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江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江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是全國高師同類院系中辦學歷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是江西省辦學規模最大、辦學層次最全、師資力量最雄厚、教學條件最優越的音樂學院,是培養音樂師資和音樂藝術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江西省音樂教育研究的中心。江西省藝術學科的骨幹教師和高校音樂院系中的學術帶頭人大多數畢業於本院。

基本信息

校容校貌

江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擁有2萬多平方米的音樂教學大樓、數百台鋼琴、數碼鋼琴教室、MIDI音樂製作室和全省最大的多功能演播廳。江西省大學生藝術團掛靠我院,下設交響樂團、民族管弦樂團、瓷樂團、舞蹈團、合唱團、戲劇表演團、輕音樂團、鍵盤樂團。

音樂學院骨幹音樂學院骨幹
院現有7個系(音樂學系、作曲指揮系、管弦樂系、聲樂系、舞蹈系、戲劇影視與播音主持系、鋼琴系)、3個部(本科教學部、研究生教學部、藝術實踐部)、8個藝術演出團隊(交響樂團、民族管弦樂團、舞蹈團、戲劇表演團、鍵盤樂團、瓷樂團、合唱團、輕音樂團),設有四個本科專業(音樂教育、音樂表演、舞蹈、播音與主持),碩士研究生涵蓋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學科教學、藝術碩士等4個專業15個方向的人才培養,是我省培養藝術類碩士研究生最早及類型最全的培養單位。

師資力量

現有教職工117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21人、博士學位9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者2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26人、省級教學名師2人、省音樂學科學術帶頭人3人、省級骨幹教師3人、省批“贛鄱英才555工程”領軍人才1人。學術梯隊中有多人擔任全國、省級學術團體的兼職如: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副理事長;理論作曲、合唱指揮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江西省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江西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副主席;江西省聲樂家學會、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等。

歷史沿革

1947年8月,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系副教授劉天浪受命創辦江西省立體育師範專科學校音樂科併兼任教授;1949年8月,國立中正大學更名為南昌大學,其中的文學院在南昌大學與八一革命大學合併時,南昌大學文學院同八一革大文藝部合組為文學藝術學院。為了培養國家急需的師資,1951年7月,教育部批准南昌大學增設師範部,內設中文、藝術等九個專科,學制三年,學生全部公費,參加全國統一招生。同年8月,劉天浪又受組織委派正式創辦南昌大學師範部藝術科,分音樂、美術兩個專業組。隨著1953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南昌大學留下師範部於1953年10月更名為江西師範學院。1958年,藝術科改名藝術系,正式成立黨支部,內設音樂、美術兩個專業,實行主副科制;1985年藝術系分為音樂系和美術系;1992年12月,音樂系和美術系合併成立藝術學院;2000年成立音樂學院。

學院之歌

音樂學院音樂學院
歲月如歌,歷史似河。江西師大音樂學院的發展是一首唱不完的歌、一條奔流不息的河。她從51級音樂組翻開第一頁起,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風雨兼程、艱難跋涉地走到2011年的今天,已經是第60個年頭了。半個多世紀以來,許多音樂志士同仁為了共同的事業和理想,付出了無私的辛勞與汗水,他們潛心教學、殫精竭慮,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一生,我們將永遠崇敬和懷念他們。

所授榮譽

江西省大學生藝術團掛靠我院,我院交響樂團、民族管弦樂團連續五年承擔了的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舉辦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足跡遍及江西省60餘所高等院校,受到廣泛好評。瓷樂團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中國紅歌會”、“中國俄語年”、中央電視台“音樂專題”及出訪國外的交流演出,多位教師參加國際音樂節的演出;瓷樂團、舞蹈團參加了2009年中央電視台“宜春月·中華情”中秋晚會的演出;主創的大型風俗民情組歌“贛鄱謠”在國家大劇院演出;我院合唱團代表江西省參加中央電視台第十四屆全國青年歌手大賽(2010年)、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合唱比賽(2011年)、中央電視台“愛國歌曲大家唱”展演晚會等;戲劇表演團多次代表江西省參加教育部、中央電視台等國家級的演出及比賽並取得了優異成績。在江西省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中,本學院囊括了各門類的一等獎項。2010年江西省首屆普通高校專業學生基本功大賽中,我院學生囊括了各門類的一等獎第一名。培養的優秀學生楊洋獲得2011快樂女聲全國第五名。2012年在教育部主辦的第七屆全國高校音樂學專業本科生基本功比賽中,團體成績名列全國前十名,參賽全部選手(三人)均獲個人全能獎,並榮獲個人單項獎一項;同年全國第三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中我院專業組舞蹈《朝氣蓬勃》榮獲全國一等獎;聲樂小組唱《那一片紅》獲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表演(專業組)二等獎等……。[1]

