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寧寺鎮

水寧,地處巴州東部,位於通江、平昌、巴州三縣區交界之處,僅距巴城30公里,是達川、通江、平昌至巴州必經之地,有“入巴第一鎮”、“巴州東大門”之美譽。

基本信息

簡介

水寧原名始寧,西晉始設始寧郡,後改始寧縣,歷經晉、隋、唐、宋、元五個朝代,明朝廢郡縣制,改制水寧寺,是當時北通漢中,南到成都的驛站。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38龕300餘尊佛像彩雕是盛唐時期文人墨客留下的藝術瑰寶,曾被敦煌學專家,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段文杰先生譽為“全國第一”、“深山藏國寶”。

行政區劃

1993年3月,水寧寺鎮建置成立,幅員面積54平方公里。現轄16個村,為龍台、印盒、梭欏、紅棟、佛坎、勇山、天宮、沙嘴、枇杷、涼風、金銀坎、、橙子埡、香爐、龍骨、三皇、水寧寺16個村委會和水寧1個居委會,96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小組,21個黨支部,587名共產黨。有6698戶,2.5萬人口,14131畝耕地,31515畝林地,森林覆蓋率51.3%。水寧作為典型的農業大鎮,盛產水稻、玉米、紅苕、小麥、油菜、枇杷、生豬、水產等,其中“水寧魚”更是名揚省內外。
鎮內有小(乙)型水庫一座(斯連水庫),山坪塘230口,年產值100萬元以上的頁岩磚廠3個,水泥預製板廠3個,板材加工廠1個,純淨水廠1個,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省級小集鎮建設示範鎮,2000年市委、市府授予“文明集鎮”稱號,2003年市委、市府授予“十年創輝煌紅旗單位”。

自然條件

1、地理位置水寧寺鎮位於巴中市巴州區東部,距巴州城區32公里,鎮內地理優越,交通方便。全鎮幅員面積54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96個村民小組,4個居小組,總人口2.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500人。有耕地面積1200公頃,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蔬菜等。
2、地形地貌水寧寺鎮行政轄區屬四川淺丘區。
3、氣候水寧寺鎮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類型區,冬季受大陸極地氣團影響,雨水較少;夏季受海洋暖濕氣團影響,帶來豐富的水汽,降水集中,雨量大;春秋季是這兩類季風的過渡轉換季節。春季回暖,降水逐漸增多,而秋季氣溫不斷下降,降水逐漸減少,從而影響轄區天氣和氣候的變化。水寧寺鎮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適宜、四季分明,具有冬暖、春早、夏熱、秋涼的特點。常有春季低溫、多旱、伏旱,秋雨、洪澇、冰雹等自然災害性天氣發生,其中以乾旱、洪澇災害最為嚴重。
4、水系水寧寺鎮水資源包括地表水、過境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類。年平均總量達95億立方米,其中境內地表水65億立方米,占總量的68.4%;過境地表水15億立方米,占總量的15.8%;地下水15億立方米,占總量的15.8%。境內水能資源較為豐富,已建水寧寺鎮電站一座,裝機380千瓦。
5、土地水寧寺鎮現有耕地面積984公頃,其中水田560公頃,占耕地總量的61.2%;旱地424公頃,占耕地總量的38.8%。土壤類型受生物、氣候、母質、地形、時間及人為耕作等因素的影響,鎮域內土壤共分為四個類型、6個亞類、20個土屬、43個土種、58個類種,其中水稻土、紫色土、沖積土、黃壤為境內的主要土壤。
6、植被全鎮林業用地39174畝,其中有林地36690畝,疏林地1630畝,未成林造林地854畝。全鎮以喬木、灌木為主,有杉科、松科、樟科、樺木科、殼斗科、茶科等喬、灌木46科130餘種。樹種有松、柏、杉木、響葉楊、青槓、楓香、麻柳、香椿、垂柳、女貞等,珍貴樹種有紅豆、銀杏等,主要經濟樹種有油桐、黃柏、杜仲、核桃、柑橘等,野生藥用植物800餘種。
7、水土流失水寧寺鎮植被較好,水土流失範圍較小。產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一是開發建設等活動引起的水土流失;二是強度大的降雨引起水土流失。
8、地質災害水寧寺鎮大部分地區屬於丘陵區域,原始森林植被已被破壞殆盡,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尚未形成,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等方面的整體生態功能不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乾旱、洪澇、滑坡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

