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華[歷史人物]

汪華[歷史人物]

汪華(公元587年—649年),原名汪世華(歸唐後避李世民名諱,改名汪華),出生於歙州歙縣登源里(今屬安徽績溪),他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為保境安民,起兵統領了歙州、宣州、杭州、饒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吳國,稱吳王,促進了當地各民族之間融合、實施仁政、吳國境內百姓安居樂業,在群雄爭霸戰火紛飛的年代,唯獨吳國安寧祥和;武德四年,吳王汪世華為了促進華夏一統,他審時度勢,不計個人得失,說服文臣武將,主動放棄王位,率土歸唐,被大唐皇帝李淵授予上柱國、越國公、歙州刺史、總管六州軍政;貞觀二年,因忠君愛國,被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執掌長安禁軍大權,後又委以九宮留守,輔佐朝政,位極人臣。逝後,唐太宗賜其諡號“忠烈”!汪華集儒釋道於一身,文韜武略,擁有非凡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空前絕後的政治謀略。李綱、趙普、蘇轍、朱熹、岳飛、文天祥等,歷朝文臣武將賦詩題詞,把他作為千秋楷模來讚頌;江南六州百姓奉其為神,喻為“汪公大帝”、“太陽菩薩”、“太平之主”,建祠立廟七十餘座,四時祭祀,千年不輟。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汪 華(586~649) 本名世華,字國輔,號英發。歙縣登源(今績溪縣汪村)人。幼年喪父,隨母投靠外公。拜南山和尚羅玄為師習武。後參加郡府官軍,以英武智勇深得將士擁戴 。末率眾起義,占據歙州,相繼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饒州,建號稱號吳王,六州賴以平安十多年。唐武德四年(621)敗於王雄誕,奉表歸唐,詔使持節,總管六州諸軍事 ,歙州刺史,封上柱國、越國公。貞觀二年(628),奉詔晉京,授為左衛白渠府統軍。十七年改忠武將軍、右衛積福府折衝都尉。十八年,太宗征遼,命其任九宮副監。病歿於長安

生平貢獻

汪華幼年時父母雙亡,寄養在歙縣舅舅家中長大,並應募成為護郡兵丁。十四歲拜南山(歙縣南鄉的覆船山·主峰擱船尖)的羅玄高僧為師,苦練刀槍弓箭,武藝超群,又被羅玄秘密授予玄學《奇門遁甲》(覆船山地域又稱6甲48黨,曾經是伏羲女媧的道場之一,歷史上有幾代高僧按照奇門設計了整個地區為一個九宮八卦陣),精通了安邦定國、排兵布陣等帝王之術,後應郡府招募加入義軍。因平婺源、拓箬嶺至宣州太平縣山道有功,深得將士愛戴。由於智勇過人,汪華漸漸在郡兵中顯露頭角,成為郡兵的精神領袖。
隋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當時群雄割據,生靈塗炭,汪華審時度勢後策劃了一場兵變,推翻了歙州舊政官員,占領了歙州,自任代理刺史。初戰勝利後,汪華高舉義旗,相繼攻占宣、杭、睦、婺、饒六州,擁兵十萬,號稱“吳王”。其時正是國家動盪,割據紛戰不斷,民不聊生之時。而汪華所治之地,十年不見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一派平和景象。汪華得割據之實,為政寬宏,政清人和,且盡力調和土著與移民之間的矛盾,百姓安居樂業,史稱“鎮靜地方,保境安民”。頒布一系列使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六州百姓得以在亂世安居樂業。公元621年,汪華有感於唐朝的強盛和德政,於是順應民意,於公元六百二十二年奏表歸唐,使徽州之民省去了戰亂之苦。唐王李淵詔嘉其識時務、順潮流和保六州之功,授予方牧,總管六州諸軍事兼歙州刺史,封上柱國、越國公。貞觀二年奉詔晉京,授為左衛白渠府,統軍事掌禁兵,拱衛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太宗征遼,汪華留京,任為“九宮留守”,輔佐朝政。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病逝於長安,唐太宗賜其諡號”忠烈“,故又被稱為”忠烈王“。652年,靈柩運回家鄉,葬於歙州歙縣(今黃山歙縣)東山營的雲嵐山。
教化蒙恩
汪華的最大功績,在於保境安民,促進了山越與中原漢文化的大融合。之前,徽州的山越人與南遷的中原衣冠貴

