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心理學

比較心理學

比較心理學是研究動物行為進化的基本理論,和不同進化水平的動物的各種行為特點的心理學分支。它對哲學認識論具有重要意義,比較心理學的研究還能為生產實踐和生物醫學研究提供動物行為進化方面的基礎科學知識。比較心理學以不同進化階梯上的動物的行為為研究對象。在研究中側重於不同種動物行為的比較分析,而且這種比較在原則上並不把人排除在外,其目的在於更好地了解人類本身及其在自然界的地位。比較心理學和動物心理學都以動物行為為研究對象,因此有的西方心理學家把二者視為同一概念,並替換使用。

發展簡史

1理論起源

比較心理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提出有兩種形式的創造物,把有理性 、有靈魂的人和沒有靈魂而只有本能的牲畜區別開來。亞里士多德是一個早期的進化論者,他在《動物歷史》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自然等級表,把動物的種按照智力的順序加以排列,人類位於頂峰。他給行為的比較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礎。

2萌芽時期(19世紀中期)

1864年,法國生理學家弗盧朗發表了第一本名為《比較心理學》的書,這是把比較心理學作為一門新學科來探索的第一次嘗試。但是只有達爾文的進化論才給比較心理學的發展以巨大的動力。隨著進化論的發展,動物行為的比較研究的重要性也變得更為明顯了。

2發展初期(19世紀國中後期)

C.達爾文的進化論才給比較心理學的發展以巨大的動力。隨著進化論的發展,動物行為的比較研究的重要性也變得更為明顯了。 1872年達爾文發表了《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一書,他在書中從系統發生的觀點對動物行為進行了比較研究,揭示出不同種的動物在行為模式上的相似性,也就是說,高等動物的行為成分和功能特徵也能在較低等動物身上找到。學習過程在人和大鼠身上是基本相同的,人的情緒反應也會在人以下動物身上表現為原型的形式。所以不同種屬動物的結構和行為在量上會不同而在質上是相同的。這一論斷使許多研究者在達爾文以後去尋找系統發生上等級不同的動物之間在心理或智力上的連續性。以G.J.羅馬尼斯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採用軼事敘述法來蒐集有關材料。

1882年羅馬尼斯出版《動物智慧》一書,其中有許多材料是不可靠的,解釋又多是擬人論的,因而引起許多科學家的反對。

1894年英國博物學家L.摩根在他的《比較心理學導論》一書中提出了解釋動物行為的節約原則,用以反對軼事法,這就是有名的摩根法規。它認為,如果一種動作可以解釋為在心理等級上較低的心理功能運用的結果,我們就決不可把它解釋為一種高級心理功能的結果。這一法規對後來的行為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使以後的研究開始注重有控制的系統觀察和客觀的量的分析。因此可以說,比較研究的現代實驗時期是從摩根對軼事法的批評開始的。

3發展中期(19世紀末)

19世紀末,生物學家J.勒布提出的向性理論把摩根的思想推向了極端。這一理論認為,可以根據趨向或避開刺激的簡單物理化學反應來解釋動物行為。關於向性的概念至今還在"遺傳和行為"的研究中加以廣泛套用,但也遭到像H.S.詹寧斯等人的反對。詹寧斯指出,即使像纖毛蟲一類的單細胞動物的行為也不是用外界刺激因素就能完全解釋清楚的。他發現個體的內在因素和以往的經驗在決定其反應行為中也是起作用的。

19世紀末心理學家也開始了與智力進化有關的實驗研究,主要是在哺乳動物身上研究迷津學習、問題解決和其他學習現象。E.L.桑代克等人所設計的方法和技術變成了標準的實驗室程式。這樣的研究特別是嘗試錯誤學習和效果律的提出都對以後心理學的各個領域有著深刻的影響。稍後,И.Π.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和J.B.華生的行為主義學派的建立給比較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和方法範例。但到20世紀40年代末期為止,N.E.米勒和J.H.馬瑟曼等人關於情緒和動機過程的研究以及其他學者關於遺傳和行為的某些研究在比較心理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4快速發展期(20世紀中期)

心理學家心理學家

20世紀中期,是比較心理學迅速發展的時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B.F.斯金納對大鼠和鴿子的條件作用現象作了大量研究,並提出了操作條件作用的概念。他的工作不僅對比較心理學而且對教育、心理治療、藥物學和生理學等實際領域都有影響。

(2)在行為研究中,發展觀點的意義受到極大重視。T.C.施奈爾拉及其同事用發展現象而不是用本能機制來解釋螞蟻、魚、斑鳩、老鼠、大鼠和貓的行為,強調了經驗和有機體水平的作用。H.哈洛對恆河猴的研究,證明了剝奪社會經驗對後來社會化的影響(見早期經驗)。D.O.赫布研究行為的組織時也強調了發展經驗的重要性。M.R.羅森茨韋格和D.克列奇探索了經驗對大鼠神經化學和行為水平的作用。E.J.吉布森、R.D.沃克和R.赫爾德則研究了經驗對知覺作用。這些研究對兒童心理學的理論基礎都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3)隨著遺傳學的發展,人們對“遺傳和行為”重新進行了研究,小鼠自交品系的利用和傳統地使用果蠅使這兩個種成為科研中的選擇的種。

(4)靈長目行為學得到了發展,科學家們對靈長目行為進行了野外的和實驗室的研究。W.克勒和哈洛等人對靈長目的學習和問題解決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證明它們在行為改變和可塑性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B.T.加德納、D.普雷馬克和D.M.朗博相繼對黑猩猩的語言問題進行了引人注目的研究,但對他們的研究結果至今還有不少爭論。

