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八怪

江城八怪

人物介紹 “異古巧樣”板眼怪———梅建新(怪梅) “吃裡扒外”刀法怪———楊賢毅(穆逸) “三把兩掖”手藝怪———高志和(面人高) “漏洞百出”花樣怪———沈松柏(剪紙沈) “糊里糊頭”泥巴怪———胡作林(泥人胡) “扯皮拉筋”把戲怪———林娜(葉林娜) “咬文嚼字”刻意怪———狄建鋼(邸崎) “鬼話桃符”醜八怪———諶宗安(臉譜諶)

“怪梅”梅建新

看上去像國畫,摸上去像浮雕,用手指甲輕輕打磨後又發出玉石一般的光澤,這非同尋常的藝術品是什麼呢?近日,許多遊客在武昌辛亥革命博物館參觀一款展出的民間藝術品時,好奇地相互打聽。

站在一旁的作者——梅建新先生,笑著向人們解釋:這就是立體紙漿畫。而旁邊一些專家的介紹更讓大家驚奇:原來貌不驚人的梅先生還是中國立體紙漿畫的創始人,有著“江城怪梅”的雅號。

鼻子會畫畫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漢口球場路花鳥市場的一間藝術品工作室,這就是梅先生的創作室。在這裡,記者見識了這位中國立體紙漿畫創始人和紙漿畫的風采。

有立體感的紙漿畫是用什麼特殊材料製成的呢?“其實,這種材料並不神奇,只是練書法用的宣紙。”梅先生微笑著釋疑。

梅建新現在是武漢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成員,擅長書法、繪畫,被稱為“怪梅”,就是因為他在書畫創作上有很多奇思妙想。

“怪梅”擅長書法,他有一種讓人嘆為觀止的“絕技”:用身體的許多部位進行書法創作,包括嘴、鼻、手、腕、肘等,作品遒勁飄逸,讓人大開眼界。

首創立體紙漿畫

“ 怪梅”最鍾愛的就是繪畫。除傳統國畫外,最富創造力的就是由他首創的立體紙漿畫。

1984年,“怪梅”開始嘗試紙漿畫創作。最初,他用樹皮、泡沫作畫,頗有心得,但因這些材料不易收集,還有朋友提醒說不夠環保,他不得不繼續探尋新的材料。

在不斷的探索之中,他最終將目光鎖定在自己平時廢棄的宣紙上。他將這些宣紙浸透,加入膠質攪拌成紙漿,就可以在各種材料上作畫了。

他用特殊的刀具將紙漿一層層、小心翼翼地砌抹上去,有點類似於西洋油畫技法。專家認為,這樣形成的作品既有傳統中國畫的寫意風格,又突破了國畫缺乏立體感的局限性,更有視覺衝擊力。

用紙漿疊砌的紙漿畫,立體感很強,不僅可以遠觀,還可以“褻玩”,藝術感強,給人以視覺和觸覺的雙重享受。

創作時,可以不吃不睡

在他的工作室里,記者看到一組以荷花為主題的作品,大概五寸見方,上面的荷花荷葉紋路畢現,飛鳥身上的羽毛和細細的腳爪看得清清楚楚,都是用手一點點抹上去的。

梅先生說,“一幅作品一旦開始做,我就放不下手了,整個人都陷進去了,甚至可以不吃不睡。”

“怪梅”創作主題非常寬泛,人物、花鳥、山水,不一而足。他的巨幅代表作《長江三峽》,長2.8米,三峽24個著名景點都在其中,有古棧道、白帝城、神女峰、張飛擂鼓台等,完美再現了長江三峽的旖旎風光,比一般的中國畫更加生動。

“泥人胡”胡作林

泥人胡雕塑室創建於2000年,位於武漢風景秀美的解放公園一中華名塔園內,該塔園四面環水,名塔林立,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濃厚的藝術氛圍,造就了響譽江城的八怪之泥塑藝術大師——泥人胡 。

十餘年來,他棄政從藝,隱居該園,淺居簡出,全心致力於泥塑藝術創作。並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嫻熟的雕塑技藝轟動江城,被藝術界和社會媒體譽為江城八怪之泥巴怪,湖北省民間藝術界十大奇人之一。

