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善襄

江善襄

江善襄,電爐黃磷專家。清宣統二年十月初十(1910年11月11日)生於北京。民國九年(1921年)七月畢業於京師公立學校第二十一國民學校國民科。民國十二年(1924年)七月畢業於京師公立第二十一高等國小校高等科。1927年進入天津塘沽永利化學公司鹼廠。民國十六年(1928年)七月畢業於北京尚志學校(國中)。民國二十二年(1934年)七月畢業於北京市私立志成中學。民國二十六年(1938年)六月畢業於國立北平大學工學院套用化學學系。並於民國三十年(1942年)二月二十三日與同為北平大學套用化學系的駱鴻瑜締結鴛盟。他是中國黃磷電爐設計的先驅,設計了中國第一台黃磷電爐,先後開發成功三硫化四磷、赤磷以及脫氟濕法磷酸等產品和工藝,對中國磷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從50年代開始江善襄輾轉化工部基本化學設計院及第七八設計院負責擴大黃磷電爐容量的設計,電爐容量從500千伏安逐步擴大至3150千伏安,並先後在中國各地推廣建設了80餘台黃磷電爐。1990年化工部授予他“優秀設計師”稱號,同年向他頒發“化工科技老專家”榮譽證書。

基本信息

實業救國

簡介

江善襄畢業證書 江善襄畢業證書

江善襄,字雲裳。1910年11月出生於北京,1994年11月8日病逝於南京。父親為晚清舉人,受家庭影響,江善襄自幼學習勤奮,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民國九年(1921年)七月畢業於京師公立學校第二十一國民學校國民科。民國十二年(1924年)七月畢業於京師公立第二十一高等國小校高等科。正當他懷著“科學救國”之心孜孜以求時,父親謝世。貧困迫使江善襄過早地步人了社會。1927年他進入天津塘沽永利化學公司鹼廠當了一名成品檢驗員,一年後畢業於北京尚志學校,調入天津永明漆廠。江善襄和同仁在油漆專家陳調甫經理的指導下,在極短的時間裡研製生產出以“仙鶴”命名的不怕燙油漆,質量全面超過日本“雞牌”同類產品。他也因此獲得廠方“勞苦功高”銀質獎及數千元股票。經濟的稍微好轉復燃了江善襄繼續求學的願望,1931年他進入北京志成高中,三年後考人北平大學工學院套用化學系,1938年以各科全優的成績畢業,獲學士學位。

抗戰

“七·七”蘆溝橋事變後,江善襄放棄了留學德國的機會,奔赴大後方,為抗戰貢獻力量。他進入湖南防毒面具廠,研製各類活性碳,並經常為當地駐軍講解防毒知識,因成績突出被任命為工務科科長。1938年他被調到重慶中國植物油料廠任研究室副主任。1940年參加長壽中國火柴原料廠的籌建和生產,在電化學專家潘履潔博士的指導下,負責設計和製造中國第一台100千伏安單相黃磷電爐。當時江善襄和同仁不為困難所屈服,邊學習邊實踐。經過一年奮戰,電爐投產,順利產出用於製造火柴的黃磷原料,打破了日本的封鎖,填補了中國制磷工業的空白。黃磷火柴的原料供應有了保障之後,江善襄等人又針對火柴的劇毒問題開始了三硫化四磷的研製工作。由於硫極易發生爆炸,有人在實驗中被炸致殘,有人堅持不住走了,但所有這些都沒能動搖江善襄的信念。一年之後,三硫化四磷裝置開車成功。三硫化四磷解決了火柴劇毒問題,但生產不安全和易燃的問題還橫亘在江善襄面前。他又馬不停蹄地進行不易著火的赤磷的研製。他細緻、耐心地觀察每一次試驗,認真地記錄下每一個數據,並仔細分析研究,終於發現了72小時內將黃磷間斷升溫至250℃而製得赤磷的方法。至此,中國火柴生產進入了無毒安全的新階段。這項赤磷工藝設計至今仍在沿用。1943年他被任命為中國火柴原料廠昆明廠副廠長。在工作實踐中,江善襄深感中國制磷工業的落後,如饑似渴地學習國外先進技術。1945年,他考取公費赴美國學習考察。在美期間,他放棄節假日休息,廣泛地查找收集有關圖紙、檔案及資料,為中國制磷工業積累技術借鑑。1946年回國後相繼被任命為中國火柴原料廠青島廠廠長和中國火柴原料公司工務課課長。

