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開放大學

江蘇開放大學

江蘇開放大學是教育部批准,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具有本科辦學權和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學校。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8.1億元,教學用計算機3.76萬台,語音實驗室座位數1.0萬個,多媒體教室座位數6.44萬個,圖書716.62萬冊,電子圖書5.38萬GB。 江蘇開放大學是2012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新型大學,面向社會所有學習者提供學歷和非學歷繼續教育,以網際網路為依託,採取線上學習為主、線下學習為輔的O2O教育模式。 2016年7月,江蘇開放大學被增列為學士學位授權單位,其環境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工程管理、文化產業管理4個專業為學士學位授權專業。

基本信息

簡介

江蘇開放大學 江蘇開放大學

根據江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江蘇開放大學以學習者為中心,致力於改革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強調面向人人實行註冊入學、彈性學制等開放靈活的學習制度和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服務模式,實現校園教育向社會教育延伸,堅持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繼續教育並重,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有效銜接的終身學習平台和載體。

以江蘇廣播電視大學辦學系統為基礎組建的江蘇開放大學,實行統籌規劃、系統運作、扁平式和層級式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學歷教育實行扁平式管理,非學歷教育實行層級式管理。總部設在南京,組按照行政區劃設定,市、縣(市、區)開放大學,他們既是江蘇開放大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本地區獨立設定的辦學機構。

江蘇電大辦學33年來形成的系統辦學優勢,為江蘇開放大學積累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較強的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形成了覆蓋城鄉的遠程高等教育辦學體系。目前,全省系統有教職工8711人,其中高級職稱2287人 專任教師6192人,江蘇省2012年“六大人才高峰”資助項目主持專家1人,省“青藍工程”培養對象14人。固定資產43.71億元。

基於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構建而建設的江蘇開放大學,將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秉承“開放、靈活 全納、終身”的辦學理念,創新體制機制,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努力建設成具有一流水平、江蘇特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型開放大學,更好地滿足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為建設更加幸福美好新江蘇做出更大貢獻!

文化

江蘇開放大學 江蘇開放大學

一、校訓:知識改變生活,學習完美人生。

二、校風:創業、創新,責任、奉獻。

三、教風:服務促進發展,過程追求質量。

四、學風:自主學習,學以致用。

機構

部 門 科 室 房 號
學校辦公室 行政科 1516
組織部 辦公室 1412
宣傳部 辦公室 1410
紀監審 辦公室 1016
保衛處 辦公室 1017
人事處 辦公室 1407
財務處 辦公室 1005
發展研究室 辦公室 1609
高職教育教務處 教務科 1206
開放教育教務處 教務科 1707
開放教育教學部 辦公室 1607
科技處 辦公室 1405
教學督導辦公室 辦公室 1105
招辦 辦公室 1102
學工處 辦公室 應天綜合樓707
團委 辦公室 應天綜合樓703
資源建設中心 主任室 1810
信息化建設處 辦公室 數圖705
圖書館 館長室 應天圖書館樓3006
圖書館 辦公室 應天圖書館樓3001
資產管理處 辦公室 1109
後勤處 綜合管理科 1114
後勤處 校區管理科 應天綜合樓810
後勤處 校區管理科 東校區紅樓204
後勤處 工程管理科 應天綜合樓815
考試中心 辦公室 1703
離退休辦公室 辦公室 1009
工會 辦公室 1417
傳媒藝術系 辦公室 東校區綜合樓507
城市科學系 辦公室 應天綜合樓909
信息工程系 辦公室 應天綜合樓1115
建築工程系 辦公室 應天綜合樓1008
公共管理系 辦公室 東校區綜合樓410
財經系 辦公室 東校區綜合樓306
外語系 辦公室 東校區綜合樓212
直屬學院 辦公室 數圖317
繼續教育學院 辦公室 數圖416
燎校 辦公室 數圖516

現任領導

王建明 黨委書記
崔新有 校長、黨委副書記
金麗霞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張益彬 副校長、黨委常委
吳光林 副校長、黨委常委
尤佳春 副校長、黨委常委
吳忠寧 副校長、黨委常委
王瑋 副校長、黨委常委
牛玉韜 副校長、黨委常委
顧新華 紀委書記、黨委常委
張曉 副校長

