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腫疽

氣腫疽又稱黑腿病或鳴疽,是反芻動物的一種急性發熱性傳染病,這種病是由一種叫做梭狀芽孢桿菌屬的細菌感染,在肌肉(特別是股部肌肉豐厚部位)和皮下組織引起氣腫和腫脹為特徵的一種疾病。本病為地方性傳染病,潮濕的山區及低濕的沼澤地均可發生,多發生於夏季。

簡介

氣腫疽俗稱"黑腿病",是反芻動物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以肌肉豐滿部位(尤其是股部)發生黑色的氣性腫脹為主要特徵,按壓時有捻發音,故又叫黑腿病、鳴疽。病原體為氣腫疽核菌,專性厭氧,在體內可以存活5年之久。

病因

這種病是由一種叫做梭狀芽孢桿菌屬的細菌感染,在肌肉(特別是股部肌肉豐厚部位)和皮下組織引起氣腫和腫脹為特徵的一種疾病。

病原菌是桿狀細菌,一旦在菌體的周圍形成芽孢,則對消毒藥、濕熱及寒冷等各方面都具有非常強的抵抗力。因此,土壤一旦被這種細菌污染,芽胞就長期生存於土壤,這種土壤污染的飼草或飲水,經口進入反芻動物體,再由口腔和咽喉創傷侵入組織,也可由鬆弛或微傷的胃腸黏膜侵入血流。

本病為地方性傳染病,潮濕的山區及低濕的沼澤地均可發生,多發生於夏季
病的傳染

低濕的牧場、洪水所淹的地區,病畜屍體污染的地方、飼料和飲水,均能誘發傳染。傳染的途徑主要是傷口和消化道。

1.傷口傳染:如果皮膚及黏膜有了創傷,芽胞便隨著土壤侵入傷口,而進入體內各部。但此菌是嚴格的厭氧菌,故必須創傷深穿在皮膚或黏膜以下,細菌才能發育而引起疾病的發生。

2.消化道感染:和炭疽一樣:如果反芻動物只吃喝了含有芽胞的水、飼料,便可使腸道受到感染。例如喝了病畜屍體所污染的河水,或吃了為屍體所污染的草料,均可遭受傳染。如果反芻動物的胃、腸壁受到異物的損傷,也就造成細菌侵入的途徑。

症 狀

潛伏期3—5天,短者1—2天,長者7—9天。

牛發病多呈急性經過,突然發病,食慾減退、衰弱及跛行、四肢皮溫降低,進而在肩、頸、胸及腰部等部位出現局限性腫脹。初期熱而痛,後期變冷,中心部形成壞死而變為無疼部位。叩診有明顯的臌音,按壓腫脹部有捻發音。以後隨著病情的進展,出現肌肉震顫痙攣,呼吸困難,起立不能等症狀,大多數在出現症狀後12~36h內呈急性經過死亡。

特急性病例有突然發熱,食慾廢絕之後,在尚未出現體表腫脹症狀之前呈昏迷狀態,經過7—12h死亡。

切開腫脹部其中積存著混有氣泡和血液的滲出液,肌肉呈暗黑色,有乾燥感,放出難聞的臭氣。除此之外,還可見到腫脹的朋髒表面有斑點,心臟及小腸部位有出血斑:腸炎型的病例查不到肌肉和皮下組織的病變。

表現同樣症狀的疾病有惡性水腫,這種疾病腫脹部的炎症在皮下組織和肌肉之間,肌肉組織中不含有氣體和內臟見不到壞死性變化。這兩點是與氣腫疽有區別的。

剖 檢

病部皮膚變硬,色黑,部分腐爛。腫脹部分呈現不潔之棕色或黑紅色,周圍為深紅色或亞黃色。切開病部時,皮下組織有紅色或黃色的膠性滲出物,混雜有出血點和氣泡。下邊的肌內變成暗紅色或黑色,從內可以擠出污紅色而酸臭的液體,內含多量氣泡,嗅之極象酸敗的牛油氣味。病部淋巴結腫脹,有液體浸潤及出血點。淋巴管腫脹,內含淋巴液和氣體。

