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收藏協會紫砂茶藝專業委員會

河南省收藏協會紫砂茶藝專業委員會

楊會長是喜歡紫砂壺藝的人,所以關於紫砂壺的一切早已融入他的生活里,成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紫砂壺的獨特與其材質“紫砂”是分不開的,作為地方性自然資源,收藏紫砂壺其砂料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 一把好的紫砂壺,備受成功人士的喜愛,只有懂紫砂壺,才能真正為使用者著想。

紫砂茶藝專業委員會簡介

河南省收藏家協會紫砂茶藝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省藏協紫砂茶藝專委會)是由河南省文化廳主管,經河南省民政廳批准的法人團體。隸屬於河南省收藏家協會的“紫砂壺藝專業、普洱茶藝專業”唯一的全省性、專業性、非營利性的合法組織。旨在弘揚國粹“紫砂茶藝”文化,增進省內此二行業愛好者、生產者、商戶之間對其文化領域的相互學習、交流和傳播。
紫砂茶藝專業委員會法人簡介:
楊斌
河南省收藏家協會 常務理事
河南省藏協紫砂茶藝專業委員會 會長

河南省生命關懷協會 理事
鈺豐苑茶業工場 總經理
河南省文物寶庫頻道 紫砂茶藝專家

紫砂茶藝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

2010年12月25日上午,河南省收藏家協會紫砂茶藝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精品茶葉壺藝展在鄭州舉行,紫砂茶藝專業委員會揭牌成立,河南省內外喜壺愛茶人士歡聚一堂,品茶賞壺,其樂融融。
河南省收藏家協會會長葛紀謙出席成立儀式並發表講話,希望紫砂茶藝專業委員會的成立,能為河南省“紫砂、茶藝”事業平添雙翼,為喜壺愛茶人士搭建一個相互交流、學習和鑑賞的平台,正確引導市民參與“寓玩”、“寓樂”、“寓智”的收藏活動。
據紫砂茶藝專業委員會主任楊斌介紹,作為收藏、賞玩和茶文化的載體,紫砂壺和茶葉(茶藝品)歷來受到收藏界和茶藝界的重視。紫砂壺,積中國傳統文化詩、書、畫、印、陶等諸多藝術為一體,被譽為“東方文化的縮影”;而以普洱為代表的團茶、沱茶,因為越存越甘爽,越存越溫厚,被世人稱為“可以飲用的古董”。 以“茶品”、“茗壺”為千秋基業的鈺豐苑加入河南省收藏協會後,著手籌備了紫砂茶藝專業委員會,旨在弘揚中華國粹之陶瓷﹑茶葉文化,增進省內紫砂茶藝愛好者之間的相互交流,並對其文化領域的學習和探討,將傳統茗壺和飲茶文化發揚光大。

