漁舟晚唱,似明月初生,一派生機。蓋內有“寶義”篆書長方章,底有“雲月山房”印款。把梢下刻:“梅林道人雅玩。”此壺用大紅泥製作,清朗典雅,繪圖用深黑泥作景,對比鮮明,重現“曼生壺”的新穎明快,古雅宜人的感覺。

款式特徵

泥繪卻月壺其款式為曼生所創,壺身似圓月,唯底部尚缺,收足凌空,兩角點地,如穹橫。在功能上置於平穩,而在形制上又切構思題意,三彎嘴,曲折上揚,把圈略聳而環,呼之對應,壺頂圓腰嵌蓋,與整體融切。鈕為半圈,與壺身相仿,鈕中空以補壺之實,虛實映照,互有呼應,使之不失靈動。壺身以堆泥手法繪飾,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圖現江山遠眺,漁舟唱晚之景,有明月初生之生動。整壺形制蓄意深遠,拙而空,沉而巧,紅泥深艷 黑泥濃郁,對比鮮明卻相得益彰,大方古樸,實為佳器。

製作工藝

以泥飾泥的裝飾手法稱之為“泥繪”,是用紫砂泥漿堆繪於壺坯體,並有一定厚度過,類似印章石薄意雕效果的一種裝飾手法。在生壞上用紫砂色泥繪製,燒成時隨紫砂坯一起過1120攝氏度-1180攝氏度高溫,不燒結、不含釉,也不施釉。所選用泥坯體含水份5%-7%時最適宜。

製作方法:一、使用細眉筆醮少許均勻、無石子粒泥漿一層層堆砌,使重要線條產生立體感。同時,又使畫作紋理條條清晰、自然。然後按照設計全面平塗薄泥漿,最後點苔點、置配景。漢字一般也采這種方法。二、使用眉筆醮較濃厚的泥漿堆於預定的位置上,然後用竹葉刀等雕塑、制陶工具擠、壓、切、削、平、整等均陶堆花手法使其產生浮雕效果。最後適當調整,點苔、補景,就可以達到構想效果。三、以泥代墨,以代紙,任意揮毫,一幅“水墨畫”躍然壺上。揚州八怪的鄭板橋就曾經把墨竹寫於陶板上,並題字。另外還有剪紙法,針管工具法等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