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美社區

波美社區

波美社區位於省道234線旁,地處汕頭市潮陽區西臚鎮中心平原地帶,距離深廈鐵路潮陽站6公里。現有人口10781人、2129戶,地域面積2.7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860畝、山地面積802畝,經濟結構以農業和建築業為主。2009年社區工農業總產值5437萬元,集體經濟收入36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3425元。現有黨員158名,兩委幹部9人。轄區內有觀音山奇石公園、長美岩、黃詹墓等名勝及古蹟。

開基始祖

黃詹,又名汝詹,原籍福建莆田宋大觀三年(1109)登進士,選任潮州府通判,後升潮州知軍州事(即知府),誥授朝奉大夫。因樂潮陽山水之勝,於建炎三年(1129)任滿落籍潮陽縣古奉恩鄉,創龍陂村,(今西臚鎮波美社區),為波美黃姓始祖。他任上吏治有政聲,落籍潮陽對農業、教育、景勝拓建、宗族文化有傑出貢獻。

文物古蹟

古雪岩古雪岩

波美社區虎山北麓古雪岩,唐貞元六年(790)“亦大顛舊址也”(見明隆慶《潮陽縣誌》),元至正元年(1341)之前創,宋拓建,元遭兵燹而廢,明弘治戊午(1498)科舉人、鄉賢黃用直主修,1983年(被批准開放)至1998年由住持(1985起任)釋光旭募資修葺、擴建一新,洞穴頗多,是潮陽名勝古蹟、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它由天然洞穴和人工建築構成,怪石嶙峋,洞府天成,綠樹成蔭,曲徑通幽。置身岩洞府內,山風習習,似雪冷然,故世稱“古雪岩”。另有一說,是大雄寶殿洞東北側之洞穴石牆上,儘是似雪表層而故名。據波美鄉《增修黃氏宗譜》列傳的記載,早在元至正間(1341-1368)黃氏六傳裔孫、官任廣西提點黃晦翁,曾避亂古雪岩並逝於斯,遂可遙知元代之前該岩已存在。再據光緒甲申《潮陽縣誌》山川的記載,明代進士、官拜浙江提學之潮陽人林大春(別號井丹)少年時期,也曾至岩遊玩。明代鄉賢、出任長汀縣令黃用直作《古雪岩記》。

該岩倚山俯視石,天造地設。坐西南向東北,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是一座三進三天井,兩側廂房有四周通廊的古式梵宇。

古時岩中鐘鼓相聞,梵唄悠揚,香火甚旺。但在歷史長河中,幾經滄桑,遭火燒兵燹之禍。明弘治戊午(1498)科舉人黃用直主持重修。清末圍殲山賊,抗日時期圍殲日寇,解放後的土改事件都使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迨至“文革”時期,在極左思潮衝擊下,宅更為遭殃,被夷為平地,文物損失慘重。

經過多年來的修建,如今殿宇輝煌,亭閣挺秀,蒔花遍地,寺道廣闊,佛像莊嚴,五百羅漢(各高30餘公分,泥塑)形態各異,風格奇特。還將著手籌建玉佛殿、佛教藝術館。相信古雪岩未來會更美好,法炬長明,智燈相續。

景點

觀音山(古雪岩)

波美社區小北山東段,有一處觀音山。觀音山上的奇石、奇洞、奇樹被稱為天然的“古樹之家”、“奇石公園”,其自然風光和名人趣聞令人讚嘆。

觀音山在西臚鎮波美社區之北,當我們驅車沿著環山公路,10多分鐘就上了山腰,爬到高處,頓覺心曠神怡。山上山下,古樹參天,怪石嶙峋,放眼四顧,山如綠帶,蜿蜒在榕江之濱。山上怪石,無奇不有,據史料記載:觀音山“石隨山生,隨物賦形,或斜或倚,或立或臥,吸日月精華,涵山水清氣,石頭隨靈動生趣,其逼真形象暴露無遺,有石如觀音坐蓮、青蛙望雲、巨蟒聽雷、猛虎長嘯、美女春醉、八戒照鏡、神象護法、天犬吠日、海蟹招潮等等,造形詭奇,含人間萬象。”奇妙的是“風動石”,一大石頭重約數十噸,底部與另一山石接處不足一磚大,遊人用手輕搖即晃動,可是千百年來颱風地震,石巍然無恙。

觀音山還有多處岩洞,據明嘉靖年間的《潮陽縣誌》記載:“上其山,中隱岩谷,從山嘴逡巡而下,見其內曠若堂室,坐久天風冷然,絕不聞山處樵斧聲。”岸洞有蝙蝠洞、穿雲洞、明心洞、一線天等,其特點是迂迴曲折,洞中有洞。其中最長和最奇特的是蝙蝠洞,進洞時要點上一束香,每前進一段插上一香,因洞內“道路”繁多,出洞時沿香火光而返,否則會迷路。洞有多長,誰也說不清,據說從來沒有人走到底。洞內有一處寬闊如室,數丈高的岩石上到處掛滿成千上萬的蝙蝠,不時發出啾啾的叫聲。

