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

沆瀣

指夜間的水氣,露水,出自司馬相如《大人賦》的“呼吸沆瀣兮餐朝霞”里。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司馬相如《大人賦》 現代漢語中有成語“沆瀣一氣”,與“沆瀣”本意無關。“沆瀣一氣”中的“沆瀣”指唐時的崔沆、崔瀣。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詞目】沆瀣
【拼音】 hàngxiè
【基本解釋】 [eveningmist]夜間的水汽,露水。比喻氣味相投的人連結在一起,.現常表示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含貶義。

詳細解釋

探源
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司馬相如《大人賦》 現代漢語中有成語“沆瀣一氣”,與“沆瀣”本意無關。“沆瀣一氣”中的“沆瀣”指唐時的崔沆、崔瀣。
出處
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比喻氣味相投的人連結在一起。現常表示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含貶義。
1.夜間的水氣,露水。舊謂仙人所飲。
屈原的《楚辭·遠遊》:“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王逸註:“《凌陽子明經》言:春食朝霞……冬飲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氣也。”《文選·嵇康<琴賦>》:“餐沆瀣兮帶朝霞。”張銑註:“沆瀣,清露也。”宋洪咨夔《幽芳晚涼倚窗觀稼》詩:“晚風不動稻苗平,葉葉頭邊沆瀣明。”譚作民《噩夢》詩:“餐沙棠,飲沆瀣,幽途神房上清界。”
2.引申指珍貴的飲料。
楊巨源《春日奉獻聖壽無疆詞》之八:“樂報《簫韶》發,杯看沆瀣生。”宋史達祖《齊天樂·賦橙》詞:“沆瀣含酸,金罌裹玉。”清沉鈞德《<元詩別裁集>序》:“金盤餐沆瀣,花界食醍醐。”
3.謂彼此契合,意氣相投。
馮桂芬《重建張忠敏公祠記》:“蓋有瓣香之誠,沆瀣之契焉。”鄭觀應《<盛世危言>序》:“約以有過相規,有善相輔,沆瀣誠相得也。”孫中山《祭夏重民文》:“黃岡先烈,花邑尤多,君生是邦,氣同沆瀣。”柳亞子《老友馮玉芳索詩奉贈兩律》之一:“言談新沆瀣,水乳
沆瀣沆瀣
舊交融。”參見“沆瀣一氣”。
4.同“沆溉”。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澎濞沆瀣。”司馬貞索隱:“滂濞沆溉。溉,亦作‘瀣’。”王念孫《讀書雜誌·史記六》:“《索隱》、《正義》並作‘溉’,蓋舊本相承如是。《說文》無‘瀣’字,則作‘溉’者是也。”唐李紳《趨翰苑遭誣構四十六韻》:“脫鱗超沆瀣,翻翼集蓬壺。”

相關典故

隋唐時,讀書人要做官,都要經過科舉考試。唐僖宗當政期間,在京城長安舉行了一次考試,各地已經取得一定資格的讀書人,來到長安應考。在眾多的考生中,有個叫崔瀣的很有才學,考下來自己感覺也不錯,就等著發榜了。主持這次考試的官員名崔沆。他批閱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覺得好,就把他錄取了。發榜那天,崔瀣見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興。按照當時的習俗,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試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稱他為恩師。發榜後,門生要去拜訪恩師。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為座主,見到崔瀣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門生;顯得格外高興。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來是一個詞。表示夜間的水氣、霧露、於是,愛湊趣的人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像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
後人把"沆瀣一氣"演繹成為成語,帶有貶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