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粉皮

汝州粉皮

汝州粉皮是河南汝州市的傳統特產,始創於清道光二十年間的城關西街水坑沿田家有家,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了。汝州粉皮以優質綠豆為原料,純手工藝水磨綠豆澱粉精製而成,工藝考究,味道鮮美。以其色澤嫩白透明,質薄如紙,韌強味鮮,營養豐富,利口消膩,食用方便而頗負盛名,它性平且涼,食之具有清熱解毒、益氣明目之奇效。屬於豫菜的一種。

汝州粉皮文字

  汝州粉皮是河南汝州市的傳統特產,以其色澤嫩白透明,質薄如紙,韌強味鮮,營養豐富,利口消膩,食用方便而頗負盛名。
粉皮一直是汝州的傳統食品,清道光二十(公元1840年)年間,當時汝州城內西街水坑沿有個商販叫田家有,遠到南陽的社旗販鹽,曾見那裡有人用雜豆製作“粉皮”,每斤八到九張,厚似烙餅,計斤稱賣。食用時需要用沸水煮製,很不方便。田家有回來後改用綠豆澱粉製作,苦心探求,反覆試做。他涮出的粉皮較之南陽社旗所做粉皮薄了許多,每斤約三十張左右,質地勝於雜豆。但食用時仍需開水泡發,不能現時食用。至光緒年間,該製作工藝傳至二代田九思之手。他繼續探索改進,粉皮又薄了些,由原來的每斤三十張增至四十張,用溫開水泡發即可食用,世人為之稱道。1929年前,粉皮製作工藝傳至三代傳人田清渠之手。歲月更遞,傳人幾易,但田家傳人追求粉皮生產工藝的改革與創新的志向不變,實踐不斷,苦苦求索。在田清渠的研製下,又做到每斤四十八張,技藝已達上乘,名聲愈彰。1942年,至第四代傳人田新光、田新正兄弟之手,又研製到每斤五十多張。這時的“汝州粉皮”已遠近聞名,形成了市場品牌,陝州、三門峽、西安的商販趕牲口前來汝州馱購粉皮。解放後,該工藝經田新光之手又進一步得到提高,達到了現在的每斤六十張的水平。1985年至1987年先後多次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展銷中,得到眾人好評,展銷的粉皮被搶購一空。田家粉皮生產工藝歷經一百多年鑽研探索,五代人的相繼真傳,始得上乘手藝,其製作秘訣是:“七分鏇,八分揭,九分攤,十分搬。”即“銅鏇快慢看水溫,溜邊揭起能囫圇;收補窟窿攤圓整,水油刷曬看陰晴。”只有這樣,才能涮成一張不大不小、重量相等、厚薄一致的粉皮。
汝州粉皮以優質綠豆為原料,純手工藝水磨綠豆澱粉精製而成,其製作工藝考究,它薄如蟬翼,明若窗綾,潔如白璧。每張直徑三十公分,每三十張,約半斤重。粉皮可長期存放,且不易變質,關鍵是食用方便,可立煮立食。食前先將乾粉皮放入溫水浸泡2~3分鐘,待變柔軟後撕成碎片,用牛、羊、豬、雞、鴨、鵝等肉絲、肉片,均可搭配拌和,做成涼葷菜;或拌黃瓜、西紅柿、芹菜等菜蔬,用芥末、麻醬、香油等為佐料,可配成葷素冷盤,味美可口。並具有下鍋不粘,柔軟可口,熱吃涼拌均可的特點。它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酸等多種元素,具有清熱解毒、清肝明目,益氣潤肺之功效。因此,一百多年來,汝州粉皮作為汝州傳統特產的“新三寶”(粉皮、粉條、冬粉)而名聞遐爾,並且飄洋過海,登上了異國它鄉的宴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