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茶苞病

油茶茶苞病又稱茶餅病、葉腫病等。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油茶(Camellia oleifera)產區。在廣西普遍發病的是大葉類型的大果油茶,如陸川大果油茶(越南油茶)、博白大果油茶等;而小葉類型中果、小果油茶,如普通油茶、小果油茶、小葉油茶(又名茶梅)等

分布與危害

油茶茶苞病又稱茶餅病、葉腫病等。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油茶(Camellia oleifera)產區。在廣西普遍發病的是大葉類型的大果油茶,如陸川大果油茶(越南油茶)、博白大果油茶等;而小葉類型中果、小果油茶,如普通油茶、小果油茶、小葉油茶(又名茶梅)等。

症狀

本病主要為害花芽、葉芽、嫩葉和幼果,產生肥大變形症狀。由於發病的器官和時間不同,症狀表現略有差異。主要發病形態是病原侵染當年不發病,越夏後才發病,其症狀表現為整體性。子房及幼果罹病膨大成桃形,一般直徑5~8cm,最大的直徑達12.5cm;葉芽或嫩葉受害常表現為數葉或整個嫩梢的葉片成叢發病,成肥耳狀。症狀開始時表面常為淺紅棕色或淡玫瑰紫色,間有黃綠色。待一定時間後,表皮開裂脫落,露出灰白色的外擔子層,孢子飛散。最後外擔子層被黴菌污染而變成暗黑色,病部乾縮,長期(約1年)懸掛枝頭而不脫落。

次要發病形態是在發病高峰後期,約在3月下旬出現,是病菌侵染淡綠色向綠色過渡的葉片,當年引起發病而產生的,其症狀表現常為局部性。罹病葉片形成1cm左右的圓形斑,一葉有1~3塊,有的2~3塊相連形成大斑。斑塊比葉的正常部分肥厚,表面稍凹陷,紫紅色或淺綠色;背面微凸起,粉黃色或菸灰色。最後斑塊乾枯變黑,常引起落葉。

病原

病原是細麗外擔菌[Exobasidium gracile(Shirai)Syd.]。該菌的外擔子層長在肥大變形的植物組織表面,成熟後呈灰白色。擔子球棒狀,無色,大小為15~173μm×5~10μm,擔子上端有或4個小梗,每小梗著生孢子1個。擔孢子橢圓形或倒卵形,無色,單胞,成熟後有1~3分隔,呈現淡色,大小為2~5.9μm×14.8~16.5μm。兩種發病形態的擔孢子形態是一致的。

發生規律

該病季節明顯,在低緯度地區,如在廣西的中南部一般只在早春發病一次,發病時間相對較短。個別較陰涼的大山區,發病期可拖延至4月底。病菌有越夏特性,以菌絲形態在活的葉組織細胞間潛伏。病害的初侵染來源是越夏後引起發病的成熟擔孢子,而絕不是乾死後殘留枝頭的舊病物。病菌孢子以氣流傳播,在發病高峰期擔子層成熟後大量釋放孢子。孢子數量隨病源距離的增加而遞減,油茶林緣至 距離處孢子最多,20cm以上的距離尚能捕捉到孢子。大風(4~5級)天氣,孢子的傳播距離在千米以上。

病菌孢子的萌發、侵入並引起發病要有三個條件,即水分、溫度和葉齡。最適發病的氣溫是12~18℃。空氣相對濕度在79%~88%、陰雨連綿的天氣有利發病。孢子在氣溫16~19℃,在水分、空氣充足的條件下,孢子萌發率在65%以上。萌發後的孢子產生芽管,從氣孔或直接穿透侵入植物組織。

葉齡影響著病菌的侵入和發病。據觀察,油茶新葉約在半月內是淡綠色的,1個月左右的葉片漸呈綠色,最後呈深綠色。隨著綠色加深,葉的質地亦加厚變硬。病菌容易侵入淡綠色葉片,並引起發病。病菌侵入後處在潛育階段時,由於葉齡增加或氣溫不適宜發病時,發病常會被抑制、推遲。若葉片處在綠色階段,尚能產生次要發病形態。當葉片已呈深綠色,發病則受抑制。病菌潛伏越夏(氣溫20℃以上),待來年春季再引起發病,產生主要發病形態。因此,根據病害的發生過程,病害的侵染循環是一個大循環,而中間可能有一次小循環(產生次要發病形態)。

防治方法

根據試驗結果,在擔孢子成熟飛散前,摘除病物燒毀或土埋,可獲得72%以上的防治效果。必要時在發病期間噴灑1:1:100波爾多液或500倍敵克松液,可分別獲得75%和62%以上的防治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