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

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山東省臨沂市境內,是2005年國土資源部新批准的國家級地質公園。

基本信息

概況
沂蒙上國家地質公園沂蒙上國家地質公園
公園主要涉及平邑、蒙陰、費縣、沂南、沂水、莒南六縣,共18個鄉鎮,數百個景點,主要園區和景點沿蒙山山脈和沂沭斷裂帶展布。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以蒙山為主體,是華北乃至全國太古代花崗岩系出露最好的地區之一,也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鑽石之鄉。同時還包括了沿沂沭斷裂分布的沂水溶洞群、莒南恐龍足跡化石、湯頭溫泉等地質遺蹟等,是一個多種地質遺蹟資源並存、綜合性的地質公園。交通

近年來,沂蒙山區的交通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臨沂市區有國家二級機場,航班通往北京、上海、廣州、濟南、青島、大連、瀋陽、武漢等城市。兗石鐵路沿蒙山南麓通過,現有直達北京、天津、濟南、泰安、曲阜、鄭州等地的列車。京滬高速經過蒙山北麓、東麓,日(照)東(明)高速公路穿越蒙山南麓,高速公路已與全省各市聯網。區內還有327、205、206國道、文(疃)泗(水)公路、沂蒙公路通過,交通便捷通暢。

園區組成

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包括龜蒙、雲蒙、天蒙、彩蒙、孟良崮、金伯利、沂蒙石林、沂水溶洞、莒南天佛共九個園區,總面積450km2。

地質遺蹟概況

地質公園園區內的地質遺蹟極為豐富、類型多樣。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以蒙山為主體,同時包括了沂水溶洞、莒南恐龍足跡化石、湯頭溫泉等地質遺蹟,是一個多種地質遺蹟資源並存、綜合性的地質公園。園區內既有代表性的地質構造剖面,獨特的地質地貌景觀,又有恐龍足跡化石、地質災害遺蹟,同時這裡還是金剛石的典型產地。
蒙山素有“亞岱”之稱,其地質構造發展史可追溯到28億年前後,位於世界上僅有的幾個古陸核之一——魯西古陸核之中,廣泛分布著距今27.5~23億間三期大規模岩漿侵入活動形成的岩石:片麻狀英雲閃長岩、片麻狀花崗閃長岩、二長花崗岩,共同構成了蒙山的主體。蒙山並由此成為蒙山岩套的命名地,是華北地區乃至全國太古代TTG質花崗岩系出露最好的地區之一。這裡有中國發現最早的原生金剛石礦,其顆粒之大、品位之高,均居全國首位,蒙山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鑽石之鄉。
沂水溶洞發育在沂河西畔新元古代土門群佟家莊組藻灰岩和古生代長清群硃砂洞組灰岩中,洞體規模之大、洞穴次生化學沉積物種類之全、數量之多、地下暗河流量之大,為我國北方地區所罕見;莒南北部地區,地處郯廬斷裂帶和蘇魯造山帶的結合部,後左山恐龍遺蹟化石是省內唯一、世界罕見的恐龍足跡地質遺蹟,對研究中國東部中生代以來的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古生物演化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目前,公園園區內已開發的79處地質遺蹟景點中,有13處在類型、內容、規模等方面具有國內乃至國際對比意義,有10處為世界之最或世界罕見的景點,有17處在地學和生態學等方面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有23處具有極高的美學和觀賞價值。
山東沂蒙山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其科學價值不僅體現在地學方面,而且涉及地質、環境、生物、礦產能源等多方面。目前設立的地質公園範圍,基本涵蓋了大部分有價值的地質遺蹟景觀。
由於區內地質遺蹟具有極高的美學及科學價值,各類旅遊資源開發基礎較好,所以,地學旅遊資源易於開發利用,對科學研究、生產資料教育、提高旅遊質量、增加旅遊的自然科學情趣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山東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有利於保護沂蒙大地地質遺蹟資源,為地學、生態學等學科的科學研究及科普教育提供永久性基地,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存和穩定,並可帶動旅遊業及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