根據官方網站更新

招生政策

江蘇開放大學是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省教育廳主管的江蘇唯一一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多種媒體優質教學資源,實施遠程開放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新型省屬高等院校,主要舉辦開放教育本科、專科學歷教育,具有優良的辦學條件和豐富的辦學經驗,已建成以省電大為龍頭,覆蓋全省的現代遠程開放教育辦學系統,成為我省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骨幹力量。

江蘇開放大學始終按照開放辦學的現代教育理念,樹立“為了一切學習者,一切為了學習者”的辦學思想,堅持面向基層、行業、農村的辦學方向,以實現人人、處處、時時可學可考為辦學目標和要求,緊密結合我省培養套用性人才、推進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構建終身教育體系需要,積極實踐基於網路條件下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為江蘇省社會成員提升學歷水平和提高素質能力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幫助。

在新世紀新階段,學校以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理念為先導,主動適應江蘇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需要,發揮現代遠程教育的優勢,堅持“高舉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旗幟,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的辦學思路,堅持“發展興校、質量立校、特色建校、人才強校”發展戰略,朝著建設一流現代遠程開放大學的目標努力奮進。

開放教育的特色和優勢

◇教學點遍布全省,可就近就便學習

◇實行學分銀行,註冊入學,學籍終身有效

◇學習方式靈活便捷,可自主安排學習時間

◇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老師導學導考為輔

◇主要依託計算機網路學習平台和多種媒體課件進行學習,可實現實時非實時學習

◇整合全國優質教育資源,享受全國著名高校名師教學風采

◇學費低廉,按學分繳費,學習負擔輕

學分銀行

江蘇開放大學學分銀行是在江蘇省教育廳的領導下,面向江蘇公民,以同層次相關專業繼續教育為重點領域 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之間的學分認定、學分積累、 學分轉換,提供學分查詢、學分互認等學習成果管理與服務的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江蘇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為學習者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推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招生對象

1.本科專業:

具有國民教育系列相同或相近專業高等專科(含專科)以上學歷者。

2.專科專業:

具有高中、職高、中專、技校及以上學歷者。

畢業及頒證

根據教育部有關要求,二年制專科、專科起點本科專業最短學習年限為兩年半,三年制專科、專科起點本科專業最短學習年限為三年半。符合畢業要求的,頒發國家承認的專科或本科學歷畢業證書,教育部給予畢業證書電子註冊。

註冊課程開放專科單科課程學習者,所修課程考試合格可獲得單科課程結業證書。

開放教育本、專科畢業證書可在教育部唯一學歷證書查詢網站——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查詢。

授予學士學位的專業,學生達到授予學位的標準並符合有關規定要求,可獲得合作辦學院校授予的學位證書

專業設定

(本科專業)

工程管理專業

工程管理專業旨在培養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和土木工程技術基本知識,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理論、方法和手段 熟悉相關法規,掌握工程可行性研究、招投標、造價、審計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具備基本經濟分析和決策的能力,能夠分析和解決工程及相關問題。能在工程建設領域從事全過程項目策劃、管理和實務運作,房地產經營管理,適應21世紀科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基礎紮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和專業拓展能力的複合套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

管理學、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建築工程經濟、建設工程契約管理、運籌學、建築施工與組織、工程估價、建築結構、項目決策分析與評價、工程建設監理、國際工程承包與管理、建築工程質量檢驗與事故處理、建築企業經營與管理、建設工程法規及相關知識、項目管理軟體套用、房屋建設工程管理與實務、工程造價計價與控制、建設工程技術與計量、房地產開發與經營。

專業帶頭人:

1、成虎:博士,東南大學土木學院建設與房地產系教授,博導。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委員,農工民主黨江蘇省委副主委,江蘇省政協常委;

2、陸惠民:博士,東南大學新校區建設指揮部總經濟師,教授、博導。江蘇省建設廳 建築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項目負責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規範》編著者;

3、倉恆芳:大專,南京大地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研究員級高工。2009年度全國“優秀總工程師”,江蘇省建築業十大科技創新標兵;