其特點:主要以人物肖像為主,可在一小時內現場泥塑肖像,並做到神形兼備、塑誰像誰。還可使用不同的材質做成不同大小的人物肖像,如:水泥、石膏、玻璃鋼、青銅、漢白玉、軟陶等。近年來業務範圍已擴大到大型城市雕塑、環景藝術雕塑、不鏽鋼抽象雕塑、校園名人雕塑、園林小品、泡沫扎景、宗教工藝品、陶藝陶吧、泥塑培訓等,並負責設計製作安裝。

泥人胡雕塑室本著以人為本、先做人,後做事的原則。全心致力於品牌的創立,為顧客量身訂做,追求神形兼備,精雕細琢,讓高雅藝術走進百姓、走近生活是其追求的藝術理念和目標。

“面人高”高志和

麵塑藝人高志和的家中,總會零散地放些小麵團,以備靈感來時,信手拿捏。昨日,記者來到高志和家,他隨手拿起一塊麵團,表演起捏麵人絕活。

高志和有個雅號叫“面人高”,他捏麵人,講究搓、揉、剪、捏、粘等技法,配以剪刀、雕塑刀、防裂膏等工具。只見他將和好的麵團放在手心,搓勻揉圓,指頭一捻一掐,人頭大致成形;再用刻刀一挑一戳,摁上幾下,便有了深陷的眼窩,突出的顴骨和條條皺紋;再披上兩縷如霜的白髮,加上深紅的帽纓,一位悠閒自在的“老漁翁”就準備揚帆出海了。

高志和喜歡做古典人物和年畫人物,《紅樓夢》中的大家閨秀、《水滸傳》里的梁山好漢、正史野記里的帝王將相,還有福祿壽三星,在高志和靈巧的指尖活靈活現。

高志和說,儘管麵塑藝術漸漸走出人們的視線,但他的熱情不減,他希望將麵塑藝術保存和流傳下去。

“剪紙沈”沈松柏

一張紅紙,一把剪刀,嚓嚓幾下,一對男孩女孩窗花就“誕生”了。“剪紙奇人”沈松柏,現場給記者表演了他的剪紙絕活。

只見他將一張大紅紙對摺,左手操起剪刀,刀口在紙張上靈活地游移。他一邊剪一邊念起自編的順口溜:“眉毛眼睛一順走,先剪鼻子後剪口。剪出頭形和耳朵,後剪衣領尖尖角。”僅50秒鐘,一個扎辮子的女孩和一個打領帶的男孩就“活靈活現”了。 “我玩剪紙26年,現在都不需要打草稿了。”沈老師說,他當年偶然幫朋友剪了個“喜”字,由此開始了剪紙生涯。沈松柏的剪紙既有北方重剪的大氣,也溶入了南方重刻的精細。

沈松柏先後有10多幅作品在全國工藝大賽中獲獎,30餘幅作品被中外友人收藏。其中最大的一幅剪紙有2米長、0.6米寬。2002年開始,他還在任教的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了剪紙選修課,已有1500多名學生從他那裡學到了這門手藝。

“葉林娜”林娜

葉林娜的特點:獨創用刀在樹葉上雕刻,雕出的圖案精美傳神。江城八怪中惟一的女性,且年齡最小。

年僅26歲的林娜曾經是身患腦癌絕症6年、手術後聽力、視力急劇下降的殘疾女,而她在如此惡劣的狀況下,卻成了獨創葉雕並獲得成功的民間藝人。 林娜說,枯萎的落葉經過雕琢就有了新的生命,如同她一樣。於是,從小就對畫畫感興趣的林娜拿起畫筆和刻刀,在樹葉上反覆“折騰”。經過半年的摸索,林娜終於完成了第一幅作品《鳳凰圖譜》。 林娜對葉雕幾近痴迷,為了刻出更好的作品,她學習認識了中山公園各種樹木的葉子,分析其結構脈絡,研究樹葉形態,了解何類葉子適合雕何類作品。她還親自動手改良刻刀,將手術刀的刀尖磨成圓滑狀,兩邊都是刀刃,下行上推,遊刃有餘。林娜現在最常用的刀法全是自創的,如網式雕法、殘雕和透雕。 林娜用靈巧的雙手、精細的刀法,將偉大領袖毛澤東、金陵十二釵、觀音菩薩、追日的夸父等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躍然呈現於薄薄的落葉上。如今,她只希望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店面,再建一個介紹自己作品的網站,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葉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