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城區馬宮街道

汕尾市城區馬宮街道,地處紅海灣畔,位於汕尾市區西側,東與香洲街道接壤,西與海豐縣鮜門鎮、百安半島隔海灣相望,北鄰紅草鎮,南面一望無際的南海,西南方向不到八十里處就是香港。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汕尾市城區馬宮街道

馬宮街道辦馬宮街道辦
英文:Shanwei City Ma Temple Street
拼音:Shanweishi chengqu magongjiedao
五筆輸入碼;imh ntfn ymhj fdnt AQI cnng pkkf TFFH uthp
郵政編號:516625
馬宮街道地處紅海灣畔,位於汕尾市區西側,東與香洲街道接壤,西與海豐縣鮜門鎮、百安半島隔海灣相望,北鄰紅草鎮,南面一望無際的南海,西南方向不到八十里處就是香港。馬宮街道是良好的天然港灣,屬國家二級漁港,曾獲省海洋、漁業局授予“文明漁港”等光榮稱號。全街道轄區面積22.6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5公里,下轄6個行政村和1社區居委、24個自然村。全街道總人口1.93萬人。深汕高速公路在轄區長沙灣設有出入口,廈深鐵路也是在長沙灣貫通而過。

商代遺址

據新華網電在汕尾市城區馬宮鎮發現的石腳桶商代居住類遺址,日前被確定為該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經省有關專家鑑定,該遺址為省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器時代早期生活遺址之一,具有重大的歷史和學術價值。 據了解,該遺址的發現最初是由該市城區馬宮鎮糧管所下崗職工陳業提供的線索。。。
"石腳桶遺址”位於馬宮街道與汕尾市城區香洲街道下洋村毗鄰的金町管區,解放前這裡曾經是強盜出沒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後,曾經是農村大學校址,後改為高中校址,七十年代高中校址搬到浪沖村後,“石腳桶”便成了荒山野嶺,到九十年代開通汕尾至馬宮的公路後,“石腳桶”才逐漸有了人氣,直至深汕高速公路汕尾路段長沙灣收費站開通後,修建一條標準公路到汕尾市區至今,“石腳桶”一帶增建了幾家工廠,並有多個項目正在開發、興建中。

政府機構

馬宮街道是汕尾市城區現有的七個街道之一,領導單位為馬宮街道辦。位於馬宮港東北部,辦公大樓全址坐東北方位,背靠鹽町馬寮山腳,面朝西南香港方向。
馬宮邊防派出所;隸屬汕尾市邊防武警編制,地處進出馬宮港的必經交通要道,所長為正營級校官。
馬宮財政所;現址馬宮邊防派出所附近。
馬宮國稅稅所;現址馬宮邊防派出所附近。
馬宮地稅稅所;現址馬宮街道漁村路文明街道。
馬宮電信局;馬宮客運站左側。
馬宮信用社;馬宮邊防派出所對面。
馬宮郵政儲蓄所;位於馬宮港中心地段,馬宮文化廣場左側。

全區學校

馬宮中學;位於馬宮港東部,校址是“馬宮公社”原址,為國中部,全校總人數接近2000人,共分為19個學班,初一年級、初二年級各有六個班,初三年級為七個班。
馬宮中心國小;位於馬宮港南部牛尾山畔,全校六個年級總人數約三千多人。
馬宮深漁國小;位於馬宮港北部,全校六個年級總人數約二千多人。
長新國小;位於長新管區深汕高速公路收費站右側。
新北國小;
金町基金會國小;位於金町管區,汕尾市至長新高速公路收費站公路中段。
鹽町國小;
南湖國小;

行政轄區

馬宮居委會
馬宮深漁管區

馬宮漁港馬宮漁港
長新管區
長東村、長中村、後棚村、新地村。
金町管區
桃仔園村、大埔町、細埔町。
浪清管區
新北管區
新鄉村、北山村。
鹽町管區
南湖管區

轄區島嶼

江牡島是市城區馬宮街道轄下唯一的島嶼,是一座約合於中、小面積的孤島,距離馬宮港西南偏南方約十多海里處。據普照寺內碑文介紹,島內曾有僧人修行,後因強盜猖獗,遂遷往馬宮港,並建成了現今的普照寺。
文革時期,馬宮公社深一漁業大隊曾派駐有生產隊,在島上從事種植西瓜、番茨等農作物生產,改革開放後,也曾有人在島嶼養殖海產。據說島上雜草叢生,蛇類眾多,現在平時沒人居住,偶爾會有喜歡郊遊或出海垂釣的人士到島上遊玩。

