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選

定義

江選即為《江澤民選集》,防“鄧選”一詞而來。

出處

《2006年漢語新詞語選目》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發布了《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並公布了《2006年漢語新詞語選目》,《選目》列出了171條漢語新詞語。

出版的背景和意義

景蔚作品集《江澤民文選》三卷的出版,引起海內外的極大反響。海外不少媒體作出積極的評價。有的說,《江澤民文選》中有許多內部講話、內部檔案,在如此短的時間裡“解密”,向世界公布,對共產黨來說史屬罕見,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自信和堅強;有的說,《江澤民文選》的出版說明了胡錦濤與江澤民的政治路線和觀點的聯繫,反映了胡錦濤對江澤民的繼承與發展,等等。我認為,這些評論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么,《江澤民文選》出版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初學《江澤民文選》,我感到有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讀《江澤民文選》,我們更加體會黨對理論建設的重視。

《江澤民文選》的出版是我黨理論建設的一件大事。理論上的成熟與否,是一個政黨成熟的重要標誌。加強思想理論建設,用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是我們黨永葆先進性的根本保證。我們黨歷來十分重視理論建設,出版核心領袖及其領袖集團成員的著作,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袖是黨的事業的思想上的旗幟,是確定黨的戰略戰術的主心骨。在遵義會議上,黨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核心領導地位。延安時期,我們黨就展開學習毛澤東著作的活動。1944年,我們黨出版過《毛澤東選集》,到1949年建國時,毛澤東選集有21種版本。建國以後,1950年,黨中央成立了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由劉少奇同志任主任,1951、1952、1953、1960年,我們相繼出版了《毛澤東選集》、也就是建國前的四卷。1999年,我們又出版了八卷本的《毛澤東文選》,其中六、七、八卷是毛澤東同志建國以後的著作。新時期,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出版了《周恩來選集》《劉少奇選集》《朱德選集》、《任弼時選集》,這是我們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員的代表著作。鄧小平同志既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成員,又是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新時期,黨編輯、出版了《鄧小平文選》三卷,還出版了《陳雲文選》、《葉劍英選集》、《彭真文選》、《李先念文選》等,這是我們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員的代表著作。這些著作都是我們黨加強思想理論建設最好的教材。

《江澤民文選》的出版,更體現了黨中央對理論工作的重視,在理論建設方面有前瞻性計畫,有精心的組織和積極的推進。2000年以來,我們已經陸續出版了江澤民同志的五本專題性的選集,有江澤民同志的《論科學技術》、《論“三個代表”》、《論黨的建設》、《論國防和軍隊建設》、《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此基礎上,現在又一次性地出全了《江澤民文選》三卷。這在出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歷史上,尚屬首次,反映了我們黨重視理論建設和理論發展,並不斷有理論上的新成果,以此指導和推進新的社會實踐。

在黨的理論建設中,中宣部受中央的委託,創造了編寫核心領袖的理論綱要的文體,將領袖的論述以他的判斷性原話為主、以章節篇目的形式,邏輯地、相互貫通地形成一個理論體系。1995年、2003年,分別以中央名義發出學習中宣部編寫的《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綱要》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綱要》的重要輔助材料,對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起了積極的作用。

其次,讀《江澤民文選》,我們要更加珍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成果。

《江澤民文選》反映了我們黨從1989年到2002年這13年中形成的思想理論成果。江澤民同志指出:要使黨和國家的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總結我們黨的理論貢獻、理論創新,有一個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各個方式不斷加深認識的過程。

一個理論具有科學的價值,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廣泛的角度來說,我認為應該具有這樣四個特性:一是要回答人類文明進步中人民關心的課題;二是這些理論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三是這些理論有一個內在相互貫通的邏輯系統;四是這些理論具有繼承性套用創新和原始性創新。毛澤東思想有這樣的特性。比如,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是統一戰線的領導力量的判斷繼承了列寧的思想,而中國從自己的國情出發、走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鬥爭的道路,則是原始性創新。鄧小平理論也回答了中國走出“文革”陰影,全面展開現代化建設以後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國防、科技、統戰、黨建等方面的急需解決的歷史課題,並實踐證明是正確的。鄧小平說的發展是硬道理是繼承性創新,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則是原始性創新。江澤民同志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第三代領導集體一系列創新成果的集中反映,我們已經走過的這十三年的建設和改革的巨大成果,檢驗著江澤民同志思想和理論的正確性。江澤民的“三個代表”的理論概括是繼承性和集成性創新,江澤民2001年7月1日講話提出的入黨標準,允許新階層中符合黨員標準的私人企業主入黨,屬於原始性創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