外界評價

院師生積極參加社會上的各種大型文藝演出,在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營造了良好的藝術氛圍、提高了周邊的文藝修養,獲得了豐碩的成果與一致的好評。
學院依託“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研究基地”、“贛傳統音樂文化研究所”、“江西省大學生藝術團”和江西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當代形態文藝學研究中心”、江西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紅色資源開發與教育研究中心”等基地,為本學院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搭建了寬闊的學術平台。

現任領導

(院長:鄧偉民)
鄧偉民,音樂學院院長、教授、博導,0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藝術學碩士點領銜導師,中國音樂學院外聘博士生導師,江西省文聯副主席,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省藝教委副主任,省政府學位委員會委員,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中國音協音樂創作委員會委員,江西省第九、第十屆政協委員,首屆“江西省教學名師”,首批江西省“贛鄱英才555工程”領軍人才。

在高等音樂教育一線工作30餘年,主要從事作曲與作曲理論的教學、研究,長期擔任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教學成效顯著,多次獲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主持完成多項省教學改革項目。

出版著作和教材4部,個人音樂作品專輯3部;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發表論文、作品100餘篇,部分作品被收入歌集、CD、VCD以及中學音樂課本。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省級獎勵50餘項,音樂作品兩次獲國內專業音樂最高獎——“中國音樂金鐘獎”,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省社科成果一等獎等。2011年音樂作品《那一片紅》入闈“唱響中國——民眾最喜愛的新創作歌曲徵集”評選活動。

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8項,許多作品分別在中央電視台、電台、國家大劇院及省級以上的重大文藝晚會中播出、演出,並代表江西音樂界出席全國文代會、全國音代會。2010年擔任第十四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評審。中央電視台等省級以上媒體就鄧偉民在教學及音樂創作方面的成績作過多次專題報導。
(院黨委書記:李新庭)

李新庭,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小提琴學會理事、江西省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小提琴協會副會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音樂教育工作36年,為全國各地培養了大批的美育人才,指導的小提琴學生均獲得過全國和省級的獎項,指導的節目獲得過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比賽獎項;個人均獲的國家級、省級指導教師獎;指揮的交響樂團多次出演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活動,完成兩次由國家教育部主辦的交響樂進校園的演出,應邀分別在上海國際藝術節和韓國鄭律成國際音樂節上指揮交響贛劇和管弦樂作品。指揮的作品在韓國出版發行(DVD/CD)。由教育部選派,參加全國師範類教學改革綱要編寫工作,本人為外國樂器組組長。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多次發表論文和出版專著。完成省級和國家級課題多項。
(副院長:謝曉濱)

謝曉濱,江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世界揚琴協會會員、中國揚琴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古箏專業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西省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西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

56年生於四川重慶,高中畢業回江西農村插隊知青,77年考入江西師範學院藝術系音樂專業,81年畢業留校任教,同年又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83年畢業回校任教至今。
主要從事民族器樂(揚琴、古箏)的演奏、創作、教學和理論研究。曾參加江西省音樂節、藝術節、音舞節等重大專業音樂比賽,多次獲演奏一等獎。演奏的揚琴曲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江西人民廣播電台、江西電視台和其他省市電台、電視台播放。95年應邀赴日本名古屋等六城市舉辦個人專場獨奏音樂會,獲得成功。創作與改編的音樂作品數十首,其中多首作品獲國家級、省級獎項。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和省級專業音樂比賽每次均獲演奏一等獎,本人多次獲得指導教師一等獎和優秀指導教師獎。教授的專業學生有多人分別考入中央、中國、上海等音樂學院。出版了《揚琴藝術論要與演奏技法》、《古箏藝術與名曲》等多部著作和數十首音樂作品。完成省級和國家級課題多項,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發表了《論揚琴藝術在中國之發展》、《古代箏樂文化屬性》等學術論文數十篇。