紫砂茶藝專委會會長接受《大管理雜誌採訪》

一茗一悅品五味 壺裡壺外譜心曲
紫砂綿綿,茶香悠悠。
相信世間不乏品茶者,而品茶者之中又不乏“品”壺者;茶與壺俱,壺茶共茗。“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這份清新和清逸猶如晨起田間帶露的麥苗,沾了晨曦微光的感情,把人長久停留在溫馨的時刻。品茶閱人,賞壺閱世。真乃壺裡乾坤大 杯中日月長!
二零一二年八月五日上午,我們專訪了河南省收藏協會紫砂專業委員會會長楊斌先生——一個在紫砂壺領域研究、製作、銷售的專家。俗話說“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壺”,當“茶”與“壺”的一切完全融入我們生活之中,成為我們生活概念一部分的時候,或許茶壺帶給我們的感受將是另外一番情結。楊會長是喜歡紫砂壺藝的人,所以關於紫砂壺的一切早已融入他的生活里,成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一起交流時,製作過程啊,材料質地啊,歷史發展啊,個人看法啊,楊會長一一侃侃而談,如同對於一個老朋友的記憶,徐徐道來。
一、《大管理》:楊會長,您好,你是一位紫砂業的收藏者又是經營者,每一個收藏家都有其獨特的收藏經歷,請講講從您開始做紫砂到現在您所看到的紫砂業的發展歷程和親身感觸。
楊斌:我本是酒店業一廚師,機緣是我認識了當時的老闆“戴順元”他是宜興人,從事酒店管理,是個熱愛事業的經營管理者,九八年由酒店業轉營紫砂陶瓷,同一年我亦跟隨他步入此業。從此開始了我的紫砂茶藝事業,至今算來已經有十好幾年了,這期間我目睹了紫砂業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風雲變幻。那個時候鄭州經營紫砂壺的很少,全國亦然。在我看來,這一時期整個紫砂行業是相當混亂的。宜興當地紫砂業,集體、聯辦、合資,建廠達到高潮,紫砂壺的熱度由港台逐漸向內地蔓延。剛開始推向市場的紫砂產品主要為紫砂廠企出品的、相對規矩的“紫砂茶具”、“套壺”、“套杯”和統一標準的“商品壺”以及少見大家作品。當時,受市場經濟影響,民間出現了許多“家庭式作坊”和“家庭式店鋪”。這些店鋪一邊面臨正規廠家的排擠;一邊面臨對紫砂還很陌生的顧客群,銷售極其困難。為了生計,他們不得不比葫蘆畫瓢臨摹前人名作和仿製名家作品,於是大量的“仿名壺”、“仿古壺”、“假紫砂”、“化工料”以及不中用的“特藝品”、“劣製品”,充斥了整個業界。從而,模仿前人或當代名師的作品大量出現,仿製的印章幾乎涵蓋了所有能以點上名的“名家”,尤其是“大家”。故而,出現了不同價位、各個檔次的“名家壺”,這些“名壺”便成了後來人們撿漏的“寶貝”。
2000年,我們“試探性”的做了一些名家壺,這時的紫砂市場經過前些年的顛覆和動盪,整體結構得到有序的調整,除了一些旅遊市場出售低端“灌漿壺”、“化工壺”以外,市面上的茶店、壺店很少再銷售劣質紫砂壺。但越是劣質的紫砂壺,其所用印章的名頭越大。自古至今,這一現象也是紫砂茗壺存在的通病。二零零二年以後,隨著人們物資生活的不斷充裕,用壺、玩壺、藏壺的的群體萌發了“名家意識”,這種意識很快蔓延至全國。這時候人們逐漸發現“名家壺”:用料上乘、做工精緻、造型美觀、使用順手,而且,“名家壺”的價值時時都在高漲,“名家壺”上演了紫砂壺藝市場的“主角”。同時這些名家作品為了防止假冒,開始附帶“作品證書”、“壺照”、“做壺照片”、“作者合影”甚至“指紋”以用來區分真假,相對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紫砂的發展漸漸趨於成熟。
二、《大管理》:“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紫砂壺不僅能給人感觀上的享受,更因為其製作原料的稀缺性,成品的唯一性能帶來廣泛的投資空間,請問楊會長,該如何選購一把具有收藏價值的紫砂壺?
楊斌:收藏,即是人們精神生活的寄託和社會文明的跡象,又是明達心路的投資和積澱文化的歷程。怎樣確定一把紫砂壺的收藏價值?藏友不妨從:“精品”、“人文”、“真品”和“材質”四個方面著手。
1、精品:“收稀有珍奇,棄一般平凡。”、“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即道出了收藏的本質。 “始亂終棄”從事收藏前提要確立精品意識,縱觀古今任何名貴的東西均系一個時代的精品。紫砂壺的市場價格是“雅器貴,粗器賤”。雅器形制嚴謹,格調高雅,不僅實用,還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價值;粗器則為普通工匠所制,多為通俗壺形或仿製名家作品,但難以傳神,一般只具實用性,藝術工藝較差,數量泛濫。所以作為收藏雅器精品是保值增值的骨力。“寧咬鮮桃一口,不食爛杏一筐”。實踐證明,無論收藏何物,都必須是至善至美的精品,不然就不能有效地達到升值賺錢、欣賞把玩和陶冶心靈的目的,也就不值得遺澤子孫,世代相傳。因此作為收藏精品是永恆的主題。