建國之後

投身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江善襄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1950年他完善中國第1台黃磷電爐結構,將電極由單相改為三相,改善了電爐電力平衡系統,提高了功率因素,使產量提高50%。1957年他在北京東郊化工實驗廠主持建成中國第一座鈣鎂磷肥高爐、電爐中試廠,全力支持了楊明偉工程師對高爐結構、爐體材料等方面的構想。試驗獲得了成功並將經驗在中國推廣。

從50年代開始,江善襄輾轉化工部基本化學設計院及第七、八設計院,負責擴大黃磷電爐容量的設計,電爐容量從500千伏安逐步擴大至3150千伏安,並先後在中國各地推廣建設了80餘台黃磷電爐。這些分布在中國各地的黃磷電爐滿足了工農業生產的需要,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經20餘年的發展,中國制磷工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與歐美等先進國家相比,電爐容量小,損耗大,生產成本高,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因而江善襄在不斷改善中小型黃磷電爐設計的同時,一直關心並積極準備開展大型黃磷電爐的設計。

設計工作

1965年,國務院批准在廣西柳城建立中國第1台1.5萬千伏安大型黃磷電爐,由化學工業部第七設計院;即今南京化學工業(集團)公司設計院承擔設計,江善襄任項目總負責人。當時由於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技術封鎖,很難找到國外先進技術參考資料,江善襄和同事們依靠自己的力量,發揮聰明才智,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比如電爐電極問題,當時國內可生產的最大電極直徑僅為500毫米。根據計算,1.5萬千伏安電爐電極直徑應為950毫米。江善襄經過研究論證後決定採用自焙電極,即在一個特製的圓柱形鋼殼中灌人由冶金焦、無煙煤和瀝青組成的電極糊,在電爐點火生產中一邊運作一邊利用電爐的大量熱能自行燒結。自焙電極的研製成功,解決了電爐生產的關鍵性問題。1975年8月,黃磷電爐建成並一次開車成功。人們將中國磷肥工業的磷酸磷銨、黃磷電爐、濕法磷酸、硝酸磷肥、脫氟磷肥譽為“五朵金花”,黃磷電爐最先綻開出美麗的花朵。為了表彰中國第1台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大型黃磷電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1978年廣西柳城磷肥廠項目設計獲得“中國科學大會獎狀”。1980年,化工部又授予該項目“化學工業部優秀設計獎”。

由於磷礦中具有分散度高、吸咐能力強的粉塵,因此成品往往與粉塵混在一起生成泥磷。據統計,泥磷中成品磷要占產量總量的7%~10%,這樣就造成了巨大浪費。長期以來,中外黃磷專家曾採用過多種處理泥磷的方法,效果均不理想。1976年3月,江善襄針對廣西柳城磷肥廠黃磷電爐的泥磷問題,提出用φ1200×600mm迴轉窯燒泥磷製取磷酸,裝置於1979年3月建成投產,當年即制出600餘噸磷酸(100%),1980年達到1200噸,這樣每年可以從廢泥中回收的產值以百萬元計。泥磷問題得到了較完滿的解決。

幾十年的工作實踐,江善襄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對此進行歸納整理,並上升到理論高度。比如在《用電爐法生產黃磷對磷礦質量要求和評價》一文中,他闡明了每噸黃磷電耗的快速計算公式。該公式於1989年被化工部列為檢驗國內黃磷電耗的計算標準。巨觀方面,他綜合交通、水電、礦資源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多次論證,提出了中國磷肥工業今後發展的戰略構想:根據中國西南地區磷礦資源豐富,水電價格便宜,華東、東北等地區電力供應緊張,磷礦制磷肥等工業能耗甚大的特點,宜以西南地區為依託,建立大型磷工業基地,製取黃磷後再外運加工成磷肥及磷製品。這一構想與不少專家的見解相同,得到了國務院及中央有關領導認可,一些實際工作已在順利進行之中。

