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療法

在中國也進行了很多使用毫米波治療癌症的相關臨床試驗。 其中,毫米波照射對糖尿病外周神經炎的治療作用在中國的醫院中是研究得最多,套用得最廣泛的。 “毫米波療法,不僅可以治療像頸椎病引起的疼痛,以及糖尿病併發症。

毫米波療法

毫米波療法是通過特定頻率的毫米波與人體細胞產生相干諧振為原理細胞相干振盪原理,使人體病變細胞恢復到正常工作狀態以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生物組織成分中DNA、RNA、蛋白質等大分子和生物膜均有各自固定的振盪頻率,這些頻率正處於毫米波的振盪頻率範圍之內,因此毫米波作用於這些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膜時發生諧振。
毫米波通過細胞與細胞之間的傳遞,可以達到細胞層面的治療,毫米波與細胞產生諧振,可使細胞膜電位發生變化,使膜電位脫離,破損細胞恢復正常振盪頻率,可消除細胞膜上病損,使細胞膜受體恢復正常,藉此可以使細胞通透性提高,營養轉化與代謝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毫米波

毫米波(millimeterwave):波長為1~10毫米的電磁波稱毫米波,它位於微波與遠紅外波相交疊的波長範圍,因而兼有兩種波譜的特點。毫米波處於微波波段的最高端,具有獨特的物理特性,與生物體相互作用能產生特殊的生物學效應。

毫米波與諾貝爾獎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2013年10月7日電訊:2013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德國科學家托馬斯·蘇德霍夫發現並解釋了細胞囊泡如何在指令下精確地釋放出內部物質,囊泡運輸示意圖如圖所示。細胞生命活動依賴於細胞內的運輸系統。囊泡運輸調控機制,是指某些分子與物質不能直接穿過細胞膜,而是依賴圍繞在細胞膜周圍的囊泡進行傳遞運輸。囊泡通過與目標細胞膜融合,在神經細胞指令下可以精確控制荷爾蒙、生物酶、神經遞質等分子傳遞的恰當時間與位置。如對控制血糖具有重要作用的胰島素,就是藉由囊泡進行精確傳遞並最終釋放在血液中。如囊泡運輸系統發生病變,細胞運輸機制不能正常運轉,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病變、糖尿病以及免疫紊亂等嚴重後果。
三類囊泡運輸通路的示意圖,箭頭指示囊泡運輸方向。紅色:COPI被膜小泡;綠色:COPII被膜小泡;深藍色:披格線蛋白小泡;ER:內質網;Golgi:高爾基體;Endosome:內體;Multivesicularbodyorlysosome:多泡體或溶酶體。

細胞運輸機制

細胞壁內側附一層膜即胞膜,胞膜外側有磷脂雙分子層、蛋白質、糖蛋白等物質形成的囊泡。磷脂和蛋白質的運動具有流動性功能;功能特點具有選擇通透性,保護和控制物質進出。可見囊泡是胞膜的運輸動力,這動力使包膜具有如此功能:向細胞內部提供營養物質,排除細胞內部有毒物質,使細胞健康正常的工作。
當細胞處於衰老或病化期,胞膜外圍囊泡流動性就低於一定閥值(指數),跨膜運輸就遲緩乃至停滯。當細胞與相鄰細胞之間信息交換出現遲緩或停滯,出現功能紊亂。細胞之間的信息通道因障礙導致不暢或閉塞,無法傳遞汲取有益物質(營養或藥物)成份。正如托馬斯·蘇德霍夫發現“如囊泡運輸系統發生病變,細胞運輸機制便不能正常運轉,是導致神經系統病變、糖尿病以及免疫紊亂等嚴重後果的主要原因。”
就整個細胞而言它像一塊海綿體,兼具吸收和外泄功能。當細胞海綿體老化,吸收與排泄功能減退,甚至喪失這些功能時,人就會出現營養缺乏症,免疫能力下降,免疫系統繼而喪失防禦能力。細胞病化自然會向相鄰細胞傳染,產生多米諾效應,形成群體病化感染,使局部細胞群病化、組織和器官隨之發生各種病變。