2、人文:任何事物皆以人為本。從紫砂壺的出現至今,收藏名家作品是收藏紫砂壺的主題,因為名家通常具備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技藝,在師承傳統的基礎上精益求精,不斷創新,他們的作品往往是一個時代的典範,同時也代表著本行業的最高成就。然而,名家名壺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其高品位、高價值的形象愈加突現,購藏名家壺需要雄厚的財力。其實,理性的收藏者和初入收藏之門的人,可把眼光投向當代有創作才華和發展潛力的中青年陶藝家的作品,他們中的一些人很可能是未來紫砂工藝大師的後起之秀,購藏他們的作品會有很大的升值空間,使藏壺者在達到心情愉悅的同時,更可獲得充實財富的愜意。
3、真品:真品是任何收藏活動不可忽視的環節。藏真壺,真壺才會升值,假壺即使仿多大名家的壺,也不會有升值空間。一個合格的紫砂收藏者,應該是一個感覺準確的人,一個優秀的紫砂壺收藏家應該是一個目光犀利的人,明白了作傭者的真實伎倆,還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用心思考,善於調動和利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面對現實情況,實事求是的加以分析判斷,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結論,不做逐浪之人。
紫砂壺的仿造、造假古有今盛,並非全是現代人的專利,但其特殊的性質使防制的作品有若干方式。
(1)老壺老仿:如明清仿製龔春、時大彬、惠孟臣等大家的壺,雖然是贗品,但當時的贗品不像現在這樣泛濫,制壺時間比較接近,也很難得,並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2)老壺新仿:明清大家作品現代藝人仿製,有高仿、劣仿之分,高仿,如三四十年代蔣彥亭、蔣蓉、顧景舟等名家大師均有仿製古壺的經歷,這些壺雖是仿製也很有收藏價值。劣仿,如現在市場上充斥泛濫的商品壺,從三五十元到數百元應有盡有,而且囊括了所有古今大家作品,使初藏壺者大上其當。
(3)名壺公仿:如掇球、石瓢、西施等傳統壺型,幾乎所有的制壺藝人都有做這些壺的經歷,確定這些壺形的價值要看作者是誰、工藝水平。
(4)名家互仿:同時代名家各有所長,互相追摹,或在別人的器物上攜刻自己的名字,當作自己的作品,如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名家》記載,時大彬的弟子李仲芳,制瓶技藝出類拔萃,每有佳作,時大彬見而喜之,就在瓶上攜刻自己的大名,所以當時的知情者戲稱“李大瓶,時大名”。另據《陽`羨茗壺系.雅流》記載,制壺名家陳信卿逐貴游閒,有時將弟子的作品稍加修改,鈐上自己的名字,權充自己的作品,以圖高利,像這類名家互仿和修改過的作品也是很有收藏和研究價值的。
(5)名家代工:名家指定的工匠製作自己的壺型,然後加蓋自己的印章,代工壺監製嚴格,做工精良,通常與名家本人的壺混淆,出售價格也相當。
(6)型仿名不仿:仿名家的壺型打自己的印章,還有名仿型不仿,打名家印章而非名家的壺型。這兩類壺沒有作者認可的依據,不具備收藏價值。
(7)名壺高仿:普通工匠高仿的名家名壺,以及市場上暢銷的不同時代的壺,有仿壺做假壺賣的,也有仿壺做真壺賣的這類壺大多是壺商以假壺價購進,收藏者以真壺價購買,最終是上當受騙的引子。
(8)冒充名家:制壺技藝一般,甚至是壺商請別人代工加蓋自己的印章,自稱名師、工藝師,而且在媒體、簡介、證書上大吹特寫,其作品售價彈性很大,可賣幾十元也可買幾百、上千元,這類壺實用也可,無收藏價值。
紫砂壺的造假形式,假壺的市場存量,可謂繁多。購藏茶壺跟隨潮流的同時千萬不要盲目,自己靜下心來,不要別人告訴你什麼壺好,才認為什麼壺好,或者以為有一張證書才是這把壺的保障,真壺不見得都有證書。倒是假壺,除了二三十元廉價的,幾乎都有證書,因為它只能以證書騙取人們的信任。
4、材質:在宜興歷來就有“處處皆窯,遍地產陶”的景象,隨著宜興陶瓷的不斷發展,是其產業結構日臻完善,逐漸定格以:鈞陶、精陶、美彩陶、青瓷、和紫砂,這“五朵金花”著稱於世。近伍佰年來尤以紫砂最負盛名、最具特色。而紫砂壺的獨特與其材質“紫砂”是分不開的,作為地方性自然資源,收藏紫砂壺其砂料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儘管宜興有大面積的陶瓷原料(這些原料都用於其它陶瓷),但真正的紫砂礦料還是很有限的,故其價格要高於其它陶土的數十倍乃至上百倍。這樣一來,市面上便出現了很多偽紫砂,在購買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一把砂質純正、做工到位、火候適中未經啟用的紫砂茗壺應是:看上去應是古樸沉穩、氣質內蘊、砂粒隱現、肌理暗含,且壺內外顏色幾乎是一致的,不會相差太大;另外,紫砂泥中含有石英、雲母等微量元素,在高溫燒制中會形成結晶體,因此在光亮下,整個壺身能看到很多細微的銀白色亮點;觸摸壺身如同豆沙的感覺,稍粗、微燥、輕澀、如稠緞般滑爽卻沒有粘手的感覺;輕輕敲擊,聽其聲音因泥質不同或質樸淳厚或清脆悅耳;掀蓋輕聞,壺內略有泥腥味或礦土味。