退休工作

1987年江善襄退休了,但他的心依然牽繫著祖國磷肥事業。他在總結國外專家經驗及失敗原因的基礎上,大膽提出窯法製取磷酸應由轉窯改用隧道窯生產才會取得成功的論斷,並與化工部化肥工業研究所合作進行試驗室研究。經過無數次試驗,於1989年初取得初步成果。國家計委委託化工部組織國內7位專家、教授進行中間評審後認為:“該工藝構思新穎,有獨創性,實現工業化有較大的可能性。若能實現工業化,該工藝將為中國儲量最大的中品位及高矽低品位磷礦的利用開闢一條新的途徑。”面對這樣的評價,江善襄百感交集。隧道窯制酸研製開始時,他已77歲。這樣的高齡可以說是時時踩在生死線上,但他卻置生死於度外,遠離家門,忘我地從事著試驗課題的研究。渴了,隨便喝上一口不知什麼時候沖的茶水,餓了,就泡上一袋速食麵。即使嚴冬下雪天,他也和其他工作人員一樣準時上班,撰寫出一篇又一篇論文。實驗室研究取得成功後,江善襄又開始考慮如何排除工業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技術難題。現在,江善襄正繼續為完善試驗室試驗和準備中間試驗而努力。

退休以後,江善襄還十分關心濕法磷酸的脫氟。飼料級磷酸氫鈣的原料脫氟困難,一直是濕法磷酸面臨的難題之一。1987年,江善襄提出濃縮脫氟新工藝,並與南京化學工業公司研究院合作研製成功了迴轉爐磷酸濃縮脫氟器。這一成果可以使磷酸中五氧化二磷全部用於生產飼料級磷酸氫鈣,為中國磷肥工業錦上添花。

江善襄在中國磷肥工業上作出的突出貢獻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社會的廣泛稱讚。1990年化工部授予他“優秀設計師”稱號,同年向他頒發“化工科技老專家”榮譽證書。今天,已到耄耋之年的江善襄依然奮鬥在祖國磷肥工業的戰線上。

個人簡歷

1910年11月11日出生於北京。

1921年畢業於京師公立第二十一國民學校。

1924年畢業於京師公立第二十一高等國小校。

1928年畢業於北京尚志學校。

1931—1934年就讀於北京是私立志成中學。

1934—1937年在北京大學工學院套用化學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37—1938年任湖南防毒面具廠工務科科長。

1938—1940年任重慶中國植物油油料廠研究室副主任。

1940—1943年任長壽中國火柴原料廠黃磷車間工程師兼主任。

1943—1945年任中國火柴原料廠昆明廠副廠長。

1945—1946年赴美國學習考察。

1946—1948年任中國火柴原料廠青島廠廠長。

1948—1949年任中國火柴原料公司工務課課長。

1950—1955年任四川長壽化工廠工務科副科長。

1955—1958年任化工部基本化學設計院工程師。

1958—1962年任化工部第八設計院工程師。

1962—1966年任化工部第七設計院磷肥室主任工程師。

1966—1987年任南京化學工業公司設計院磷肥室主任工程師。

1987—退休後繼續進行科研。

1994年11月8日病逝於南京。

主要論著

1江善襄.我國發展電熱法磷肥的有利條件和重要性.南化設計,1984(3,4)

2江善襄.發展我國磷肥工業必須酸熱並舉才有廣闊前景.湖北化工,1985

3江善襄.酸熱並舉,加快電爐制磷的發展步伐.磷肥與復肥,1986(1)

4江善襄.窯法磷酸工藝述評及我國窯法磷酸實驗新進展.硫酸設計,1991(1)

5江善襄.我國磷酸生產新工藝的研究成果.化工技術經濟,1992(1)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