4、張建坤:博士,東南大學土木學院建設與房地產系教授,博導;《南京新就業大學生保障房建設及物業管理模式研究》項目榮獲江蘇省2010—2011年度“社科套用研究精品工程”優秀成果二等獎;

5、豐景春:博士,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導。河海大學項目管理信息化研究所所長。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寬闊文化視野、現代產業理念,具備文化學、經濟學、管理學理論知識,較強文化創意與表現能力,能夠從事文化市場運作、文化產業經營管理、文化項目策劃的套用型複合人才。本專業主幹課程直接面向實踐需求,可以和職業認證教育、雙學位教育接軌,具有較廣的就業選擇,學生畢業後可從事政府文化藝術管理、廣電、新聞出版、旅遊、文化貿易與投資等產業部門的管理與策劃等工作。

主要課程:

文化產業經濟學、城市文化產業概論、現代管理理論與實務、中國文化產業史、文化產業政策與法規、套用寫作、文化產業經營管理案例、文化產業項目管理、網路文化產業、文化投資學、文化市場行銷、文化產業戰略與商業模式、文化創意與策劃、文化資源學、廣告媒體與策劃、企業形象策劃、商業文案策劃與寫作、廣告經營與管理、廣告創意與文案寫作、文化產業資本運作

專業帶頭人:

1、劉志彪,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經濟學部委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國家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首批入選者及其基金獲得者(人文社會科學類);國家人事部等7部委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教育部首批文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經濟學);江蘇省首席中青年科學家。是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現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2、李向民,經濟學博士、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訪問學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等職,現任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院長,江蘇省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江蘇省文化促進會會長。在國內首次提出並闡述“精神經濟學”理論,受到錢學森、蔣學模等學者高度評價,是精神經濟學和藝術經濟史學的創始人,我國最早研究文化產業的學者之一。榮獲“中國文化產業十大傑出人物”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3、顧江,經濟學博士、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三江學院副校長。美國伊利若斯大學訪問學者,南京大學公司與證券研究所執行所長,南京大學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宣部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項目評審委員會委員、教育部規劃項目評審專家、《文化產業研究》主編、江蘇省總量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價格協會常務理事。

4、石奇,經濟學博士、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南京財經大學財政與稅務學院院長、公共財政研究中心主任、《產業經濟研究》副主編。

5、張光燦,教授,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工商管理專業負責人。2006年首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ODE網上教學獎”銀獎,2010年《經濟學與生活》課程被遴選為江蘇省教育廳成人教育精品課程。

環境工程專業

本專業培養具有水、氣、固體廢棄物等污染監測、治理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污染控制工程設計及運營管理能力;具有制定環境規劃和開展環境評價的能力,能在環保公司、市政公司、工礦企業、城鎮污水處理廠、環境監測站從事環境工程設計、污染處理設備運營維護、環境規劃與評價,適應江蘇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基層一線高素質套用型人才。本專業主幹課程設定能夠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環境工程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進一步具有較強的環境污染治理、環境工程設計以及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管理的能力,具備從事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能力和素質。

主要課程:

分析化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環境監測、污水處理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與管理、給水處理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環保設備選擇與套用、環境影響評價、三廢處理工、水質檢驗工、環境管理、環境規劃等。

專業帶頭人:

1、張全興,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張院士是我國離子交換與吸附技術發展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在國內最早將樹脂吸附技術融合到環境工程領域,自主開創了樹脂法治理有毒有機工業廢水及其資源化的新領域,為重點化工行業污染控制和節能減排做出了重要貢獻。發表SCI論文120多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0餘項,其中授權39項; 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各1 項,以及部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與二等獎2項;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和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獎”特等獎各1項。