汪華像汪華像

族,互為提防,或糾紛不斷,或械鬥不息。有的為疆界領地,有的為習俗禮儀教化,文化溝通難以超越。汪氏雖為最早南遷望族,但汪華起義以“捍境保民”為口號,深得人心。在與外來兵燹戰亂抗爭中,域內矛盾迅速化解,客觀上促進了兩種文化的大融洽。後來汪華歸唐之舉,又使得徽民得以休養生息,文化教育也隨之得到發展。徽州民風,在汪華的推動下得到了空前的淨化和統一,為宋元之後的朱子理學風行,打下了良好的社會基礎。當地山民或“細民”,在官府教化及徽州望族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整合,“禮儀趨於文雅”,中原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的過程。在休寧的萬安古鎮上曾造有一座“吳王宮”,宮中有一對聯,評述了汪華的功勳業績,聯曰:“亂世據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績重千古;治平朝帝闕,忠君愛國,赫赫英名滿神州。”

祭祀汪公

汪華死後,徽州一府六縣,相繼建立了許多汪王(公)廟。宋政和四年(1114年)正式欽定建廟,賜匾額“忠顯”,後改“忠烈”。汪華的出生地汪村,於太平興國五年建汪公廟,該廟宏偉無比,有“小金鑾殿”之喻,又稱“汪王故城”。該村也以廟得名,俗稱“大廟汪村”。由於越國公在徽州一帶名望極高,加上後裔人丁興旺,有“四門三面水,十姓九家汪”之局面,徽州一帶祭祀汪公的行祠多得不計其數,久而久之,汪華被漸漸神化,成為當地的地方神。汪生九子,均有賜封,故各地又陸續建有“太子廟”一同祭祀。
汪王大廟位於績溪縣汪村,離胡錦濤、胡宗憲家鄉龍川不遠。由來說是該廟明代兵部尚書大司馬、抗倭名將胡宗憲,為了要看金鑾殿而特地修建給母親看的。不料造成之後,即有人奏聞皇上,說胡宗憲私造金鑾殿,圖謀不軌。宗憲聞之,當以汪公太帝一一汪華之神像供之,從而得免卻一場彌天大禍。

同時還說,當胡宗憲擬造金鑾殿時,無奈金殿天棚的特殊木結構——俗稱“螺螄結頂”(如斗拱形式、層層探出、結頂如饅頭狀的特殊木建築,早些年績溪縣今教育局前向的天王寺也有同樣構造),工匠都未有能勝其任者,除非是親臨皇宮實地察看。然而金殿非等閒之地,工匠察看談何容易!胡宗憲畢竟足智多謀,膽略過人,終於趁“早朝”天色未明之機,暗暗地帶領一個手藝高強、聰明絕頂的木匠隨去,當被金殿的金瓜武士發現、唱詢問何方“豎子”膽敢擅闖金殿而踢他一腳時,他即乘機在跌個仰面朝天的一剎那間,即將金殿“螺螄結頂”偷看到手了。
汪王大廟那縱橫、大小的許多大梁時,梁底都分別寫了江南鄰近各處地方官如:巡撫、知府、知州、知縣、布政司等“重建”字樣。惟獨正中那根特大橫樑上,則寫著”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使、提督浙江、福建等處軍務胡宗憲鼎建”。從這一不同角度來看,大廟的建造完全是出於有關各省地方官的趨炎附勢、錦上添花和一些豪門大戶的捐獻贊助而成的。胡宗憲是作為一代位高權重、威震東南的朝廷大臣而領銜、倡導者。大廟原有三進。頭、二進毀於同治五年大水。有一口千斤大鐘亦為洪水所吞噬;鐵質沉重,估計不淌過中周橋下,總深埋在廟前附近的沙石之中。
大廟水毀之後,前向沒有正門。僅於東向辟一邊門,額書“敕賜”二字。龕座兩楹,各蟠一昂首翹尾、左右相對、栩栩如生的雕龍。還有一副對聯:
上聯:應天命,順人心,義起歙州,數十城狂瀾獨挽;
下聯:膺藩封,歆廟祀,忠昭唐代,千百載正氣猶存。
此聯曩年曾見有人提及,把“應天命、順人心”寫成“順天命、定人心”恐不如筆者眼見之實了。
汪王大廟年久失修,終毀於“十年動亂”中。
徽州風情,最久遠最重要的一項民俗活動,就是祭祀汪華的廟會活動。這一源遠流長的廟會,使汪華地方神的地位更加鞏固,確實對徽州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汪公大帝塑像,遍布徽州每個行祠社屋,人們無時無刻不蒙受其保佑。許多史籍記載,徽州廟會活動甚多,“以祭祀汪華為最”。其實,徽州人的聰明之處,是借祭祀汪華之神,搭建了一個展示鄉土文化的平台。每年的春節前後迎神廟會上,定有汪公大帝的祭祀活動。清人方士庹在《新安竹枝詞》中,曾對徽州的迎神廟會作過描述:
“油菜花殘麥穗長,家家浸種辦栽秧;社會會後汪公會,又備龍舟送大王。”
相傳農曆正月十八是汪華的生日。績溪登源人,為此每年都舉辦“花朝廟會”紀念。明太祖年間,歙州建汪公總廟於箬嶺後,規定凡汪華生日,取一百零八社,各地派出戲班藝人,祭拜汪公。十年為一大慶。農曆八月十三日靖陽節,是屯溪人祭祀汪華的節日。在黎陽九公廟(祭汪華九子)前搭台做戲,跑馬祭汪公,或組織民間仗鼓隊遊行。數百年間,徽州民間一代一代地把汪華進行文化包裝,加以充實,使得這位“太陽菩薩”更加神化。年復一年,這種民間文化的衝擊力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廟會最初只是局限於祠堂中,或圍繞著祠堂進行的,旅居在外徽商的積極參與,業餘樂仆戲班的出現,使得這種單調的廟會形式很快有了改觀。請戲酬神,成為廟會必不可少的一個節目,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種善事。這使得汪公廟會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極大的變化,節日喜慶氣氛愈來愈熱。大的村,精心搭起了萬年戲台。有的準備台柱台板,隨時搭台看戲。演員文武競技,族民其樂融融。經年累月,在偏僻山村普及了一批戲迷,培養鍛鍊了一批民間藝人,較好地激發了徽州人的文化熱忱。這為徽戲的產生和發展,營造了一個極好的天地。廟會的另一活動,就是“賽瓊碗”。各家須做供品貢獻送到汪公廟敬神示忠。每值戶人家要取山珍蔬菜,盡心選料做成祭品擺設。後來便有了“百家攀比,爭奇鬥豔”,冷盤雕塑年年出新,糕點拼盤各顯神通,徽州人又把這項活動做大做活了,創造了大批美食佳肴。這也為徽州富有特色的飲食文化,奠定了碩厚的民眾基礎。

