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灣國小

沙灣國小

沙灣國小創辦於1983年間,曾幾度遷址,現在的新校興建於1988年,1989年啟用。現在學校有24個班,學生一仟餘人,教職工73人,是一間中等規模的學校。

基本信息

學校介紹

沙灣村地處景寧縣的西北隅,東鄰梧桐、標溪,南銜大地、毛洋,西枕鸕鶿、英川,北連雲和雲峰。沙灣鎮是本縣第二大鎮,其土地面積為12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9042畝,山林面積為16萬畝;26個行政村,一個居委,下轄108個自然村;總人口1.64萬餘人。
該學校創於1908年,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現學校占地207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900平方米。現有18個教學班,下轄兩個中心完小點(蓮川、葉橋)。全鎮共有教職工69人(其中35周歲以下為36人),其學歷狀況為:中師46人、大專23人。教師學歷合格率為100%。總學生數為736人,分別分布在(沙小621人、葉橋96人、蓮川29人)。據戶籍數據統計表明:0~5周歲兒童有900餘人,由此可見,全鎮在今後5~10年內在校學生將高居900~1000人。
九十年代伊始,學校開展以《德育為首,整體最佳化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課題實驗,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本的教育網路,形成了“目標、制度、科研”三結合的辦學體制。該課題的成果論文在中國教育實驗研究會上交流並榮獲優秀獎,後被編入國家基礎教育叢書——《中國當代教育實驗》一書,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發行。為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學校開設了特長活動課程。使每位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形成了“個個有興趣,人人有特長”的良好發展勢態。

進入千禧之年後,學校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狠抓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學改革。現有省級立項課題1個,現有市級立項課題13個。各教師均有自己的課題。諸如:數學組的課題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語文組為《合作學習,自主探究》;音樂組的《走進生活,融於自然》;常識科的《疑軸式——五步教學》;美術科的《在美術教學中將學生由複印機型轉為創作型》;體育學科的《圍繞體驗運動樂趣》的教學模式等開展了前所未有的教學研究氛圍。
學校連續15年被評為“文明單位”,連續十年被評為縣級先進集體,被縣教委確定為縣級是首批“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達標學校”,“電化教育試點學校”和“實施素質教育試點學校”;還被評為市級“先進國小”“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和“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先進集體”及“合格學校”;少先隊獲省紅旗大隊稱號,學生獲各級各類獎599人次(其中國家級186人次)教師獲各級各類先進有79人次(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5人、地級23人、縣級50人,有100餘篇論文獲獎(其中國家級12篇)。有兩位教師獲縣級“十佳”中青年教師的稱號,九位教師獲縣級教壇新秀,兩位教師被評為市級學科帶頭人。
該學校正朝著:“創造一上優良的校園環境,運行一套完善的管理機制,建設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呈現一個優良的學生群體”的發展目標前進。至2003年,我校折建教學樓,改建學生宿舍,把學校擴建到15~18個教學班,實現“一鎮三校”的校網布局。同時在信息教育網路方面,將現有的25台電腦擴增到39台,實現每個辦公室都有工作電腦,使信息教育全球化、服務化。徹底改變目前學校“舊、雜、亂、小”的現狀,把學校建設成名副其實的縣級品牌學校。
昂首闊步,再創佳績。這是時代的要求,是祖國的需要,更是我們沙小人面向新世紀發出的莊嚴誓言。奮進中的沙灣鎮小明天將更加燦爛輝煌。

歷史沿革

沙灣國小,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沙灣村民柳景陶、柳橋鴻、柳景元、柳蔭鳳四人創辦沙溪公立兩等國小堂,村民捐贈建校地基和操場用地。宣統二年(1910)因校款主要來源“毛竹捐”事件,校舍被毀停辦;國2年(1913)恢復;3年由創辦人呈準改為縣立第二高等國小校;12年改縣立第二國小校,19年改稱縣立第二國小,24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經過沙灣村時,留下“蘇維埃保護學校”的標語,宣傳中國共產黨對教育的一貫方針;29年稱縣立沙溪中心國小,鏇改稱沙溪鄉中心國民學校;32—33年(1943—1944)為省立湘湖師範附屬國小,後改縣立沙溪鄉中心國民學校。
抗日戰爭時期是縣政治工作的隊的宣傳基地,愛國主義、民主思想教育活躍。37年學校成為中共黨組織秘密聯繫點。解放前夕,根據黨的指示,學校組建“解放劇社”,在24個鄉鎮巡迴演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稱沙灣國小、沙溪區中心國小、沙灣區中心學校,是縣西南一所建校歷史長,教學質量較高的國小。學校設施和師資均作重點配備,舊校舍全部拆除新建,新校園占地3065平方米,建築面積2278平方米,學校圍繞德育中心整體最佳化學校教育管理經驗,輯入《中國當代國小教育經驗》一書。 沙灣國小到2008年已經走過整整100周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