歷史沿革

馬宮港因當地香火鼎盛的媽祖宮廟而得名,原稱“媽宮”,轄下的 長沙村是原“海豐八景”之一的“長沙夜雨”景點。史載南宋名臣文天祥、陸秀夫等曾帶領宋兵,保宋帝由福建經水路逃元兵追捕到此地,並駐守於當地長沙灣。
汕尾建市之前,馬宮一直隸屬海豐縣管理。
1956年馬宮成為區級鎮,轄6個鄉村。
1959年馬宮成立公社,管理7個農業大隊,二個漁業大隊,一個五七大隊,以及多個集體社。
1987年馬宮重新設鎮,轄6個鄉村,一個居委會,一個深漁鄉。
1988年,汕尾市成立,馬宮鎮劃歸汕尾市城區。
2005年,馬宮鎮改稱為馬宮街道,轄6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24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馬宮街道位於粵東汕尾市區西側,地處汕尾港以西十公里處,汕尾港與馬宮港“牛尾山”之間的沿海線,隔沙灘與山腳礁石,形成彎彎的新月狀海灣。
其實,“牛尾山”應該稱為“牛山”,只是人們經常在山的“牛尾”地帶來往,習慣把山也稱為“牛尾山”了,久而久

有團體在馬宮公戲台舉行活動有團體在馬宮公戲台舉行活動
之,沒人叫“牛山”,而叫成了“牛尾山”了。“牛山”狀似一頭由東北方珊珊而來,朝西南方向低頭飲水的大牛,山的西南方向有座小山丘,狀似牛頭,伸向海面的山腳部分,人們稱之為“牛鼻頭”,山的東北方山丘,人們稱之為“牛尾”。“牛山”以東是轄下的南湖管區,再往東是金町管區,與香洲街道接壤。
“牛山”在馬宮港的南部橫過,剛好擋住了南海和颱風的吹襲,是馬宮港的一道天然屏障,馬宮港的北方,是一座高達800米的“雞籠山”,是境內最高的山。
“雞籠山”再往北就是鹽町管區、新北管區,長新管區是馬宮街道的北方了。
馬宮港到長新管區的長沙灣,和對面海的梅隴海灣,以前是很寬闊的海灣,海水清澈,魚類、蝦類、蟹類、螺類繁多,本來有一條內陸河一直通往海豐、陸豐、到以東的海域,把汕尾地區的許多地方都隔開成島,當時的水深、水質、和海域面積跟現在是無法比喻的。文革時期的“圍海造田”破壞了這一環境,使到現今的海灣無論是面積、水質、海產等都受到嚴重破壞,而且,由於受到淤泥、垃圾、浮水蓮藻類的阻塞,加上工業污染,環境還會惡化。

民間傳說

據《海豐縣誌·古蹟》資料顯示;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三月,以謝太后為首的投降派在臨安(今杭州)向元軍奉表歸附,幼主趙 (號恭宗,德祐年號)被擄至元都。五月,大臣陸秀夫、張世傑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為帝(號端宗,景炎年號),南宋得以再延續三年的亡國尾聲。趙昰即位不久,元兵入閩,宋師潰逃,其間經海豐停留,留下一些遺址及傳說。
公元1279年,宋敗於元,閩南民眾不甘元兵迫害,隨宋帝昺流徙南疆,來到海豐鮜門南山。在此建立竹圍、鹹田井等村莊,同時於西側興建圩埠,名曰古圩。
有老輩人相傳,南宋名臣文天祥、陸秀夫等曾帶領宋兵,保宋帝及文武大臣、內眷等由福建經水路逃元兵追捕到此地,並駐守於當地長沙灣,其間馬皇后因病去世,秘葬於“雞籠山”。
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而已,“雞籠山”是一座狀似雞籠的孤山,範圍並不大,筆者早在八十年代早期,曾多次與同學、好友等尋訪有關蹤跡而一無所獲。
南宋的亡國尾聲是只是“靖康之難”的後續,而“靖康之難”是漢民族歷史上最悲慘的時期,徽、欽二帝被俘後,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說,大宋朝上至母儀天下的皇后、尊貴的皇妃、金枝玉葉的公主、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的內眷、數以千萬計的宮女、民女,都成為戰勝者金兵的發泄對象,許多女人被姦殺,甚至於被強逼成為娼妓或隨意販賣。
據說這段史料一直為為史學家們所顧忌,資料比較含糊, 至於有關馬皇后的傳說,正統的史料很難查到,甚至連有沒有馬皇后這個人存在都是一個問題,或者說這個人是其他姓氏或只不過是普通的宮廷內眷什麼的。但據老輩人相傳,這個傳說早在清朝乾隆時期已經秘密地在民間盛傳開去了。

