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源風景區

沁河源風景區位於沁源縣王陶鄉河底村後一條狹長的溝谷,有二郎神溝、石台夜月、龍江灘等主要風景。

簡介

沁河的主源位於沁源縣王陶鄉河底村後一條狹長的溝谷中,溝谷兩岸山崖相距約7米寬,在石崖上有一個水源豐盛的山泉出水口,如茶碗之粗,突涌而出,水質清冽,終年不減,長流不息。山泉流出石崖後,沿著險峻的十里山谷,一路奔涌而下。此後,漸次納入出自官灘鄉活鳳村、景鳳鄉南灣、白狐窯鄉馬泉村、赤石橋鄉澗崖底村、聰子峪鄉水峪村等五處流出的水源,匯納各川之水後,由小南川流出沁源縣境,經千里流程注入黃河,沁源縣即因它是沁河發源地而得名。

二郎神溝

二郎神溝是韓洪鄉石台村進入沁河源的一條峽谷,全長約3公里。峽谷內高山並峙,峭壁如削,溝壑幽深。在溝中行進,時而青山疊翠,時而峽谷一線,時而山重水複,時而柳暗花明。這裡歷史上有“青蛇化水”的神話傳說,並有青蛇洞、擔水洞等景點。

石台夜月

石台夜月為沁源古八景之一,在韓洪鄉石台村東南的下窯自然村。沁河從源頭湧出後,流經此地,在河流東岸岩壁之前,有一孤峰突起,高達60米,四面如削,頂呈平台狀,人稱“石台”。月滿之期,初出東山,從村西望去,恰如落在石台頂上,仿佛玉盤托月。因此“石台夜月”之景聞名遐邇。

又有沁源舊志記載:這一石台“峰石光明若鏡,照耀一川,蓋山靈氣所發也”。民間傳說:有一位神仙為了報答月亮神救命之恩,在此獻奉了一顆碩大的夜明珠,故而閃光。當地還有一傳說,古時有一位窮秀才不慎從山崖上失足落在石台之上,恰遇一顆流星也落其身旁,秀才借星光日夜苦讀,後來竟成仙飄然而去,卻仍把夜明珠留在石台之上。

龍江灘

從石台村向西行5公里,便到雪河村。雪河村後有一凹地叫“龍江灘”。龍江灘旁的峭壁危岩,下部,有一天然溶洞,洞中有宋代雕刻的一尊石佛像,高約60公分。此洞之東有座龍王殿,龍五殿東側原有鐵索,其嶺名鐵索嶺,從鐵索上可達東崖之間的藏經洞。溶洞西側是水母洞,洞中原塑有水母及龍王像,舊時在當地有一習俗,每年五月初五將水母塑像接到李元村,六月初四再送回水母洞,老百姓謂之曰---龍母回娘家。水母洞往西不遠是金牛洞,在金牛洞中有天然生成的一頭石牛,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從金牛洞向上原曾有一座吊橋直通附近的聚賢洞。在崖壁底部的平台上,排列著12個石渦,每個石渦直徑約20公分。民間相傳,每年冬去春來,從12個石渦中的存水量可預測當年各個月份的降水量。

雪河村西還有一座孤立的狀似巨龜的小山丘,由東側看去,酷似一隻龜殼突起、靜臥探水的巨龜。民間傳說此龜就是唐僧取經時馱他們師徒四人過通天河的神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