經典作品

——長篇歷史小說《徽州魂》

徽州魂徽州魂

青年作家汪鑫創作的《徽州魂》長篇歷史小說,是至今為止最全面的最細緻刻畫”古徽州第一偉人“”古徽州人文初祖“大唐忠烈王汪華的文學作品,重現了隋唐烽火亂世風雲,再展了千古豪傑王者風範,被徽學家與史學家稱為”徽學與史學最佳結合之作“,是唯一一部把古徽州歷史與隋唐歷史、把古徽州文化與隋唐文化、把古徽州的發展與隋唐變革等有機結合的史詩般巨作,被徽學權威人士稱為傳播徽文化的最佳作品。
《徽州魂》是一部高揚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史詩作品,作者以新古典主義浪漫寫實的手法,全景式地展現了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忠烈王汪華,平寇起兵、保境安民、建吳稱王、棄王歸唐、執掌禁軍和輔佐朝政的縱橫跌宕、輝煌壯麗的人生。
作品既有《隋唐英雄傳》的萬丈豪情和蓋世武功,也有著《三國演義》里高深莫測的謀略和氣勢恢宏的戰爭;既有歷史依據,又富文藝傳奇;既展現了風起雲湧的隋末唐初的群雄爭霸,又呈現了古徽州及江南一帶迷人的山水人文;既有豪傑的義薄雲天,又有英雄的兒女情長。

