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豐邑中陽里

沛'豐邑中陽里

沛豐邑中陽里,地名,即漢沛郡豐縣城(內)中陽里[1] ,漢高祖劉邦故里,見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記載。位置在今天江蘇省豐縣縣城東北郊區附近。

歷史記錄

編輯

據史載,劉邦出生於漢沛郡豐縣城內中陽里,縣誌載豐縣城東北郊古枌榆社為劉邦家鄉中陽里。劉邦曾云:“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因此在西漢時期,豐縣曾經極盡繁華。漢王朝對中華漢文化的影響,使劉邦被史學家稱為“漢之始祖”,豐縣也被稱為“漢皇故里”。

在秦漢時代,“里”並不是行政單位,比鄉要小的多。中陽里是個很出名的區劃名稱,出了多位名人,劉邦、劉氏王侯以及燕王盧綰。《史記》記載:“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里”。司馬遷介紹人物籍貫對重要人物(孔子、老子、劉邦等)採取“郡國、縣、里”的記述方式,因此“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中“沛”是漢制“沛郡”,沛郡原為秦四川郡的一部分。西漢從四川郡析置楚國與沛郡(沛郡為中央直轄),下轄37縣,是中國西漢時期設定的一個郡級行政區劃,下轄相縣、蕭縣、杼秋、豐縣、沛縣、臨睢、太丘、建平、酇縣、譙縣、鄲縣、銍縣、竹邑、蘄縣、符離、谷陽、洨縣、虹縣、向縣、龍亢、公丘等縣。劉邦籍貫是豐城,只是壯年曾任沛縣境內的泗水亭長,後起事做了沛公,並最終戰勝項羽而建立西漢。

文獻記載

編輯

材料一

《史記》:沛中空縣皆之邑西獻。高祖復留止,張飲三日。 沛父兄皆頓首曰:“沛幸得復,豐未復,唯陛下哀憐之。”高祖曰:“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吾特為其以雍齒故反我為魏。”沛父兄固請,乃並復豐,比沛。於是拜沛侯劉濞為吳王。[2]

《史記》是記錄最早最權威的文獻,以下兩點足以證明:

①此處“沛豐邑”沛為郡,豐為縣。[2]

其一:“沛中空縣皆之邑西獻”,這裡說的很明確,“因為從地理位置上而言,沛縣在東,豐縣在西,高祖西行,必經豐縣,沛縣人不可能跑到豐縣西送劉邦,因此“邑西”只可能指沛邑西、豐縣東,此處的“邑”指的是沛城。邑也可單獨指縣,秦朝才推行郡縣制,凡稱縣者,一般是新產生的行政單位或修改過名稱的行政單位,稱邑者,則多承古制而來,因而歷史往往要比稱縣者久遠。

其二:司馬遷引用沛縣父老說“沛幸得復,豐未復“,本身就是從同等級行政單位這個角度出發的,如果說這裡”沛“指沛縣,而下轄豐的話,那沛縣父老就沒必要說出“沛幸得復,豐未復“的話,再為豐縣爭取免除稅賦了,這又一次證明了沛和豐是兩個互不相屬的同級行政單位。而以上引用的史記這段文字,在說豐沛地名時,都只說”豐“和”沛“一個字,也十分有力地證明了兩個行政單位的同等級關係。

結論:因此,史記中一開始說高祖是“沛豐邑中陽里人”,應該這樣讀沛‘豐邑中陽里人。下文的沛、豐的表述是完全正確的,通過以上分析以及下文嚴密清晰的邏輯關係,也可以證明豐沛確實是同等級的。

材料二

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從泗上,即號沛公。嘯命豪傑,奮發材雄。彤雲郁碭,素靈告豐。龍變星聚,蛇分徑空。項氏主命,負約棄功。王我巴蜀,實憤於衷。三秦既北,五兵遂東。氾水即位,鹹陽築宮。威加四海,還歌大風。

——司馬貞《史記索隱》[3]

從以上司馬貞《史記索隱》可以看出高祖是“言從泗上,即號沛公”,這裡其實講的是高祖自號“沛公”的原因之一,即因為高祖到了泗水郡,也即後來的沛郡,所以才稱為“沛公”。按理說,劉邦是豐縣人,應該稱為“豐公”,但他不自稱“豐公”,而稱沛公,究竟是什麼原因?其實,高祖自號沛公除因為自沛縣起兵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見以下引用文字:

《春秋》晉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事孔甲,范氏其後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范氏為晉士師,魯文公世奔秦。後歸於晉,其處者為劉氏。劉向雲戰國時劉氏自秦獲於魏。秦滅魏,遷大梁,都於豐 沈欽韓曰:此謂劉之先徙也。穀梁僖公十六年傳:民所聚曰“都”。,故周市說雍齒曰:“豐,故梁徙也。”是以頌高祖云:“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於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則有秦、晉、梁、荊之巫應邵曰:先人所在之國,悉致祠巫祝博求神靈之意也;文穎曰:巫掌神之位次者也。范氏世仕於晉,故祠祀有晉巫。范會支庶留秦為劉氏,故有秦巫。劉氏隨魏都大梁,故有梁巫。後徙豐,豐屬荊,故有荊巫也。世祠天地,綴以祀,豈不信哉!由是推之,漢承堯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幟上赤,協於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

以上引用文字主要介紹劉氏先祖來歷,文中講的很清楚,劉邦先祖世居豐縣,且先祖中已有人稱“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是首先確定有“豐公”的情況下對“豐公”是高祖祖上那一位先人的猜測。因此,無論從哪一方面看,劉邦都不能再稱“豐公”,否則就是對祖上的不敬。於是,他就根據自己從沛縣起兵,且沛縣和豐縣行政等級相同,既可以與先人同光,又不至於留不敬先人之名這幾點原因,自稱為“沛公”了(即沛縣縣令)。綜上推斷可以得出結論:“沛豐邑中陽里”中的“沛”字和“沛公”、“沛縣”的“沛”字含義是不同的,前者指“沛郡”,司馬遷之所以未加“郡”字,是由其當時的思維定勢造成的,他潛意識中即認為“沛豐邑中陽里”中的沛是他生活時代的沛郡;後者即指沛縣。後文的“素靈告豐”也是“豐”為縣的佐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