毫米波對細胞運輸的作用

毫米波就是對細胞這塊海綿體的吸收與外泄功能具有激活作用,激活包膜外圍囊泡的運輸效能,為細胞膜吸入營養成分與排出有毒物質提供能量,可增強該細胞免疫功能和吞噬病菌的能力,減緩衰老與病化程度,延長工作時限。這種諧振激活產生的能量信息,也向比鄰細胞迅速傳導,形成多米諾效應,使之整個細胞群充滿活力,增強防禦病菌的免疫力與吞噬病菌的殺傷力,使機體能夠戰勝疾病。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聲明中指出“沒有囊泡運輸的精確組織,細胞將陷入混亂狀態”,毫米波正是通過與細胞諧振保證細胞之間的正常通訊和相互作用,從而實現細胞健康。
根據國際細胞學最新理念“細胞社會學”:“一個細胞在一個有機體裡,就是處在一個社會之中。它與其他細胞相居為鄰,受到鄰居細胞影響。它與相同細胞相互辨識,相聚、交通和信息交流,相互影響。”這與毫米波的遠位效應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人體是由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構成。個體細胞出現病變就會導致:組織病變、器官病變、系統病變,人體就出現病症。人體疾病的根源就是細胞病變引起。這正如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布魯斯·埃姆斯教授所言“細胞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毫米波的生物學效應

毫米波生物學效應研究歷史

關於毫米波生物學效應的研究起自上世紀60年代中期,首先由英、俄(前蘇聯)的科學家提出,後經俄、英、美、德、法等國學者的卓越工作,逐步建立起了比較紮實的基礎理論體系。特別是前蘇聯組織的多學科研究群體,經過長達25年的基礎研究、10年的臨床套用研究,創造了世界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確立了毫米波醫療技術研究的領軍者位置。
我國的毫米波醫療技術研究,始於上世紀80年代,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原老校長陳景藻將軍和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原國家醫療器械評審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吳祈耀教授。他們是我國研究毫米波技術套用理論的權威,對我國醫療界採用毫米波輔助治療腫瘤和其他疾病的臨床試驗,做過大量的調研。目前,毫米波醫療技術已被許多醫療機構在臨床治療中採用,專家學者發表了數以百計的科研論文,出版了多種版本的學術專著。

毫米波電磁輻射生物學效應機理

電磁波由交變電場和磁場在空間傳播而形成。電磁波波長越短,其量子能量亦越大,但電磁波中較短的毫米波與亞毫米波而言,其能量尚不足以使分子發生電離,故仍屬於非電離輻射。
在生命活動中,細胞可出現膜電位的改變,腦組織有腦電,肌組織產生肌電,心臟活動產生心電等等。無論細胞核、核膜、胞原漿、細胞器、細胞膜……在生命活動中均有1010-1012Hz的電磁波出現,疾病發生後這些電磁波活動亦有所變異。
套用高頻電磁波(如毫米波段),其頻率恰在30-300GHz段,它可通過諧振使細胞各部出現病變的振頻改變,恢復至健康狀況(如病變使膜結構分子發生粘連,因而膜電振頻發生改變,通過高頻電療可以使之康復等)。
電磁波作用於生物必須通過機體一定器官(五官、臟器、組織或細胞)感受,而後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以及循環系統等,到達靶器官,使靶器官發生功能、代謝或形態改變。在正常環境下一些外來或內在改變可通過機體一系列調節,達到機體內環境平衡-體內所有活動都是在一定範圍或閥下進行。

毫米波的醫學套用

各國科學家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人體的大分子組織(細胞膜、蛋白質、DNA、RNA)都存在固有振盪頻率,當組織本身的固有振盪頻率發生紊亂時,人體就會發生一系列的疾病。
毫米波發出的電磁波振盪頻率與人體組織固有振盪頻率是相一致的,所以毫米波可以引起人體大分子組織的諧振。毫米波的能量被人體組織吸收後,通過"電磁相干振盪“使人體紊亂的細胞振盪頻率恢復正常,從而達到從根本上治療疾病的目的。
毫米波能改善人體的耐毒狀態,提高血液質量,有明顯增加白細胞的作用,提高其吞噬能力及殺菌能力,可以調節機體的免疫系統,從而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
毫米波通過諧振促進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速,使細胞組織的營養和代謝得到改善,並提高人體組織的功能和細胞再生能力,加快了病理產物和代謝產物的排泄,也就產生了消炎殺菌,消腫止痛的作用。
毫米波通過諧振還可以降低神經興奮性,加快組織生長修復,促進骨髓粒系造血細胞的生成,抑制腫瘤的生長及分裂,治療腫瘤以及減輕癌症疼痛及放化療的毒副作用等。
2013年3月19日,以色列特拉維夫召開“第三屆國際IEE微波、通訊、天線和電子系統會議”,以色列阿里埃勒大學的哈洛姆教授宣布“用毫米波照射癌細胞將阻止其再生,而又不破壞細胞本身”的重大發現,震動世界醫學界。