水利設施

有人說,文革時期最大的貢獻是水利工程、設施,對馬宮街道來說,可是一點也不錯,以前,只要是颱風季節和大的降雨量時,從當時的一句童謠“大雨仔,水浸街”就可以看出“,意思是說,下一點點雨就浸街道了,特別是在馬宮和長新這兩個港灣的地方,每有颱風更是水浸屋裡,在家裡下床就是蹚著水的。
到了七十年代,整個“馬宮公社”都大興水利工程和排洪設施,由馬宮開了一條排洪溝直通鹽町、浪清、長新管區,還打通流向大海的渠道,這條排洪溝既可灌溉農田,又可以排洪,從此以後,馬宮街道稍遇洪水,一到退潮時馬上就可以排出大海了。境內還建有“鯉魚籠水庫”、“長新水庫”、“雞姆屋水庫”、“南湖水庫”等,可以說;馬宮街道不會有水澇,也不會水旱了。

恆溫氣候

汕尾市城區馬宮街道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海洋性明顯。年均降水量2000毫米。年均溫21.8度。氣候溫和,雨熱同期,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之中,較熱的天氣為農曆的六、七、八月,最高氣溫為攝氏34度左右。較冷時是農曆的12月,一般不會低過攝氏10度,這樣的氣溫也是受寒冷空氣流影響而已,長住在這裡的人都是“沒見過下雪”的,
一年之中沒有太明顯的季節特徵,有人說這樣的氣溫“四季如春”,也有人說是“四季不明”或者說是“四季不分”,反正這也是見仁見智已而。

媽祖文化

馬宮港主要的產業是以漁業為主,崇拜媽祖是當地的主要的民俗文化特色,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誕,也是馬宮港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全港大部分的家庭都要參拜媽祖,船隻更是停產拜媽祖。這幾天,整個馬宮港都在忙這個節日,搶炮頭和做大戲是這個節日的必定節目。
搶到了炮頭則意味這一年會行好運,而炮頭還分頭炮、二炮、三炮等,搶到炮頭的話,會有理事會的人專程敲鑼打鼓的送炮頭到家裡去,以示慶祝。
做大戲每年都會連續做八日八晚以上,會有專人聯絡不同的戲班到場演出,主要是海陸豐的白字劇團、西秦、潮音、正字劇團等。

人口結構

馬宮街道馬宮街道
馬宮街道的大部分人口是“福佬人”,也有一部分使用粵語的“廣府民系”,在整個汕尾地區以至整個潮汕地區,也只有汕尾市區的“紅衛管區”和馬宮港的“深漁管區”的部分人是“廣府民系”裔。
馬宮街道在改革開放以來,有不少人移居到香港、廣州深圳、汕尾、海豐等地方去,同時也有不少海豐縣梅隴的人士搬到馬宮來安家,這些人只要是從事漁業生產。
流動人口主要是四川人、重慶人、湖南人等和部分來自廣東陽江地區的人口。

街道企業

萬聰船泊有限公司
萬聰造船廠
紅海船泊有限公司
紅海造船廠
馬宮漁類批發市場
泰源水產品貿易有限公司
泰源水產品加工廠
汕尾迪虹微晶有限公司
長沙灣(香港)度假酒店(開發項目)
雅各膠絲花廠
長沙灣加油站(開發項目)
汕尾二運汽運物流中心(開發項目)
恆威手袋廠(中小型企業)
東海畜牧場(中小型企業)
南湖海遊樂園