觀音山上還有1000多株百年以上的古樹,蔚為奇觀,古樹林中最長壽的是一株槐蔭樹。據史料記載:潮州知軍州事黃詹,宋建炎三年于波美定居,翌年於村後山上手植槐蔭。如今,這株800多年高齡的古樹,仍然枝繁葉茂,鬱鬱蔥蔥;植於元代至正年間的一株梅樹,數百年來四季常青,明代嘉慶進士,名儒林大春曾到此賞樹,在此著作中稱為“古梅新叢”,植於清道光年間的鐵樹,近年來數度開花,民眾認為此乃吉祥之兆。在觀音山的古樹林中,有一株長於石縫的楊桃樹,該樹植於何年,已無從查考,但據明嘉靖十二年的《潮陽縣誌》記載:“波美村後有楊桃樹,四季皆能結果。”說明這株樹起碼有幾百歲高齡。奇趣的是,這株長於石縫的楊桃樹,數百年來生長旺盛,年年結果,且四季皆能結果,其果香甜爽口,1963年潮汕乾旱,數月無雨,驕陽似火,石縫枯乾,雜草萎黃,而楊桃樹卻能枝繁葉茂,令人嘖嘖稱奇。古樹群中的少數民族是“白茶樹”,該樹植於明代萬曆年間,為古雪岩寺僧人所植,據專家考察,此類茶樹國內已不多見,與諸類茶樹相比,白茶樹壽命長,樹叢高,產葉多,其葉泡茶味獨清甘,且有清暑解熱功效。

古雪岩古雪岩

觀音山近年來吸引了許多海內外遊客,留下了墨寶石刻,著名畫家陳大羽題有“超凡入聖,古岩飛雪”,著名畫家王蘭若題有“別有洞天”,高僧釋茗山等也有題詠。

長美岩

長美岩花果寺位於汕頭市潮陽區西臚鎮波美鄉虎山南麓,俗稱虎山岩,與北麓的古雪岩繞路相通南北兩岩歸於一山之出,始建於宋'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近700平方米,大雄寶殿利用天然巨石為頂,依山構築,洞穴幽秘,冬暖夏涼。崖刻“念佛”二字,系清代本村舉人黃蓮峰題書。1999年市文管委公布為西臚鎮文物保護單位。

花果寺由於時代變遷,歷經戰亂,千年古寺毀於一旦,見者無不為之嘆息。1991年上光下深老法師卓錫住持長美岩,於1998年重建花果寺並禮請原潮陽佛教協會會長,靈山寺方丈上心下印大和尚題匾“花果寺”由於各種因緣所限,花果寺目前佛殿、僧寮、客廳於一處,共三層,一層為客廳,二層為僧寮,三層為佛殿。2008年法揚法師住持長美岩花果寺,法揚法師秉持“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的佛制,持戒精進,弘揚佛教傳統文化,傳播正法,愛國愛教,推廣人間佛教。通過組建義工團隊、開展祈福活動以及傳學解惑等,以出世之心做人世事業,讓廣大信眾親身感受到人間佛教的貼近與妙用。然而寺院年久失修,佛像破舊,地面龜裂,屋頂漏水,格局不全,空間狹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多的佛教信徒。法揚法師深知:弘法利生,莊嚴國土,必須有一座大空間布局合理而清靜莊嚴的道場,才能攝受更多佛弟子,度化更多眾生。法師發大誓願作獅子吼,決心規劃重建花果寺,但因種種因緣所限,一直未能如願。2010年唯一能做的只能把原先破舊的殿堂宿舍裝修一新,讓四眾弟子能夠安心辦道。

法不孤起,遇緣則興。感應道交,不可思議。2013年9月22日一場颱風“天兔”把花果寺後山茂密的樹林夷為平地,颱風過後大家平準備災後清掃之時,發現寺院兩側樹林安然無恙,唯獨寺院前後樹木無一棵倖免,後山露出一片約4000平方來的山地。法揚法師說:這是佛祖顯靈,天龍八部諸護法神護持,土地神明施地,因緣殊勝,眾緣和合,這是重建花果寺最好的機緣。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廟不在大,有道則興。

展望未來,任重而道遠,我們將一如既往地高舉愛國愛教,團結進步的旗幟,堅定不移的依靠黨和政府的領導和支持,始終把佛教的命運同祖國人民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積極協助政府貫徹黨的宗教工作方針,使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我們要大力弘揚人間佛教思想,充分發揮教務組織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努力發揮佛教活動場所的社會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貢獻力量,譜寫汕頭佛教事業的新篇章。