三、《大管理》:服務化管理高端的定位需要高端的管理。一把好的紫砂壺,備受成功人士的喜愛,只有懂紫砂壺,才能真正為使用者著想。而紫砂藝術跟一般知識又不同,不是簡簡單單看書就能學會的。因此做紫砂比做其他市場難度更大,要求管理者必須是內行。請問楊會長是如何進行管理的?
楊斌:“幾家花開幾家謝”任何行業最難出現的就是這個行業里優秀的“驕子”。“乾一行,愛一行;乾一行,精一行;乾一行,敬一行。”在我看來,做壺首先要愛壺,要懂壺!人生一世,能夠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歡的事業,當是人生得意之事,這是“愛業”;“想要知道饅頭的味道,只有嘗了才知道”很多事,作為管理者要親歷親為,用心感知,這是“精業”;一時用心可以做好一件事,一世用心必然能夠成就一番事,這是“敬業”。
四、《大管理》:精品之路其實就是品牌之路。藏品特色加誠信服務就是品牌,品牌效應越強大,市場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才能夠更強。請楊會長談談紫砂壺的經營理念是什麼?
楊斌:“品質決定品味,精品演繹經典”是人們尋求紫砂壺乃至所有物品的價值和概念;至於我們的經營理念,可以用六個字概括“做得比說得好!”。
(說到這裡我們不僅想起了宗白華先生的一個論述,人類產生之前是不存在藝術美的,因為沒有欣賞的主體,一切糾結於盲目狀態。西方世界最著名的《斷臂的維納斯》雕像之所以著名,恐怕也正是因為此。楊會長給我們拿出了一把蝸牛造型的紫砂壺,這把壺最點睛之筆就在於蓋子頂端所塑的蝸牛之——“睛”,它的雕工隱而不輕,情態小而有神。這把壺精準的映射出了紫砂壺藝行業經營的理念核心:選取“針尖鋒銳之微量”。一把壺,一個時代影像的濃縮,無論你覺得此生如夢幻泡影也好,如戲劇之旅也好,都能從中品味出你所慕、所傾。)
五、《大管理》:紫砂行業蘊含著巨大的商機,同時也存在著極大的風險。現在市場上假冒偽劣古壺的產品甚多,那么,請問楊會長應該怎樣鑑別古壺或劣質壺?
楊斌:濟慈(Keat John)說:“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無論如何一件藝術品首先應該是人文價值和物質屬性真實體現的物品,在此基礎上加諸做工的精密、形態的優美、人文的意韻等,由“真”升華為“美”,才是一件優秀的藝術品。怎樣才能求真去偽,如何鑑別紫砂壺:一方面跟鑑賞者的人生閱歷、生活背景、文化層次有關,另一方面還要取決於鑑賞者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和知識面的寬度。鑑別紫砂壺的真假,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紫砂壺的造假:1、在壺身上鞋油;2、在壺上打蠟;3、把壺放在茶水中蒸煮;4、埋在地下自然腐蝕;5、用強酸進行高濃度腐蝕;6、用生石灰燜泡;7、放置戶外風吹日曬;8、用核桃油擦拭、甚至汽油腐蝕等等。綜上所述,玩壺要理性,玩古壺更要理性。
六、《大管理》:好的紫砂壺具有很高的保值和增值性,目前的拍賣市場行情怎樣,在現階段投資購買紫砂壺是否合適,市場前景如何?
楊斌:在2010年中國嘉德春拍上。顧景舟與吳湖帆合作的相明石瓢壺以1232萬元易主,創下了宜興紫砂壺拍賣單價之最。顧老因而也成為繼徐悲鴻、吳冠中之後,藝術作品價格超過千萬元的又一位宜興籍紫砂藝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紫砂壺在拍賣市場上的前景。有專家預言:“二十世一紀藝術品收藏將是繼股票、證劵、房地產之後人們從事投資活動的又一熱點,其快速發展階段會很快來臨。如今紫砂壺的投資、收藏仍處於一個相對的原始積累的時期。”再者,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不難看出:“當代紫砂壺的製作技藝已發展到了頂峰”前無可及,後亦難及!收藏界,收藏紫砂壺必然燎原。
(聽著楊會長這一番論述,我們深刻明白:所有的東西都會過時,但藝術不會過時;所有產品的價值都可能因年代變遷隨風而逝,但藝術精品的魅力永遠不會凋謝!)
“嘉共紫甌吟旦酌,羨君瀟灑有餘清”,從明代不知年的某一刻起,紫砂壺開始大規模的進入人們的視野之中,五百年過去了,一代又一代,制壺人不停的砥礪自己的品格,提升自己的制藝,也許他們神情瀟灑自若談笑風生,也許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年輪刻滿歷史,滄桑也布滿這些制壺藝人的臉龐,融碎進一個個玲瓏又可愛的紫砂壺裡。若問過去已過去多久,在月亮第一次升起樹梢那一刻就要算起;若問未來有多遠,未來要等到大海乾涸時化做它回眸的最後一滴淚!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綠樹倚菌閣,還來就菊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