2、王超,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水資源保護及生態修復。在污染物地表及地下水系統中遷移轉化規律研究、水資源保護理論方法及套用技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負責和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畫 “973”項目、國家高技術發展計畫“863”項目、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和面上基金項目等9項。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專著4部。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為江蘇省“環境工程”重點學科首席學科帶頭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江蘇“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兼任“中國環境學會水環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濕地保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3、李愛民,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優秀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家“十二五”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專項淮河項目負責人,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江蘇省“六大高峰”優秀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受江蘇省創新學者攀登計畫資助。長期從事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及環境功能材料的研究及教學工作,在水溶性 難降解有機污染物治理與資源化研究與開發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論文收錄10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80餘項,授權40餘項;主持國家“863”資源與環境專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專項項目及課題以及省部級課題三十餘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

4、吳春篤,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年畢業於江蘇工學院農業機械設計製造專業,獲博士學位,2007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作訪問學者。現任揚州環境資源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江蘇大學安全工程技術中心主任,江蘇大學環境工程博士點學科帶頭人,江蘇省重點學科“農業生物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科的方向帶頭人,江蘇大學“水污染控制與水環境治理”科技創新培育團隊帶頭人,農業部植保機械工程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全國農業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機學會耕作機械學會植保機械委員會主任委員,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理事,江蘇省生態學會理事,江蘇省安全生產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江蘇省安全生產管理協會理事,鎮江市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鎮江市安全生產協會副會長。2005年獲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專項基金A 類資助。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40多篇,被SCI、EI、ISTP等三大索引收錄40餘篇。獲國家教育部提名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其它獎多項。曾被評為鎮江市科技標兵 鎮江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第五屆全國優秀環境科技工作者。

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業與農產品安全)專業

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業與農產品安全)專業培養具備農業資源利用、農業環境保護、農產品安全生產和管理、農業生態工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具有開展農業資源管理與利用、產地環境調查與評價、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農產品質量分析與經營管理的能力,從事農業資源管理與利用,農業和農村環境保護、低碳高效農業建設以及農產品安全生產和經營工作,適應江蘇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的基層一線套用型人才。本專業主幹課程設定能夠幫助學生獲得農產品經紀人、化學檢驗工等專業技術資格,實現職業生涯的不斷提升。

主要課程:

普通生態學、農業環境保護、農業資源環境分析、土壤與水資源調查與評價、土壤學、植物營養學、農業生態工程、環境污染與食品安全、農業廢棄物利用技術、農業資源環境分析實驗、資源與環境保護法、農業經濟管理學、農田水利學、設施農業、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產地環境與農產品質量、農產品貯藏與加工、農產品質量檢測分析等。

專業帶頭人:

1、趙其國:著名土壤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土壤地理與資源研究,對熱帶土壤發生分類、資源評價等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國紅壤具有古風化過程及現代紅壤化過程兩種對立統一的特徵;指出依據紅壤滲透水組成、游離鐵等作為紅壤化過程指標的重要性,為研究紅壤的發生與定量分類提出了新的途徑;總結了以橡膠為主的熱帶作物開發利用與紅壤分布及土壤性質的相互關係,提出以熱量條件、土壤性質為標準的熱帶作物利用等級評價方案,為制定熱帶作物發展規劃與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2、沈其榮: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國家教學名師,江蘇省固體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高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資源節約型肥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農業部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專家組組長,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與藍藻治理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常務理事兼中國有機肥專業委員會主任,PEDOSPHERE (SCI刊物) 副主編,PLANT SOIL (SCI刊物)編委,土壤學報編委, 水土保持學報編委,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編委。

3、徐國華: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院院長。兼任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農業部長江中下游植物營養與肥料重點實驗室主任,農業部“作物養分高效生物學研究創新團隊”帶頭人、中國土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江蘇省土壤學會理事長、Frontiers in Plant Nutrition編委、土壤學報編委、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編委等。是首批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第二層次培養對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江蘇高等學校創新團隊"農業資源的生物學利用"的帶頭人。

4、郭世偉: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植物營養系主任。中國植物營養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植物營養學會根際營養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植物營養學會化學肥料工作委員會委員。江蘇省 “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2007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獲得者;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專家。