毫米波療法的作用機理

毫米波是指頻率在30~300GHz(1GHz=109Hz),波長10~1毫米的極高頻電磁波。英國物理學家HerbertFröhlich(弗洛里赫)提出的"電磁相干振盪"的諧振理論。科學驗證,生物組織中的DNA、RNA、蛋白質、酶等大分子和生物膜均有各自固定的振盪頻率,這些頻率正處於毫米波的振盪頻率範圍之內,因此毫米波作用於這些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膜時發生諧振。當機體受到致病因素侵犯時首先是細胞膜電位的改變,使人體出現各種病理反應。毫米波與細胞的諧振在人體內傳送時要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學反應,如:可以使n膜電位發生變化,可撞擊或消除膜上的病損,可促使體內離子移動,甚至出現超導現象。諧振能量還可以使組織的微觀結構重新排列,蛋白質、胺基酸、酶的活性改變,因而可以調節細胞的代謝和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毫米波療法的作用特點

非熱效應
人體在低功率密度(<10mW/cm2)輻射時,人體免疫功能增強,但受照射部位的溫升不會超過0.10C,這是因為毫米波的量子比弱氫鍵能量小兩個數量級(這是非電離輻射的解釋),因此低功率毫米波輻射不會有顯著的能量作用,且不會在組織中引起任何破壞。
同時,外部來的輻射功率完全是以形成控制信號來影響生物體的信息傳遞,從而產生免疫學效應。毫米波的非熱效應對急性炎症、急性創傷的治療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特別是在24小時內嚴禁熱療的疾病,如燒傷、燙傷、扭傷、割傷等急性創傷。毫米波不受時間的限制,隨時可以治療。
遠位效應
當機體局部皮膚吸收毫米波輻照能量後,產生的生物諧振可以通過皮膚內的神經末梢、各類感受細胞、體液、血管等向機體深處傳導,引起生命體產生全身性的遠位效應,其機理涉及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巨觀傳導途徑。
毫米波的作用強度與機體生物反應效應大小之間呈非線性關係,即外界施加小的能量即可誘導或激勵生物體內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在這一過程中,低強度毫米波的輻照只起到觸發信號的作用,即啟動細胞的放大過程。
時間積累效應
毫米波療法治療一些慢性疾病時,只有在治療一段時間後才可以顯示出明顯的療效.機體吸收的是毫米波的電磁能,只有將高頻電磁能轉換成化學能,改善細胞膜的電位和離子通透性,才能取得顯著的療效。

毫米波療法的臨床套用

數以百萬計的患者使用過毫米波治療,幾乎覆蓋所有常見疾病。一般情況下,毫米波療法是將一個接觸頭置於或接近病人的皮膚表面。以下是毫米波對人類疾病的實驗與臨床結果的幾個部分。

癌症

毫米波對癌症的治療不僅限於抑制腫瘤生長,而且廣泛涵蓋對癌症病人病情的控制包括減少化療和放療的副作用,加強免疫系統功能,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癌症引起的疼痛等。
抗癌治療
在俄羅斯治療原發性黑色素瘤,手術切除後,毫米波照射被用於防止黑色素瘤的復發和轉移。在中國也進行了很多使用毫米波治療癌症的相關臨床試驗。這些試驗大多結合傳統的化療或放療。曾經對晚期(IIIa–IV)非小細胞肺癌(NSCLC)病人進行過隨機分組,開放標記的臨床試驗。實驗結果表明,接受MVP化療加上毫米波治療的病人的腫瘤反應(總有效率71.4%)比那些只接受MVP化療的病人(總有效率31.4%)要高。而且生活質量也顯著優於未加毫米波的病人。
很明顯毫米波結合放療或化療可以提高常規治療方法的療效,值得進一步進行臨床評估。
緩解與癌症相關的一般症狀
大多數毫米波對癌症病人治療的臨床試驗都集中在減少症狀和保護人體免受化療引起的副作用。有些實驗將毫米波的接觸表面置於相關的穴位點上,結果表明毫米波照射在穴位上是最有效的消除疼痛,局部腫脹,和呃逆的方法,其有效率分別為66.7%,62.5%和80%[1]。一些研究人員在各種中文期刊上發表過類似的臨床觀察報告。
骨髓保護及免疫刺激
毫米波對骨髓的保護作用,在以往動物模型實驗中有詳細的描述。20世紀80年代,在前蘇聯對600多臨床病例實驗的結果表明毫米波對正在化療的癌症患者也起到保護骨髓的作用。多項研究報告顯示了毫米波照射對化療病人骨髓保護的效果。實驗表明,毫米波(25.8GHZ,100mW/cm2)也可以保護接受二乙基亞硝胺(DEN)治療的實驗老鼠的免疫系統和肝臟功能。
上述毫米波的免疫保護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已得到癌症病人的證實。一項臨床試驗在22個進行化療的惡性滋養細胞癌(malignanttrophoblastictumor)患者中進行。實驗結果顯示,使用毫米波照射的患者的白細胞數量顯著增加,但對血小板數量沒有影響。另一個臨床試驗在25個癌症病人中進行,實驗結果顯示,低功率(<10mw/cm2,42GHZ)毫米波也可用來保護化療引起的骨髓損傷。