胸、腹腔里常含有容量不等的紅色液體。胸膜及心外膜有灰紅色纖維性滲出物。肺小葉水腫,肺小葉間有膠性物質浸潤,脾臟無大變化,或者腫脹而充滿氣泡,故有捻發音。肝臟松而脆,切面上有乾而黃的壞死病灶。胃及小腸往往紅腫或出血。

診 斷

因為氣腫疽的症狀及剖檢變化特殊,很容易辨認。

預 防

1.近幾年,畜牧業給農牧民所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許多養殖戶只注重養畜,而忽視了牲畜疫病的防疫工作,使一些多年來不曾出現的流行病又有所抬頭。此病例的發生充分說明"獸醫防治工作應以預防為主"。疫病的預防是控制甚至是消滅牲畜疾病最關鍵、最有效的措施。

2.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來源,因此,發生本病時,應立即對發病畜群進行檢疫,且隔離治療。對其它畜群也應立即接種氣腫疽菌苗以防病菌蔓延。

3.氣腫疽梭菌專性厭氧,主要存在於病死反芻動物的組織及水腫液中。它在病反芻動物組織中能形成抵抗力很強的芽孢,根據本病的病理學特性特徵,芽孢在0.2%汞液中能存活10分鐘,在3.0%福馬林溶液中能存活15分鐘,而在泥土中可以存活5年以上。特別是病死反芻動物的組織潰爛、水腫液流出體外而污染環境後,健康反芻動物因採食了含有大量氣腫疽梭菌(芽孢)的土壤、草料、飲水而被感染髮病。同時,也可經過傷口以及吸血昆蟲、蚊蟲叮咬而傳播此病。因此,本病如在一個地方流行,應立即轉移牧場,對其實行嚴格的消毒、滅菌,對其它反芻動物也應實行強制性接種菌苗,防止病疫流行。

4.不準隨意解剖發生本病而死亡的反芻動物屍體,更要嚴禁食用,以免造成更大的污染。病死畜要在牧場以外地下水位低的地方深埋或焚燒處理。

5.發生此病例後要做到在短期內控制和消滅病源。並對所有反芻動物進行了氣腫疽菌苗接種。具體做法為:每年春秋兩季接種氣腫疽菌苗,大、小牛個體一律皮下注射5毫升,連續注射疫苗3年。滿6個月的反芻動物必須再加強1次免疫注射。對於流行病發生邊緣地帶的反芻動物,也必須保證在3年內連續進行預防接種,建立免疫帶,決不可掉以輕心。

6.氣腫疽的局部腫脹與惡性水腫十分相似,獸醫人員在診斷時容易判斷失誤而忽視了氣腫疽病的存在,以致於造成此病的突發。因此,應通過有效的資金投入,加強基層疫病防疫的能力,保證獸醫技術人員通過先進的實驗室檢測,作出正確的判斷。

治 療

1.在病的初期,皮下或靜脈注射抗氣腫疽血清,常常可以獲得良好效果。

2.磺胺類藥物及抗生素(如青黴素、土黴素)都有相當療效。若能將抗生素與抗氣腫疽血清同時套用,效果更好。

3.如果沒有條件套用上述療法,可在腫脹部分的周圍,皮下或肌內分點注射1%~2%高錳酸鉀溶液或0.1%甲醛溶液。嚴禁切開或劃破腫脹處。如果腫脹位於腿的中部,可用帶子紮緊腫脹部的上方,以免沿循環途徑向上蔓延。

4. 對本病的治療在早期要套用大劑量的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治療,可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最好同時配合使用抗氣腫疽血清療效更佳。每次肌注青黴素100—200萬IU每日3~4次;肌肉注射抗氣腫疽血清150~200ml,同時還應進行補液,強心等對症治療法。為控制病情發展,最好用1%~2%高錳酸鉀溶液或3%過氧化氫溶液於腫脹部周圍分點注射,可收到較理想的療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