5、張益彬: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碩士,研究員。

市縣開放大學

校 名 通 訊 地 址 郵 編
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 鎮江市學府路61號 212003
鎮江市廣播電視大學揚中分校 揚中市職教中心電大分校 212200
鎮江市廣播電視大學丹陽分校 丹陽市丹金路華南巷1號 212300
鎮江市廣播電視大學丹徒分校 鎮江市丹徒區職教中心 212143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句容學院 句容市人民路13號 212400
鎮江市廣播電視大學建委分校 鎮江市桃花塢路255號 212003
校 名 通 訊 地 址 郵 編
常州市廣播電視大學 常州市勞動西路256號 213001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金壇學院 金壇市經濟開發區匯賢南路1號 213200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溧陽學院 江蘇省溧陽市燕山南路1號 213300
常州市廣播電視大學新北區分校 常州新北區天目山路189號 213022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武進學院 常州市武進區經濟開發區風苑南路1號 213149
校 名 通 訊 地 址 郵 編
無錫市廣播電視大學 無錫市廣瑞路390號 214011
無錫市廣播電視大學江陰分校 江陰市君巫路242號 214431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宜興學院 宜興市宜城街道荊邑南路97號 214206
校 名 通 訊 地 址 郵 編
蘇州市廣播電視大學 蘇州市干將西路1122號 215004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張家港學院 張家港市人民東路111號 215600
蘇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太倉分校 太倉市南郊新城區學院路1號 215411
蘇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吳江分校 江蘇省吳江市鱸鄉南路200號 215200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崑山學院 崑山市婁苑路169號 215316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吳中學院 蘇州市吳中經濟開發區龍翔路333號 215128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常熟學院 常熟市東南開發區東南大道 215500
校 名 通 訊 地 址 郵 編
南通市廣播電視大學 南通市外環西路10號 226006
南通市廣播電視大學海門分校 江蘇省海門市秀山東路413號 226100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海安學院 海安縣城長江西路6號 226600
南通市廣播電視大學啟東分校 啟東市啟秀北路536號 226200
南通市廣播電視大學如皋分校 如皋如城宣化路8號 226500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如東學院 如東縣掘港鎮日暉西路87號 226400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通州學院 江蘇省通州市育才路3號 226300
校 名 通 訊 地 址 郵 編
揚州市廣播電視大學 揚州市國際展覽中心東側 225012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儀征學院 儀征市真州西路55號 211400
揚州市廣播電視大學高郵分校 高郵市文游南路6號 225600
揚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寶應分校 寶應縣泰山橋東首 225800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江都學院 江都市東方紅西路2號 225200
揚州市廣播電視大學邗江分校 揚州市江陽中路60-1號 225009
校 名 通 訊 地 址 郵 編
徐州市廣播電視大學 徐州市湖北路68號 221006
徐州市廣播電視大學睢寧分校 睢寧縣睢城鎮八一西路160號 221200
徐州市廣播電視大學銅山分校 銅山新區學苑路 221008
徐州市廣播電視大學新沂分校 新沂市城南開發區 221400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豐縣學院 豐縣雕塑南150米 221700
徐州市廣播電視大學邳州分校 邳州市珠江路7號 221300
徐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商業分校 徐州市中山北路 221000
徐州市廣播電視大學賈汪分校 徐州市賈汪區泉涯路西 221011
徐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大屯煤電公司分校 徐州大屯煤電公司技工學校 221611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沛縣學院 沛縣沛城鎮迎賓大道1號 221600
校 名 通 訊 地 址 郵 編
淮安市廣播電視大學 淮安市開發區深圳路3號 223005
淮安市廣播電視大學金湖分校 金湖縣黎城鎮神華大道158號 211600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楚州學院 楚州區城西北路97號 223200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盱眙學院 盱眙縣金源北路38號 211700
淮安市廣播電視大學淮陰區分校 淮陰區長江西路 223300
淮安市廣播電視大學洪澤分校 洪澤縣北京路63號 223100
淮安市廣播電視大學漣水分校 漣水縣安東北路漣水職中 223401
校 名 通 訊 地 址 郵 編
鹽城市廣播電視大學 黃海中路20號 224003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大豐學院 大豐市西康路1號 224100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東台學院 江蘇省東台市惠民路9號 224200
鹽城市廣播電視大學亭湖區分校 毓龍路東首(文港國小內) 224000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鹽都學院 鹽城市解放南路143號 224005
鹽城市廣播電視大學建湖分校 建湖縣建寶路888號 224700
鹽城市廣播電視大學射陽分校 射陽合德鎮興北路40號 224300
鹽城市廣播電視大學濱海分校 濱海縣人民北路580號 224500
鹽城市廣播電視大學阜寧分校 阜寧縣阜城鎮勝利路北首 224400
鹽城市廣播電視大學響水分校 響水縣灌河西路188號 224600
校名通訊地址郵編
連雲港市廣播電視大學 連雲港市新浦區蒼梧路39號 222000
連雲港市廣播電視大學贛榆分校 贛榆縣環城南路東段 221000
連雲港市廣播電視大學東海分校 東海縣牛山鎮平東路212號 222300
連雲港市廣播電視大學灌南分校 灌南縣新安鎮新東路121號 222500
連雲港市廣播電視大學灌雲分校 灌雲縣勝利西路 222200
泰州市廣播電視大學 泰州市海陵區迎春東路1號 225300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靖江學院 江蘇省靖江市車站路95號 214500
泰州市廣播電視大學泰興分校 泰興市泰興鎮星火路11號 225400
泰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姜堰分校 姜堰市長江西路199號 225500
泰州市廣播電視大學興化分校 興化市長安南路大轉盤西南側 225700
宿遷市廣播電視大學 湖濱新城合歡路2號 223800
宿遷市廣播電視大學泗洪分校 泗洪縣長江路202號 223900
宿遷市廣播電視大學泗陽分校 泗陽縣人民北路51號 223700
宿遷市廣播電視大學沭陽分校 江蘇沭陽市沭城區寧波路10號 223600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化工分校 南京市六合區大廠楊村1路300號 210048