疼痛

非癌性疼痛治療
毫米波也被廣泛地套用於治療非癌性疼痛。相關臨床研究主要在俄羅斯或前蘇聯進行的。研究結果描述了毫米波對頭痛,關節疼痛,術後疼痛,口腔疼痛,三叉神經痛等的效果。在13項臨床研究中,隨機選出的9項研究里只有3項取得了3分以上的oxfordscale牛津隨機試驗方法質量評估。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持續毫米波遠距離照射穴位點幾小時到幾天,可以最有效的緩解疼痛。這是毫米波用於鎮痛的最典型的例子。但是國內對於毫米波在非癌性疼痛治療方面套用的報導非常有限。

運動損傷

在中國和前蘇聯國家,毫米波已被廣泛用於治療由於體育運動或其它原因造成的身體受傷。毫米波在治療軟組織損傷,骨折,減輕水腫,加速傷口癒合和減輕疼痛等方面的益處已得到證實。對於治療肩頸部軟組織損傷,毫米波療法比按摩更有效。將毫米波治療與類似的紅外線治療進行比較,在390例病例進行治療肌筋膜炎的實驗報告顯示,使用毫米波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8%,而使用紅外線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72.2%。

糖尿病

改善微循環障礙,是尤為重要的控制糖尿病的前提。在國內,毫米波已被廣泛用來治療各種原因造成的糖尿病。一些對I和II型糖尿病人進行毫米波照射的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同時在胸骨,“合谷穴”和“足三里”三個穴位照射25分鐘×10次,可以對指甲皺微循環(nail-foldmicrocirculation)有重大改進,並且可以降低血粘度[2]。通過改善微循環,可促進傷口癒合,這個因素可能與臨床觀察到的毫米波對糖尿病皮膚潰瘍治療的有效性相關。
毫米波照射對糖尿病管理的益處不僅限於改善微循環,而且對許多與糖尿病相關的其他症狀也有改善作用。其中,毫米波照射對糖尿病外周神經炎的治療作用在中國的醫院中是研究得最多,套用得最廣泛的。據中文文獻資料庫“中國知網(chinazhiwang)”的搜尋結果(http://ckrd2.cnki.net),自2000年以來,在中國共有10個關於毫米波療法對糖尿病外周神經炎的有效性的臨床研究,每個臨床實驗涉及20至128個病例。其中4項研究測量了客觀指標之一的神經傳導速度,其餘的研究皆基於患者的自我評價。所有10個研究報告都證實毫米波照射能更為有效的控制和減少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的症狀,其有效率高達大約90%。療效評價是基於觀察病人的主觀症狀,檢查肌腱反射和中腓及腓總神經的運動神經速度,以及中腓腸和總腓腸神經的感覺神經速度。在其中的兩項研究中,分別測定了毫米波治療前後的血糖水平,這兩項研究都得出結論認為毫米波對糖尿病外周神經炎的影響不是通過調節血糖水平來完成的。

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是另一種在國內醫院中廣泛套用毫米波進行治療的疾病。據中文文獻資料庫“中國知網(chinazhiwang)”的搜尋結果,2000年到2007年之間,共有8個發表了的研究成果。其中顯示最常用的毫米波治療前列腺炎的方法是將探頭插入直腸照射前列腺地區。所有報告均顯示毫米波能有效地治療慢性前列腺炎。一個試驗報告中指出,使用毫米波照射的一組病人比使用抗生素治療的病人對症狀有較高的反應率。上述臨床觀察均採用侵入性治療(intrarectum)照射。這個侵入性的方式可能會限制其在臨床上的套用,近年來一種非侵入性毫米波治療(該治療儀由北京中成康富科技有限公司)對12例前列腺炎患者及18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中進行了研究。經過4-5次治療後患者症狀明顯改善。療程結束後,18例前列腺肥大患者中對17例患者都有效果,對12例前列腺炎患者全部有效[3]。這項研究如果獲得證實,表明侵入性治療(intrarectom)照射可能是沒有必要的。