寺院的由來:寺院具有弘傳三寶安住三寶的功能,佛陀住世時講經說法的地方稱為“講堂”;講堂本為寺院的建築物之一,好比今天的教室。佛住世頻婆娑羅王居士在佛陀的教誡下覺醒感悟發心修建精舍,精舍中有間講堂,此精舍由佛陀題名為“竹林精舍”並舉行了恭請佛陀及弟子進入精舍的儀式。精舍為佛教寺院的前身。佛教寺院地精舍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竹林精舍是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後建造的第一座精舍。可見廣建講堂本為佛陀所倡導。後世則直接稱寺院為講堂,講堂於是成為寺院的別稱之一。

寺院的作用:寺院是佛教和佛教僧人修學、住持、弘揚佛法的道場,是三寶在世間的安住地,是出家僧眾修行的所在,更是佛教信眾頂禮膜拜的地方。它有淨化眾生心靈、慰借神識和超度僧眾進入涅盤境界的作用同時還有化導俗眾,廣設方便,為眾生息災祈福安祥增慧的作用。

建寺院的意義:一座寺院建成後在世短則百年乃至千年,每一個進入寺院的人或念一句“阿彌陀佛”或升起一念對佛法僧三寶的恭敬心,均可以幫助他種植善根,培植福報。其功德利益不僅是一生一世,而是千秋萬代。古往今來,或有眾生因見道場莊嚴悟得自圓具萬德;或有眾生因見道場清幽,悟得心淨即國土淨;或有眾生因見道場熱鬧,悟得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如來歡喜;或有眾生因見道場法寶,悟得佛言祖語的真諦;或有眾生因見佛像慈悲,悟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或有眾生舊地重遊,悟得名利皆虛,回頭是岸;或有眾生因見道場法師之年青,悟得修行需趁英年;或有眾生因見萬人朝山,悟得佛恩浩蕩;或有眾生因見道場千燈圍繞,悟得三寶真是苦海明燈。因此我們為利益眾生修建經堂房舍。廣積功德,乃至經堂房舍尚在,則善慧之根不斷增長,於此經堂房舍內所行一切功德,我們亦能同等獲得。

長美岩長美岩

建寺的功德:首先建造寺院能夠消除一切業障,有無量無邊功德。《正法念處經》云:“建造莊嚴廟宇與佛

像、僧寶居住的寺院等,使善處善妙常駐,此無量功德千千劫處也不會耗損…。”《俱論》釋:說若出家人建造經堂,可獲得梵天福德,於四十劫享受無比安樂。佛經中也說:發心贊助修經堂者,可速得消除業障,逢凶化吉,福祿綿長,速證佛果等十大功德,發心修建道路的人可迅速消除內外密障,一生平安順利,自己也獲得殊勝助緣,這裡只是取大海中的一粒米來比喻,今生如此善行獲得家庭幸福,事業發達,財源廣進,身體健康,壽命增長,互益權勢等種種福德,來生亦是種下解脫成就的殊勝因緣。因此,《蓮花經》云:任何善信發心贊助建寺與佛壇,可以獲得以下十種功德:1、無始以來諸惡業。得以減輕或消除;2、天人護佑,逢凶化吉;3、去除障礙,免夙仇報復之苦;4、妖魔邪怪,不能侵犯;5、脫離煩惱和無明;6、半衣足食,福祿綿長;7、所言所行,人天歡喜愛;8、增加福慧二資糧;9、往生善道,相貌端莊,天姿福祿兼有;10、往生能聞佛法之國土,速證佛果,

特色文化

黃詹墓,位於西臚鎮波美社區馬頭埔(即木豪樹兜),是宋進士通判潮州知軍州事黃詹的墓葬。墓坐西北向東南,周圍面積約一千平方米。墓碑由五塊石板構成,近似長方形,高1.1米,寬1.23米。碑石為宋代遺存,其碑文為: “宋始祖墓,考朝奉黃公,妣夫人林氏。皇清嘉慶二年二十世孫霖偕胞侄蓮峰會同族長仕 、仕恭、宗子樊大等豎,復原碑重修。”

墓碑旁有二支石望柱,柱頂雕刻坐獅,通高0.9米,柱直徑0.25米。座獅造型古樸,線條曠拙,是宋代石雕遺存精品。 墓的左側約12米外,有豎碑一塊,見光高2.4米,寬0.82米,厚0.165米。碑文為:“修復始祖大夫公墓記”,清嘉慶乙丑(1805年)春修之。黃詹墓西北約100米處有黃詹墓道碑、肇基所碑立於潮陽古代北路驛道旁。

墓道碑高2.2米,寬0.785米,厚0.16米。文為:“宋始祖賜進士第,誥授朝奉。”“敕賜文郡、辛卯科鄉進士、江西龍泉縣知縣、十六世孫仙春。欽取第一等乙卯科撥元,挑授儒學教諭、甲子副魁十九世孫應泰。吏部揀選知縣、丙午科經元、二十一世孫蓮峰重豎”。

肇墓所碑高2米,寬0.59米。文為:“宋賜進士第、朝奉大夫、潮郡別駕、諱詹黃公肇墓所。”“進士承事郎、十世孫純立。清進士、龍泉十六世孫仙春重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