相關資料

連結一:2012年10月30日,江蘇省人民政府‘蘇政發〔2012〕146號’檔案批覆批准籌建江蘇開放大學,檔案要求:為貫徹落實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國辦發〔2010〕48號)要求,深入推動開放教育試點工作,加快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大力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省政府決定在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基礎上籌建江蘇開放大學,各地在現有廣播電視大學基礎上分別設立市、縣開放大學,形成全省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現將《江蘇開放大學建設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連結二:2012年11月20日,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評議專家組6位專家蒞臨江蘇省考察設立江蘇開放大學有關準備工作。專家組組長為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原黨委書記李延保,組員分別是:中國成人教育協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朱新均,教育部全國高校設定評議委員會顧問、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董浩,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主任季平,中國人民大學網路教育學院院長顧宗連,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終身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盧海弘。上午,江蘇開放大學建設工作匯報會在南京隆重舉行,副省長、江蘇開放大學建設領導小組組長曹衛星,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江蘇開放大學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沈健,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江蘇開放大學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楊湘寧,江蘇省電教館館長尤學貴、江蘇省教育電視台副台長劉正海、江蘇省教育廳相關處室的負責人等出席了匯報會。江蘇開放大學黨委書記彭坤明主持匯報會並致歡迎辭,江蘇開放大學校長唐金土作江蘇開放大學建設工作匯報。江蘇電大全體校領導和中層幹部共60餘人參加了匯報會。

連結三:江蘇開放大學校標設計說明

一、校標的總體圖案是一隻由幾何圖形構成的鳳凰。設計的主題是“展翅高飛”,寓意江蘇開放大學在江蘇廣播電視大學的基礎上成立,是更新、更強、更貼近江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更有活力的全新跨越。

二、標誌圖案由江蘇開放大學英文名稱四個單詞的首字母(JSOU)變形而成。標誌以字母“O”為底案;彎曲的身姿可看成字母“J”;鳳凰的喙部、頭部、頸部以及彎曲的身姿呈現字母“S”的形狀;鳳凰的頭、頸、背、尾構成一個類似字母“U”的變形體。

三、標誌圖案主元素鳳凰的造型設計為(不封口)開放式,寓意開放的教育模式;標誌中鳳尾的4個分支,寓意開放、全納、服務、終身的現代遠程教育理念;標誌整體顏色為藍色,是天空和海洋的顏色,寓意學校的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和充滿希望的未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