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

據稱,前蘇聯數以千計的病人已經接受過毫米波治療消化性潰瘍。一項涉及272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臨床研究表明,毫米波治療對潰瘍癒合的療效達80.4%,對減輕疼痛的療效達99.7%。另一項研究顯示,只用毫米波治療的317例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患者平均有95.3%潰瘍癒合,其平均癒合時間為19.8天,而只採用傳統醫藥的對照組中有78%的患者潰瘍癒合,其平均癒合時間為33.6天。在上述的幾項研究中,消化性潰瘍的診斷和康復都是通過內窺鏡(endoscopy)檢測的。然而毫米波照射能使消化性潰瘍癒合的機理尚不清楚。最近的一些臨床研究表明毫米波輻射可能會以間接方式影響到病人的病理狀態。

傷口癒合

據報導,一些對臨床病人的試驗顯示使用毫米波照射治療消化性潰瘍不會形成通常潰瘍區域癒合後留下的疤痕組織。動物試驗研究也顯示毫米波照射能降低腫脹,充血和滲透,毫米波的照射產生有利於傷口癒合的影響。使用毫米波治療傷口癒合已被廣泛用於俄羅斯和東歐國家。自1987年以來,有成千上萬的由於各種原因受傷的患者通過這種技術進行治療。雖然國內的臨床試驗研究沒有那么正式,但同樣觀察到了毫米波類似的益處。

炎症性疾病

傷口癒合的延遲往往與組織發炎有關,在中國毫米波也已用於臨床治療許多炎症性疾病。大部分這些臨床研究試驗都是隨機選出的對照組和治療組。大多數研究的結論認為毫米波治療是有效的,不僅減少了與炎症相關的症狀反應,而且加速了徹底康復。然而,在許多情況下,毫米波不是單獨進行治療的,而是結合其他療法,包括針灸,抗生素,維生素,甚至紫外線照射等。因此,很難評估是否是由於毫米波照射和其它治療方式的互動產生的療效。這可能也是同一種疾病,不同的研究卻得出截然不同的反應率的原因之一。然而,由於對照組也按照同樣的組合治療,只是沒有使用毫米波照射,所以最後的結論是這些研究結果應該仍然有效。

​其它臨床套用

在前蘇聯還有許多其它疾病已經或正在使用毫米波進行治療,其它文獻中記載:有足夠的證據證實毫米波治療對心臟缺血,高血壓,心絞痛,心肌梗死,肺結核,肺和腔內的淋巴結結節病都有益處。只是在中國只有極少數關於使用毫米波治療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的報告。

國內著名專家評論毫米波療法

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系生物醫學工程教研室主任吳祁耀:
“毫米波療法作為一種新療法的確立,它的特點就是非入侵性不需要治療器等侵入到活的機體中,遠位效應、多療效,即治療某一疾病時也可消除其他病患等。現在毫米波已經在臨床上得到較多套用,特別是在潰瘍學、創傷學和外科等方面獲得明顯效果。”(記者在2007年採訪吳教授時,他說“我這裡有上百種治療儀器,唯有毫米波是真正高科技產品。”)
北京大學中法疼痛治療中心客座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疼痛科主任劉延青:
“毫米波治療中樞神經痛優於現有設備,毫米波療法通過修復、激活細胞,並可以深度傳導,能夠對身體深度精神疾病達到治療作用。”
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內分泌專家向紅丁:
“拒絕疼痛、潰瘍和病足(糖尿病足),高科技毫米波助糖尿病患者擺脫併發症。”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疼痛科主任倪家驤:
“毫米波療法,不僅可以治療像頸椎病引起的疼痛,以及糖尿病併發症。對心血管引起的疾病也可以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武漢武警總醫院中西醫結合康復理療科主任許建陽:
“毫米波不管是冷疼還是熱疼都可以使用,不會產生熱。另外,它可以激活細胞,是關節儘快恢復,鎮痛效果非常好。而且它還有家用型,使用起來很方便!”

毫米波療法的發展歷程

1865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提出了“電磁波”的概念
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從一次實驗中發現了“電磁波”
1895年,義大利科學家馬可尼對“電磁波”進行了套用實驗
1896年,前蘇聯科學家波波夫對“電磁波”進行了套用實驗
1968年,英國物理學家佛洛里赫提出“電磁波”想乾振盪理論
1977年,前蘇聯開始對“低強度毫米波”生物實驗和臨床研究
1983年,中國開始對毫米波生物學效應的研究
1986年,中國開始對毫米波醫用治療設備的
1989年,中國第一台毫米波醫用設備通過國家鑑定
2006年,毫米波療法全面進入三甲醫院實現全科室套用
2008年,毫米波療法正式進入軍隊醫療體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