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外厝村

泉港外厝村

外厝人遍及海內外,總人口達2萬餘人,其中客居台灣、香港及東南亞地區達1.2萬餘人,在村周邊先鋒的後坑仔、林頭等村莊安居的有2000餘人。 外厝本村有1200多戶人家,包括在外工作的人員共有5000餘人。 2004年,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又一次徵用外厝村所有的土地,其中外厝新村屬二次動遷。

外厝村簡介

泉港區南埔鎮外厝村地處湄洲灣南岸,東面與土坑接壤,西面與施厝、邱厝相鄰,南面與蔡坑尾交界,北面連線先鋒後坑仔、林頭,西北背靠鳥山,面積約2.5平方公里。總人口4500多人。

外厝村歷史由來

外厝村始祖林卒乃祚(一世祖),生於1271年,系閩林始祖林祿第25代孫,原居莆田郡前園頂莊村。於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遷居蔡宅旁與施麥二姓同地為鄰,村名為東林村,~。隸屬惠安光德里東林鋪管轄。初祚公生有一子,名伯塤,官授湖廣凌陵縣伊;伯塤公生有一子名仁;仁公亦生一子,名視。由於三代單傳,人丁稀少,視公夫婦萌生另擇居所的念頭,於明宣德元年(1426年)跨溪東遷至樺樹林間,取樺木為材,建蓋房屋大宗、小宗於村東,建東林宮於村西。村後有小山丘叫葵山,村西有小溪,叫東溪。視公以樺為名,取村名樺厝。後因莆田方言“外”與“樺”諧音,遂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定村名為外厝。林視公即為外厝葵山始祖(四世祖)。視公生有邦紀、邦勤兩子(為五世祖),邦紀公生有兩子,長子廣淵、次子廣科(六世祖),邦勤公亦生兩子,長子從里、次子從發(六世祖)。自六世祖始開輩份。廣淵公舉家遷居台灣,廣科公傳大鬧(一房);從里公生有岳、星、皇、隆四子,岳無傳,星、皇、隆分別傳二房、三房、尾房(四房);從發公生一子名謙信,傳五房。歷經25代。

外厝村概況

外厝地域廣闊,村位特殊,環境優美。村東北面有廣闊平坦的練馬埔;村中央有個大草坪叫龍心埔,村部、國小、老人活動中心、戲台及集市都坐落在這裡,成為外厝的經濟與文化教育的活動中心。村前的外溪是外厝的母親河,長約六華里,由北…繞東南蜿蜒向西與東溪交匯流入南埔海,灌溉著兩岸百外厝村舊址地名圖畝良田;四周有葵山、鳥山、東外宅、林頭坪、埔底、山域、大埔、鼎仔山、東山坑、埔仔頂等10多處千餘畝良田沃土。700多年來,外厝人祖祖輩輩在這片紅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勞耕作,艱苦創業,繁衍生息,傳宗接代,建家立業。外厝人遍及海內外,總人口達2萬餘人,其中客居台灣、香港及東南亞地區達1.2萬餘人,在村周邊先鋒的後坑仔、林頭等村莊安居的有2000餘人。外厝本村有1200多戶人家,包括在外工作的人員共有5000餘人。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外厝人文鼎盛,英才輩出。全村受過高等教育的有500多人。公職人員中有廳級幹部2人,處級幹部13人,科級幹部近百人。全村有大學和中國小教師100多人,還擁有一批社會i賢達、知名人士和著名企業家,其中資產超;億元的有3家,資產超千萬元的有10家以上。外厝民眾性的文體活動蔚然成風。豐富多彩的文藝隊伍,在泉港地區享有聲譽。
自古至今,外厝人習武練功之風代代傳承,從祖傳的“丈二鈀”、“扁擔拳”到如今的武術館,從不間斷。外厝武術館培養的學生多次在國際及全國重大武術比賽中獲獎。村民喜歡籃球比賽,多次代表惠北片區、泉港區承辦大型的賽事活動。外厝村歷來有尊師重教、捐資興學的優良傳統,設有德和企業和外厝小…學75屆同學會獎學獎教和助學基金會。外厝優秀人才層出不窮,遍布海內外。

外厝村變遷史

緣於獨特的地域優勢,福建煉油廠相中了外厝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從部分徵用到全村動遷,外厝人秉承“舍小家,顧大家”的宗旨,回響當地政府的號召,全力支持國家重點項目建設。1988年至1989年間,福建煉油廠徵用外厝1850畝土地,拆遷房屋及建築物1.5萬平方米,動遷民眾近百戶500餘人,並就近安置在附近的外厝新村。2004年,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又一次徵用外厝村所有的土地,其中外厝新村屬二次動遷。外厝人深明大義,克服重重困難,主動接受上級政府的安排,紛紛搬離家鄉,全村動遷1300餘戶,共4500多人,其中800多戶、3000餘人在後龍鎮棲霞社區安置房落戶,500戶1400人在塗嶺鎮龍頭嶺幸福社區安置地重建家園。外厝人依依不捨地惜別這片祖祖輩輩生息的眷戀故土,動遷後外厝新址——棲霞社區一角在各自的棲息地上重新開始新的生活。村民們追本溯源尋根追祖,一脈相承,把先祖的不懈追求和奮鬥精神傳承於子孫後代。鄉親們雖移居兩地,但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新的起點上,一如既往,以嶄新的姿態,不屈不撓的精神,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一步一個腳印,昂首闊步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