社會經濟概況

1、產業結構與經濟水平2010年底,全鎮GDP達到2.59億元,農作物播種面積2518公頃、糧食總產量13578噸、油料總產量1039噸、肉類總產量3419噸、禽蛋產量2136噸、水產品產量60噸、水果產量362噸、蔬菜產量3127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825元。
2、水寧寺鎮境內交通主要有巴達高速(在建),巴(中)水(寧)路32公里全柏油路,村社公路暢通,100%的村通公路,80%的社道公路已修通。
3、文化、教育、衛生隨著經濟發展,水寧寺鎮的文化、教育、體育和衛生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全鎮有文化站1個,村小18所、中心校2所,師資力量較強,村小在設備比較簡陋的情況下,教學質量連續多年位居全鎮前列。有鎮衛生院1所,村村建有標準衛生站,內設科室齊全。
4、社會事業目前,水寧寺鎮場鎮郵政、電信、移動、聯通網路已覆蓋全鎮,有線、無線網路均已開通。全鎮飲水安全得到保障。鎮內以餐飲業、農家樂為主提供接待服務,中、高檔設施具備一定數量。據統計可同時滿足300多位遊客住宿,1000多位遊客同時就餐。
5、旅遊資源水寧寺鎮環境清幽,四面環山,風景宜人,道道自然風光景色迷人。水寧河、通達河交匯於此。鎮內有盛唐時期留下的“摩崖造像”千佛崖,清朝道光年間謝家衙門,厙家院枇杷合作社無公害農業觀光基地,“水寧魚”的風味小吃等為發展旅遊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我鎮以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迅猛發展,已逐步成為全鎮的經濟主體產業之一。

歷史文化

水寧,這塊歷史悠久,風景秀麗,交通便捷,物產豐富的紅色大地正敞開雙臂熱忱歡迎八方賢士前來投資興業,共創輝煌! 水寧古名曰“始寧”,梁普六年起,設郡、建縣,明以後,火毀城鎮,撤郡、縣,因“五行”缺水而更名為水寧。其四周的佛龕子、千佛崖,水寧寺的38龕300餘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就是盛唐時期留下來的優秀作品。其中水寧寺11龕最為集中,而且精美完善。有“藥師三尊”、“釋迦說法”、“釋迦多寶”等雕塑精美絕倫。1952年被巴中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0年起先後有日、美、英、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人前來參觀,其間敦煌學專家、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段文杰先生觀後譽為“全國第一”、“深山藏國寶”。此處文物受歷屆黨政領導重視。文革“破四舊”時,巴中縣人民政府、巴中縣公安局發布告保護,“不準打這裡的菩薩”;1994年水寧寺鎮人民政府以每年120元補助資金安排人看守;1995年區文管所年接手補150元資金安排人看守。由於地處荒山叢林,難予看守,1993年水寧寺建鎮前,不知何時被盜走9號龕正中佛像全身;1993年冬被盜走3龕正中兩個佛像;1995年春被盜走2號龕兩個佛像;1997年11月5日晚被盜走3龕兩側兩個佛像;1997年11月7日分管文化的副市長黃吉翠到水寧寺召開保護文物現場辦公會議,強調一是要繼續看守;二是撥資金2萬元修圍牆,因資金少未修成;1999年區文管所親自到現場施工砌起了堡坎、修起了圍牆。因無資金而停止了其餘設施建設。水寧摩崖造像是祖國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但由於本鎮經濟困難,無力開發建設和保護,敬請上級和各仁人志士前來開發保護利用這一寶貴文化資源,加快發展旅遊經濟。領導、朋友,水寧人民熱烈歡迎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