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器

水器——水器簡介

商周時期貴族在祭神拜祖、宴前飯後都要進行嚴格的洗盥之禮,因此青銅水器自可歸於禮器類中。水器中最常見的是盤和匜(yi)。古人盥洗時用匜澆注,以盤盛水,所以盤、匜是配套器物。據近年考古發現,在西周中期以前,盤是與有管狀流的盉相配合,直到西周晚期才被匜所取代。由於盤的面積很大,適合鑄出長篇的銘文,故而古人常將盟約的文字鑄於盤上,垂之永遠。鑒也是重要的水器,或無耳,或有兩耳、四耳。它是一種大盆,有三種用途,其一是盛水用於洗浴,其二是貯水藉以照面;其三是盛冰用以冰酒,即《周禮》中所指的冰鑒。有的鑒中還附有瓢形的挹水器。盤、鑒等青銅器,內底每每鑄有龜、魚、盤龍之類的精美紋飾。盤不是與匜相配而是同有管狀流的盉相配合,西周晚期才被匜所取代。

水器水器

水器——水器分類

水器分為,盤 匜 盂 鑒 缶 瓿 盆 斗 壺 罍。

盤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圓形、淺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還有流。

匜(yí)《左傳》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澆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說明是古代盥洗時澆水的用具。形橢圓,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後有鋬,有的帶蓋。

盂盛水或盛飯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鑒盛水器,也可盛冰為冰鑒。形體一般很大,大口、深腹、平底,也有圈足,兩側有獸耳。青銅鑒出現於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戰國時代最為流行,西漢時期仍有鑄造。

鑒也是重要的水器之一,或者無耳,或有兩耳、四耳。它是一種大盆,通常有三種用處:其一,是盛水用以洗浴;其二,貯水籍以照面;其三,用來裝冰,即《周禮》所說的冰鑒。鑒這個字解作鏡子、光照、審查,即源於此。

缶 是盛酒漿的瓦器,古人茶餘飯後用盛酒漿的瓦器缶當樂器來娛樂,於是,缶在作為容器之外,也就慢慢有了樂器的功能稱為“擊缶”。
瓿(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於盛醬。流行於商代至戰國。器型似尊,但較尊矮小。圓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乳釘、雲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 

盆 大型食器與水器。流行於春秋時期,戰國秦漢也見到,用途與盂相同,盛放熟食兼用盛水。器形為圓形,折肩,深腹,平底,雙環耳或獸耳,多數帶蓋,有底設三足。器身多飾有春秋戰國時流行的銅器紋樣,亦有少數為素麵。 

壺盛酒或盛水器。如《詩經》上說:“清酒百壺”,《孟子》上說:“簟食壺漿”。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種形狀。

罍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兩種形狀的罍一般在一側的下部都有一個穿系用的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