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林撫育改造技術指南

國家林業局通知

國家林業局關於印發《油茶林撫育改造技術指南》的通知
林造發〔2011〕261號
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廳(局):
加快推進現有油茶林撫育改造是實現油茶產業發展目標的重要措施,也是快速增加我國茶油總量、促進林農增收的有效途徑。根據《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2009-2020年)》目標和國家實施森林撫育補貼試點的要求,為規範現有油茶林撫育改造技術指導,我局組織編制了《油茶林撫育改造技術指南》,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在實際工作中,要切實加強組織管理和技術服務,積極協調拓寬資金渠道,不斷提高建設成效,以點帶面,全面推進油茶林撫育改造工作。
各地在執行過程中有何問題和建議,請及時反饋我局造林綠化管理司。
附屬檔案:油茶林撫育改造技術指南
國家林業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油茶林撫育改造技術指南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促進全國油茶產業健康發展,提高現有油茶林的
經營水平和效益,規範油茶林撫育改造技術指導,根據《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2009-2020年)》目標,依據國家實施森林撫育補貼試點要求,特制定本指南。
第二條 現有油茶林分類:現有油茶林均指5年以上成齡油茶林。根據現有立地條件、林分狀況、產量水平等將油茶林分為三類:
一類林為立地條件好,優良單株70%以上,林分達到標準栽植密度,大部分植株為中壯齡林,林相整齊,年均畝產油10公斤以上的林分。
二類林為立地條件較好,林分密度70株/畝以上,結實單株占50%以上,但樹齡不一致,植株疏密不勻,年均畝產油7公斤以上的林分。
三類林為立地條件一般,林相不太整齊,老、殘、病、劣株占2/3以上,年均畝產油7公斤以下的林分。
第三條 油茶林撫育改造是指對現有一、二類油茶林,通過實行修剪、墾復、施肥、蓄水保土、補植、嫁接換冠、病蟲害防治等規範性綜合技術管理,達到提高油茶林產量,實現豐產穩產目標。改造後的油茶林單位面積年產油量達到25公斤/畝以上。
第四條 油茶林撫育改造原則
(一)堅持與本地區產業發展規劃相協調的原則。開展油茶林撫育改造應結合本地區油茶產業發展實際,並充分尊重土地使用權者和林木所有者的意願;注重區域生態保護,最大限度減少對土地、水及其他林木資源的干擾。
(二)堅持規模化培育和集約經營的原則。油茶林撫育改造應符合科學經營要求,林地相對集中連片,利於規模經營與管理,利於促進形成培育、收穫、加工利用產業鏈的要求,利於增加林農經濟收入。
(三)堅持科技套用和創新原則。開展油茶林撫育改造,要改變單一撫育模式,充分採用現有綜合技術集成配套,確保提升油茶經營可持續生產能力,並能夠發揮較強的示範輻射作用。
(四)堅持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開展油茶林撫育改造,要積極運用現有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油茶經營。不斷創新和完善經營模式,逐步建立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動機制。

第二章 建設地點選擇

第五條 地點選擇。依據《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2009-2020年)》,選擇在油茶核心發展區和積極發展區域內現有油茶林面積5萬畝以上的縣(市、區),並且油茶林栽培在海拔500米以下、坡度25度以下、遠離污染源的低山丘陵區。西南高山地區,可選擇海拔在500-1800米之間的油茶栽培緩坡地或高山台地,進行規劃布點。
第六條 建設規模。在一個縣域範圍內,油茶林撫育改造面積應達到5000畝以上,單一小班最小面積不少於50畝。並制定年度撫育改造作業設計,嚴格按作業設計組織施工。
作業設計檔案由作業設計說明書、作業設計表和作業設計圖組成。
第七條 建設環境。所在縣(市、區)政府重視、支持油茶林撫育改造工作;經營者對發展油茶有較高的熱情和積極性,並具有一定經營管理經驗,能較好地參與撫育改造經營活動。油茶林撫育改造區域具備一定基礎配套設施,交通便利,便於作業和運輸。
第八條 建設主體。以縣(市、區)為單位組織實施,以油茶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種植大戶或農戶聯合體為建設主體。

