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頓[作曲家]

沃爾頓[作曲家]

威廉·特納·沃爾頓爵士,OM(英語:Sir William Turner Walton,1902年3月29日-1983年3月8日),英國作曲家、指揮家。生於蘭開夏郡奧爾德姆(今屬大曼徹斯特郡)。少年時代進入牛津大教堂合唱團,青年時代曾在倫敦爵士樂俱樂部彈奏鋼琴,同時進行創作。他的音樂創作基本上是靠自學的。其風格深受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羅科菲耶夫影響。他的成名作品是為詩人伊迪絲·西特韋爾(Edith Sitwell)的詩歌《門面》(Façade)譜寫的背景音樂。

基本資料

1、沃爾頓-作曲家
籍貫: 英國
職業: 作曲家
生卒:(1902~1983)

沃爾頓,W.William Walton 英國作曲家。1902年 3月29日生於蘭開夏郡的奧爾德姆,1983年3月8日卒於伊斯基亞島。1912年入牛津大教堂合唱學院,主要依靠自學掌握了作曲理論。他的音樂繼承了浪漫主義傳統,同時吸取各種現代手法。早期作品如《門面》(1922)、為英國女作家E.西特韋爾的詩歌作朗誦配樂(後改編成兩首管弦樂組曲)以及管弦樂序曲《朴次茅斯角》(1925)等,受到音樂界好評。從20年代末創作《中提琴協奏曲》開始,風格日趨成熟,長於抒情、幽默,技巧熟練特別是30年代的幾部作品、如清唱劇《伯沙撒王的宴會》(1931,歌詞內容選自《聖經》)、《第一交響曲》(1935)、《小提琴協奏曲》(1939)等,進一步確立了他作為英國重要作曲家的地位。40年代以後,創作數量不多,重要作品有歌劇《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1954)、《大提琴協奏曲》(1956)、《第二交響曲》(1960)等。此外,他為電影譜寫的音樂,如根據莎士比亞原著改編的《亨利五世》(1944)、《哈姆雷特》(1947)等,亦獲得很大成功。

2、沃爾頓家族

美國沃爾瑪超市繼承人,其創始人山姆˙沃爾頓(1918-1992)在1962年創建了第一家沃爾瑪超市。到2001年,沃爾瑪以2200億銷售額位居世界500強之首!2008年以4056億退居第二!員工人數高達210萬之多!在全球有7900家分店!其家族財富高達61.6億美元

3、沃爾頓,諾貝爾獲得者

又譯瓦爾頓(Ernest Thomas Sinton Walton, 1903-1995)和科克羅夫特(Sir John Douglas Cockcroft, 1897-1967)因利用人工加速的亞原子粒子進行原子核嬗變的開創性工作,共同分享了1951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科克羅夫特和瓦爾頓在劍橋盧瑟福實驗室工作時,巧妙地把高壓變壓器、電壓倍增迴路和整流管安裝在一個四級系統中,建成了能產生60-80萬伏特高壓的加速裝置,該裝置被命名為“科克羅夫特-瓦爾頓加速器”。他們把加速後的質子射向鋰靶,在硫化鋅屏上觀察到了明亮的閃爍現象。這是因為,高能質子轟擊鋰原子核,使鋰原子核嬗變為兩個氦原子核(即a粒子)
理論上認為,反應所產生的兩個a粒子帶有相等的能量並向相反方向飛去。為了證實這一點,他們使用威爾遜雲霧室觀測a粒子的徑跡,然後根據a粒子的射程求出它們的能量,結果確實與理論預言符合。
科克羅夫特和瓦爾頓在劍橋盧瑟福實驗室完成的這項實驗,是人類第一次通過完全由人工控制的方法使原子核發生嬗變。在這個反應中釋放出的巨大核能為驗證愛因斯坦質能關係式提供了第一個重要的實驗依據。另外,這個實驗還證實了伽莫夫對入射粒子進入核內的幾率的估算。這些入射粒子儘管受到了核電荷的排斥,但是它們仍能深入原子核的內部。現在,人們公認這個實驗是科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促進了回旋加速器及其他加速器的發展,開創了原子核物理的新紀元。

職業生涯

所屬分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