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江鎮

泉江鎮

泉江鎮位於遂川縣城,地處遂川江上游左、右溪河匯合點,距省會南昌333公里,距吉安117公里,距贛州市92公里,距井岡山市88公里,是遂川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全鎮轄38個行政村,7個居民委員會;438個村(居)民小組,41987戶123794人。 堪稱“吉安地區人口第一大鎮”。總面積188.64平方公里。 105國道、遂井公路、遂桂公路、遂堆公路、遂大公路貫穿全鎮,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程控電話、有線電視、GSM基站均已開通,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 2016年,泉江鎮全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62.78億元。榮獲全縣科學發展綜合考評第二名、全縣培植財源一等獎、全縣黨的建設二等獎、全縣工業和開放型經濟二等獎等多項殊榮。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泉江鎮--遂川縣城所在地,位於縣城東南部,地處(南)昌贛(州)、遂(川)井(岡山)、遂(川)桂(東)公路交叉和遂川江上游左、右溪河匯合點,距省會南昌333公里, 距吉安117公里,距贛州92公里,是全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全鎮轄38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438個村(居)民小組;總戶數30907戶;總人口近11.1萬人。境內土地總面積188.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662.4畝,林地215055畝,城區面積13.1平方公里。

交通便利,通訊便捷,基礎設施建設配套齊全。105國道、贛粵高速公路遂川連線線--井崗山大道、遂井公路、遂桂公路、遂堆公路、遂大公路貫穿全鎮,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新建、改建的工農兵大道、東路大道、文獻街、交通路、川江路等14條主要路街均為水泥路面,寬直平坦,縱橫交錯。程控電話、有線電視、GSM基站均已開通,基本上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

歷史沿革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早在宋建隆元年(960年)起,該鎮(原為水南鄉和水北鄉)便開始成為龍泉縣治(遂川縣)設立地;

歷經了近千年的發展變化,至民國32年(1943年)1月1日,將水南、水北合併,正式定名為泉江鎮。

1995年6月將原瑤廈鄉、泉江鎮建制合併為泉江鎮,鎮政府設原瑤廈鄉政府。

2001年12月又將原上坑鄉、盆珠鄉、泉江鎮合併建製成泉江鎮,目前已成為全縣最大的鄉鎮。

泉江鎮西莊紅軍紀念碑 泉江鎮西莊紅軍紀念碑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曾三次率領工農紅軍進駐泉江鎮,建立中共遂川縣委員會,創建了遂川縣工農兵政府,現有毛澤東舊居、遂川縣工農兵政府舊址、西莊紅軍烈士紀念碑等多處革命遺址、座落在四農村孫坳後山的新石器時代至晚商時期的天子地古文化遺址和南宋抗金將領岳飛點將台,是遂川縣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經濟產業

美麗泉江 美麗泉江

產業結構調整已成規模。該鎮螺溪村蔬菜基地被省農業廳授予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基地生產的茄子、南瓜、西紅柿獲農業部無公害蔬菜產品論證。基地面積達520畝,蔬菜種植大戶86戶,年產值達200多萬元。無公害大棚蔬菜、苗林花卉、板鴨加工、生豬養殖已成為該鎮的四大支柱產業。

同時該大力開拓市場潛力,拉動產業鏈條,形成了西莊鵝鴨販運市場、小溪上溪板鴨加工市場、洋村花缽市場、諧田冬筍市場和水南水果批發市場等五大專業市場。商品流通順暢,農貿市場、小工業品市場、服裝專業市場、商業批發中心等規模不斷壯大,各類超市、連鎖店等流通組織新形式也不斷湧現,形成了大商業、大流通的新格局。2008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5.57億元,全鎮實現財政總收入42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86元。

遂川板鴨 遂川板鴨

泉江鎮也是全縣的糧食主產區之一。農業生產基礎紮實,境內土地肥沃,灌溉條件好,除南北奧陂流灌兩岸大片農田外,建有神山寺水庫等小(二)型水庫四座,小水陂17座,機電提灌站13座;全鎮有效灌溉面積21271畝,旱澇保收面積19400畝。近 年來積極推廣了早稻雜最佳化、旱床育秧、拋秧、配方施肥、二晚水稻免耕等農業新技術。全鎮農特產品豐富,有油茶、金桔、茶葉、板栗,林產品有榆木粉(俗稱香粉)等大宗土特產品。特別是以遂興板鴨集團公司為龍頭的集孵鴨、養殖、板鴨加工、羽絨加工生產一條龍的板鴨產業,成為全鎮一個具有傳統的支柱產業,年板鴨總產量達200多萬隻,產品銷往港、澳和全國各地 。

教育資源

全鎮有中學5所、國小25所,教師一千餘人,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教學質量均列前位。無線廣播輻蓋全鎮,有線電視、程控電話暢通全鎮27個村居,移動、電信的3G通信已覆蓋本鎮縣城範圍,衛生和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建立了農村、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會穩定,農民安居樂業。

全鎮文化、衛生、教育、社會等事業蓬勃發展,社會綜合治理日趨穩定,城鎮居民安居樂業,鄰里相處和諧,正朝著小康泉江的宏偉目標邁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