第三章 技術措施與管理

第九條 林地管理
(一)林地清理。將油茶林中的藤灌木、雜草、寄生植物和其他混生的林木樹種等連根挖除,並清除老、殘、病、劣油茶樹。
(二)墾復。選擇冬季或早春進行。第一年墾復,樹冠外深度要在20厘米以上,樹冠內稍淺。此後要堅持兩年一次深挖,每年一次淺墾。坡度小於15度的林地採用全墾;坡度16-25度的林地採取帶墾或穴墾,挖一帶留一帶,隔年輪換。
(三)蓄水保土。沿環山水平方向開竹節溝。溝底寬、深均30厘米以上,節長因地而定,一般1.5-3米。溝間距,坡度15度以下為8米,15度以上為6米,結合墾復每年清溝一次。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墾復逐年修築等高水平梯帶,防止水土流失。
(四)施肥。根據油茶生長結果狀況、不同生長時期及油茶測土配方施肥方案進行精準施肥,推廣使用油茶專用有機肥料。應掌握好肥料性能,堅持以有機肥料為主,化學肥料為輔。做到大年增施磷、鉀肥,小年增施氮肥或複合肥。秋冬以有機肥為主,春夏季以速效肥為主。對立地條件好、長勢強的林分多施磷、鉀肥,立地條件較差、長勢弱的林分多施氮肥。對豐產樹多施肥,結果少的樹少施肥。提倡在油茶林內間種適合的綠肥植物,綠肥要埋青,以促進土壤熟化和改良。
施肥節律:冬肥每兩年一次,以氮磷鉀總量8%以下的有機肥為主,在11月-1月結合墾復時施入;春肥每年一次,以氮磷鉀總量15%以上的有機復混肥或高效複合肥為主,在春梢萌動前15天左右施入。
施肥方法:結合墾復,沿樹冠外緣投影地開半圓形環狀溝或條狀溝,溝深15-20厘米左右施入肥料後覆土。坡度15度以上的林分宜在植株上坡施肥。
施肥量:每畝用量,磷肥40-60公斤;鉀肥10-20公斤;
氮肥:其中碳銨30-40公斤,尿素20-30公斤;有機肥500公斤以上。
第十條 樹體管理
(一)修枝整形。油茶林的修剪,包括修枝和整形。油茶成林以疏剪為主。在每年果實採收後至翌年樹液流動前,剪除乾枯枝、病蟲枝、重疊枝、寄生枝、徒長枝、衰老枝、下腳枝等,改善通風透光條件。
修剪要因樹制宜,樹冠下部和內膛應適當重剪,樹冠上中部和外緣輕剪;長勢弱的適當重剪,長勢旺的宜輕剪。修剪後要加強樹體管理,及時除萌、抹芽,以防養分分散和干擾樹形。
(二)密林疏伐。將過密的油茶林進行疏伐,伐除病、老、劣株及不結果株,使林地保存20%-30%相對均勻的林間透光度。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和品種,每畝保留油茶植株70-110株左右。
(三)疏林補植。對林間空地(原有空地、清理林地和伐除老、殘、病、劣後出現的空地),凡超過3×3米的要進行補植。選用實生、2年生以上的良種大苗,挖大穴(70厘米×70厘米×60厘米)整地栽植,每穴內施足基肥(約1公斤有機專用肥或5公斤土雜肥),栽植時要根舒、苗正、填土壓實。補植季節以早春為宜,每年在墾復、復鏟、施肥的同時,對補植幼樹要進行撫育,促進其快速生長。
(四)嫁接換冠。油茶林分中部分不結果或結果不多但生長旺盛的植株,經兩年觀察標定,平均年掛果量少於1公斤的植株,可採用嫁接換冠的方法進行改造,以改善油茶品種結構,提高林分產量,嫁接換冠植株數量應在合理密度植株總數的30%以下。
嫁接換冠使用良種優樹穗條,採用拉皮枝接和嵌合枝接等方法。嫁接時間要根據各地的氣候條件而定,一般在4月底至6月中旬為好,同一片林地必須在1-2年內完成嫁接改造。要加強對嫁接樹的撫育管理,按技術規範及時剪砧、解罩與解綁、除萌與扶綁、防治蟲害。要注意防止人畜損害及螞蟻侵害。
因嫁接換冠技術要求高,應視實際條件實施。
第十一條 防治病蟲害。對油茶成林造成危害較大的有油茶軟腐病、炭疽病 、煤污病、油茶毒蛾、油茶尺蠖等,具體的防治措施可參見相關技術規程。
油茶病蟲害的防治要貫徹“防重於治”的原則,建立健全監測預報制度,做到早發現、早防治。採取以營林技術為基礎,與生物、藥物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使用化學藥物防治病蟲害,要選擇適合的農藥種類和最佳防治時期。禁用高毒、劇毒、高殘留以及對植物有藥害、對環境有危害的農藥。提倡使用無公害農藥、引誘劑、黃膠板和天敵昆蟲進行防治。
第十二條 果實採收與處理。油茶是蒴果,成熟時會自行開裂,種子落地不易收集,要及時採收。
油茶果實成熟標誌:果皮光滑,色澤變亮,約有5%左右的果實果尖開裂。紅皮類型的果實成熟時果皮紅中帶黃,青皮類型青中帶白。
油茶果實主要分為“寒露籽”和“霜降籽”,均宜分別在“寒露”、“霜降”兩個節氣的前3天和後4天進行統一採收。油茶果實採回後,堆放5-6天,除盡雜物,晾曬脫粒,使茶籽含水量降至15%以下,並儘快運送榨油。若需短時期內儲藏,要存放在室內陰涼乾燥處。

第四章 撫育改造工作管理

第十三條 加強對油茶林撫育改造工作的組織領導。油茶林撫育改造區域的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把此項工作作為推進油茶產業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加強領導,強化管理。要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經營機制和模式,要從政策扶持、資金投入、技術服務等方面為試點示範工作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鼓勵有能力的社會主體參與油茶撫育改造工作,並能進得來、穩得住、能發展。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推動油茶撫育改造全面開展。
第十四條 加強對油茶撫育改造的科技支撐。要通過試點示範,積極探索不同區域、不同立地類型、不同林齡階段的油茶撫育改造經營技術模式,逐步建立起科學實用的技術規範體系。要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組織開展送技術下鄉和科技成果對接,提高油茶經營者實踐技能,提升油茶林經營水平。要做好檔案建設管理,實現有據可查。
第十五條 開展油茶林撫育改造活動時,要重視加強森林防火工作。要強化防火意識,明確防火責任制,消除一切火災隱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