已入選《中國音樂家辭典》、《當代中國民族音樂家名典》、《中國藝術家辭典》等。

(副院長:解麗)
解麗,江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江西省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高教學會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專委會理事、江西省影視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西省第八屆政協委員、第九、第十屆政協提案委員會委員、音樂學院副院長。主要研究主持藝術、聲樂演唱方向。具有30多年的舞台實踐與教學經歷。參與過各類重大的文藝晚會的演出。曾應日本NHK電視台邀請出訪日本演出;應朝鮮萬壽台藝術團、莫斯科國家模範歌舞團、非洲青年藝術團的邀請進行訪華演出。1990年主演的歌劇《紅土地的精靈》獲文化部頒發的全國歌劇大賽優秀演員獎;1985年、1990年、1993年分別獲得江西省音樂舞蹈藝術節獨唱、重唱一、二等獎;2005年撰寫的論文《以我為主,和而不同》獲教育廳頒發的江西省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藝術教育科學論文二等獎;2006年《以我為主,和而不同》獲教育部頒發的全國第一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論文評選二等獎;2007年獲江西省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1年獲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江西省教育廳、共青團江西省委、江西省學生聯合會舉辦的“奉獻青春,緊跟黨走”江西省高校大學生演講比賽“優秀指導老師”稱號。主要發表的論文與文章有:《多元整合和而不同—民族聲樂發展的路徑選擇管見》(人民音樂);《論高等音樂教育的價值取向》(南昌大學學報);《原生態民歌:在傳統與當代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南昌大學學報);《多元整合:民族聲樂發展的路徑選擇》(江西社會科學);《鮮花獻給周小燕》等(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信息”報)。

(副院長:廖婷)
廖婷,女,江西師大音樂學院副院長,副教授,江西省青聯副秘書長,江西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曾作為江西青聯優秀代表,應邀到韓國和香港演出。承擔了本科《形體拉丁舞》《聲樂》《聲樂基礎》等課程的教學任務。

1973年出生於江西省九江市,2003年—2005年被選調到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掛職鍛鍊,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

個人曾獲省級各類拉丁舞比賽一、二、三等獎,多次指導學生在省級拉丁舞比賽中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

在科研工作中,在《江西社會科學》上先後發表了《新世紀中國民族電影藝術的人文思考》、《今村昌平電影的女性文化解讀》、解構與創新——伍爾夫《達洛衛夫人》敘事模式探析,在《音樂學科教學論》上發表了《高師聲樂教學多樣性探微》和《國際標準舞教學中的美感訓練與培養》等論文。

參與的課題有:《“孟戲”祭祀儀式及其音樂的研究》、《當下電視欄目記錄片生存困境與對策》、《廣告音樂編輯與傳播研究》、《學校音樂學科教學審美化的實驗研究》等等。曾獲江西省高校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三育人先進工作者”、“三下鄉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院黨委副書記:李艷萍)

李艷萍,女,江西師大音樂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西省中青年骨幹教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江西省音樂家協會聲樂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江西省合唱協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聲樂表演和教學工作,承擔了碩士研究生和本科《聲樂》《聲樂演唱與教學》《合唱與指揮》等課程的教學任務。
在聲樂教學與演唱中,個人曾獲國家級、省級各類聲樂比賽一、二、三等獎近20項次,其中國家級聲樂比賽金獎2次;所教學生多人多次在各類聲樂大賽中獲獎;所指揮的合唱團隊多次在省級比賽中獲得一、二等獎。

在科研工作中,在國家級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江西地方優秀音樂文化的保護》、《積極參與農村中國小音樂教育》、《那裡的哎呀勒》等6篇論文和作品。在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簡論中國民歌的演唱風格》、《歌唱中的聲、境、情三位一體》等近20餘篇。

音樂論文《堅持科學發展觀,深化聲樂教學改革》、《如何提高高師聲樂的有效教學與學生的實踐能力》分獲江西省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論文一等獎和三等獎。主持研究的成果《多路徑培養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的研究與實踐》獲2010年江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主持和參與《中國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演變與發展研究》、《江西省高校音樂學專業的辦學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等近20項省、校級科研課題。主編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聲樂藝術理論》(中國聲樂作品教學曲目精選)、《合唱與指揮》2部,參編《音樂欣賞》《美學與美育教程》《西洋歌劇與美聲唱法》等多部音樂理論著作。
曾獲江西省高校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江西師範大學“優秀共產黨員”、“三育人先進工作者”、“三下鄉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