天下汪氏出徽州

說道汪華,就不得不提到汪氏發展,漢姓汪氏素有“汪氏無二姓”的說法,但有點學者也提出不同的觀點,不過那些個別觀點並不會改變汪氏人的固有認識。汪氏是黃帝直系後裔周先祖后稷的子孫,武王姬發打敗帝紂後建立以分封制為基礎的大周王朝,為了鞏固邊疆統治,武王把把東夷之地魯分封給了弟弟姬旦的兒子伯禽作為周公消滅商紂立下戰功的獎賞,於是伯禽成了魯國侯王。伯禽的後裔魯成公是魯國第二十一代國君魯成公的二兒子姬汪魯。姬汪魯就是汪氏一世祖。據族譜記載,他降生時手上左手水紋,右手王紋,加之王於魯地,於是名曰姬汪魯。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姓氏的規範化,古姓消失(大概是已經沒有區分效應了)。於是姬汪魯的子孫就姓汪了。
汪華長子汪健生有六個兒子,長子遷旌德新建,二到六子全遷現重慶眉山;二子汪璨生有二個兒子,長子處凝隨父遷重慶涪陵,次子處崇遷浙江衢州;三子達生三個兒子,長子處惠隨父鎮守鞏昌,在征賀魯、龜茲、高昌及鎮邊中立功,汪達被襲封越國公,汪達後裔在甘肅璋縣一帶發展成大戶,被邊境地區人民稱為“將軍汪”,二子處哲任并州牧,遷并州,在并州發展,其後裔中五十世泰回遷績溪尚田;四子廣隨汪華在長安任左衛飛騎尉,生三個兒子,後裔情況不明,但後代五十一世賢遷篁墩;五子、六子後裔情況不詳;七子爽公生二子長處禮遷歙北慈姑(又叫慈川處禮無後),二子處貴遷涇縣;八子俊的後裔是留住登沅汪村的,後代到了五十一世廣又遷旌德新建、廙遷歙篁墩、言遷休寧藏溪、登明遷歙北清流、敬御遷績溪三都淑水,這五支是第一輪輻射的延續。
爽公後代遷涇縣後,四十九世有二個兒子,長曰汪風思,次曰汪風林又名汪倫(李白訪汪倫者),汪倫住徑縣後代情況因資料缺失不明,而風思任歙縣令復住慈姑,被稱為慈姑支派(又叫歙縣支派)之始祖,風思後五十六世道安公兵馬鎮婺源,成為婺源汪氏始祖,從婺源又發展並遷出很多汪氏到全國各地(也有四遷休寧西門,休寧西岸的)。其中六十世炎公遷歙南琴川(洪琴),從洪琴又輻射出十一支,這十一支中只有六十七世汪六遷歙南藥譚,八十七世汪其林遷歙南小溪;而另外九支遷青陽、淮安、寧波、南京、杭州等地。從慈姑遷歙南還有另一支,即七十一世宗榮公由慈姑遷遐阜川(顯村),後從顯村又分遷出六支,歙縣內二支為米坑與汪田山,其餘四支遷浙江富陽等地。
在這第二輪遷移中還有另一種模式,那就是“藤蔓式”。汪華長孫處脩遷旌德新建後,四十九世有三兄弟,長子遷祁門赤山,老三琦的五十一世孫思立遷唐模。之後以唐模為中心,枝枝丫丫地向四周發展延伸,在歙西的車田、稠墅、東山、呈坎汪村、古關、岩寺、西溪、羅田等二十多個村安家,還有延伸到歙南藥譚、溪子裡(杞梓里?)、黟縣黃陂、宏村、休寧藏溪、羅墩等地。值得大書一筆的是這藤蔓上一顆名珠西溪汪氏。在一段時間內西溪可以說是徽文化的研究發展中心,在西溪“不疏園”內聚集了不少著名學者講學、研討交流。一代名師江永以及徽州著名學者戴震等都曾同時在這兒講學,研討交流過。
除了上述二種模式外還有一種“中轉站”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有二支及以上遷入和遷出,但沒有形成一批向外輻射遷移,也沒有在周圍形成一批汪氏村落。例:旌德新建有汪華長子的五十一世孫思立遷唐模,還有八子後遷績溪余川,遷歙縣南鄉的芭坑、白楊新橋(大概是汪華八子後裔)。再如篁墩有汪華四子的五十一世孫賢常與汪華八子的五十一世孫遷入,但未形成前面二種模式的局面。
在第二輪遷移中鐵佛的後代主要在休寧東關、新屯、旌城、婺源縣鳳亭等周邊地區發展,形成很多以汪氏人口為主的村落。
遷移出去的汪氏又不斷向外擴傳。原徽州以外的汪氏人口中淹沒在大量從徽州遷出汪氏及其後裔人口之中,因此天下汪氏出徽州裔成一種自然現象了。

歷史地位

“潁川世胄、吳越世家”;自始祖汪侯到四十五世汪華九子,歷經1300多年,均建大功,食采邑,嗣爵位,拜將入相,位居高位;汪氏宗族在開元年間被唐玄宗詔封為中國十大上柱國、名門望族世家之一;汪氏宗族自唐至清,先後有807人中進士,其中8人中狀元。

汪氏溯源

炎黃戰蚩尤四方歸華夏
神農嘗百草軒轅制舟車
日日勤政理黎民有口碑
赤龍垂青須護帝歸天宇
人間諸事繁百姓久思之
后稷播五穀舉功封農師
堯舜承帝命神洲米粟足
桀紂廢宗祠天下共誅之
文王起西岐武王興義兵
周公三吐哺國中成大禮
武王早薨矣諸侯起異心
為保國安寧代政除奸佞
及至成王長俯首北稱臣
伯禽東遷魯潁公手奇紋

汪華汪華

因名姬汪氏是為汪始祖
北國多戰亂文和下江南
歙縣地瑰奇越國家聲遠
兒孫海內外千秋美名傳
汪氏世子敬上
越國家聲遠說道汪華,就不得不提到汪氏發展,漢姓汪氏素有“汪氏無二姓”的說法,但一些學者也提出不同的觀點,不過那些個別觀點並不會改變汪氏人的固有認識。
汪氏在北方的發展一直受到戰爭的影響,沒有太大發展。直到三十一世祖汪文和南下後在安徽古徽州落地生根。汪氏開始在南方生息繁衍。不過汪氏能成為中國當今的前一百大姓之一,卻是汪氏第四十四世祖汪世華的功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