天然資源

十五公里的海岸線,以及近海都是取之不盡的寶庫,盛產各類名貴海產:魚類有馬鮫魚、烏鯧魚、白鯧魚、魷魚、烏賊、大鏝魚、白鱔、烏鱔、各種鱲魚、池魚、目蓮魚等。貝殼類有珍珠蚝、青時(音),扇貝等,盛產龍蝦、海膽、鮑魚、海帶、海菜,各種食用螺類。生產漁場,海產養殖場都是創造財富的本錢。
轄區內擁有二處聞名遠近的天然海灘,“南湖海沙灘”及“白沙浮沙灘”。“南湖海沙灘”沙質極好,色呈金黃,粗幼各

黃金沙灘黃金沙灘
異。粗的有綠豆、火柴頭般大,幼的接近粉狀。夾雜著貝殼細石,在烈日照射下金光閃閃,堪稱“黃金沙灘”。據坊間傳聞;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曾有日本人看中這裡沙質,向中國政府提出申購,要求買這裡的沙回日本。申購檔案由地方上達到中央政府,最終由周恩來總理否決終止。雖屬傳聞,但由此可以看出,“黃金沙灘”的沙質非同一般。可惜改革開放初期,海沙被大面積的開採作為建築用沙。
“白沙浮”沙灘沙質幼細,呈白色。沙灘走勢直衝半山腰,有白沙浮上山腰之態,故得名“白沙浮”。旁邊有座的佛門勝地“白鶴寺”,形成了一處旅遊景點。以上兩處都是大面積沙灘,極具開發潛力,可惜都曾受過不同程度的人為損壞。

漁船漁業

生產漁船生產漁船
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漁業是馬宮港的第一產業,漁船是漁業的生產必須工具。
馬宮港歷來是汕尾市的重要漁港,是良好的天然港灣,屬國家二級漁港,曾獲省海洋、漁業局授予“文明漁港”等光榮稱號。歷史上曾經是廣東省先進水產漁業生產單位,毛澤東時代,曾有馬宮港的漁民獲選為廣東省省委。
馬宮港是全國最早引進香港漁船的漁港之一,鼎盛時期,馬宮港的各類漁船多達四千艘,一百多匹馬力到一千多匹馬力的中小型漁船超過二千艘,幾十匹馬力以下的淺海小漁船也有一千多艘。

養殖產業

馬宮街道南瀕南海,海岸線達15公里,曾經是廣東省發展水產養殖業的試點基地,馬宮街道的“南湖對蝦水產養殖基地”,是最早配備境外台灣養殖技術專才的養殖場之一,境內的養殖場曾經是附近地區的首位。
現在,馬宮街道的養殖場已早由私人承包,有;
寶合培苗場
南湖養殖場(多家)
鹽町培苗場
浪沖養殖場
宮甲魚養殖場、馬宮鮪魚養殖場等
長新蝦、蟹養殖場(多家)
北山養殖場
馬宮街道的養殖場雖然開發較早,規模不少,但海水水質受到污染,對當地養殖業有一定的影響。

境內佛寺

佛教是五大信仰之一,更是中國最重要的宗教,特別是在廣東的汕尾地區,除了傳統的媽祖文化節,極少有其他信仰,基本上都是廣東特色的佛教信仰,
馬宮街道的佛寺有;
普照寺:位於馬宮港南部,南鄰牛尾山畔的“馬宮中心國小”,東靠牛尾山伸延的小山丘,北接馬宮市區,西與該處民居面向馬宮港灣。
白鶴寺:地處馬宮街道金町管區的半山腰,位於當地有名的“白沙浮”風景區頂部。

精英分子

魏美珍長新管區後棚村人,香港亞洲電視本港台財經新聞主播,童年時隨父母移居香港,現居住香港。
潘志雲(潘良才) 長新管區長東村人,香港商界名人,汕尾市香港同鄉總會(原海陸豐香港同鄉總會)主要領導成員。少年隨父母移居香港,現居住香港。
徐 子 馬宮街道浪清管區人,早年移居香港,港英時代曾任職香港仔水警總部高級警官。
林禮標馬宮港“秀合林”(家族)人,汕尾市城區傑出青年,上世紀八十年代,創辦“紅海船舶有限公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