5當前發展概況

70年代中期後,伴隨著遺傳學發展對比較心理學所帶來的爭議,比較心理學在西方尤其在美國受到來自社會生物學等方面的強烈衝擊,加上自身的種種原因,致使比較心理學作為一個專業學科的地位受到嚴重的威脅。

6比較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心理學家早期曾以不同發展水平的有機體心理特點作為研究對象,研究過雞胚胎的行為的發生、小貓行為的發展和新生兒感覺的發展等。

50年代研究過狗的條件反射和圖形辨別學習;60年代初期曾對多種靈長目動物的行為進行過研究;70年代末對文昌魚的光反應和金絲猴的視覺辨別行為的特點進行過研究。

研究內容概述

1研究對象

比較心理學以不同進化階梯上的動物的行為為研究對象。在研究中側重於不同種動物行為的比較分析,而且這種比較在原則上並不把人排除在外,其目的在於更好地了解人類本身及其在自然界的地位。比較心理學和動物心理學都以動物行為為研究對象,因此有的西方心理學家把二者視為同一概念,並替換使用。

習性學也從進化和比較的觀點研究動物行為,但它側重研究在自然環境中動物的行為。比較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和習性學在西方文獻中有時通稱為動物行為研究。

2研究方法

比較心理學一般採用兩種方法來蒐集研究材料,這就是野外方法和實驗室方法。兩種方法各有利弊,互為補充,在實際研究中應當綜合運用兩種手段。

比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野外方法 實驗室方法
概念 在動物自然棲息地對動物行為進行直接觀察 在實驗室中對動物行為進行有目的性地反覆觀察
優勢 可對動物的整個行為及其功能進行真實地描述 可精確地研究行為的發生和發展 可重複引起研究對象特定行為 對決定行為種類的遺傳機製做單獨分析 嚴格區分行為的習得特徵和非習得特徵
劣勢 不便於控制行為的一般發生條件 嚴重的阻礙了了解自然環境中的動物行為

3研究任務

(1)比較心理學的首要任務是對動物的行為進行描述、分析和分類,並詳細地比較不同種動物的行為的生物學特徵,確定和闡明它們之間的關係。描述動物行為應該儘可能做到客觀、忠實,這是比較心理學家應該盡到的責任。

(2)比較心理學的另一項任務是在種內和種間闡明行為的根源並追蹤其發展。行為在種內的發展是指行為的個體的發生和發展以及個體經驗對行為發展的影響;行為在種間的發展是指行為的系統發展,也就是行為從一個發展水平到另一個發展水平的演化。

研究行為的這兩項任務是互相關聯著的,只有完成這兩項任務,比較心理學家才能總結和發展關於動物行為的一般理論,才能闡明和預見專門的事件和關係。

4課題範疇

根據比較行為學的研究任務,現代比較心理學的研究課題主要有行為模式的研究、行為的個體發生的研究、行為機制的研究、動物學習的研究和行為進化歷史的研究五個方面。

(1)行為模式的研究

這類研究側重於行為模式的功能方面,也就是探索該模式對動物的生存和繁衍能力的作用。比較心理學家為了研究上的方便,把動物行為分成社會行為和非社會行為。社會行為包括群集關係、性關係、首領-隨從關係、統治-服從關係、照料-依賴關係和互相照料關係等等;非社會行為包括睡眠、探究行為、遊戲、定向行為、攝食和獵食行為、尋找隱蔽所和貯藏食物,以及排便和生殖行為等等。有時非社會行為也被認為是社會行為,所以這種區分不是絕對的。

(2)行為的個體發生的研究

即考察影響個體行為發展的諸因素。因為正是有機體的遺傳因素和環境的互動作用才使行為得以產生,所以在研究行為起源時,既要強調遺傳決定因素,也要強調環境影響因素。有機體行為之間的差異的原因是可以在本身的環境史、基因型或二者之中找到的,而且學習的成分又是整個行為模式中的一個必要的成分。因此研究有機體遺傳和經驗的相互作用及產生行為的途徑,長期以來吸引著許多學科的科學家。

(3)行為機制的研究

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感知覺系統和有關的生理系統的活動。另一方面,這些系統的發展又是隨行為的反饋作用而改變的。行為與生理系統之間的這種互動作用,就是比較心理學家需要探索的關於行為機制的重要領域。研究神經系統在進化過程中發生的結構和功能上的變化可以為了解不同種動物行為的能力和局限性提供一個基礎。比較心理學對激素與行為,尤其是與生殖行為之間關係的研究已取得特別迅速的進展。另外,知覺系統同樣也是行為機制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4)動物學習的研究

這是比較心理學研究得最為廣泛的一個方面。一切適於實驗室條件的動物種類幾乎都進行過學習實驗,並形成多種關於學習的理論和流派。學習使個體行為獲得比較持久性的改變,它對動物在個體發育中適應外界環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5)行為進化歷史的研究

比較心理學家希望用研究分類上不同水平的各種現存動物的行為及其系統關係的方法,能夠發展出關於行為進化歷史的合理的假說。

相關心理理論對比

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psychology)研究心理的發生、發展過程和規律的心理學分支。主研究心理的種系發展和個體發展。心理的種系發展從動物到人類,特別是原始人類的進化過程中心理的發生和發展。心理這一反映形是在動物出現以後才開始產生的,它與神經系統特別腦相聯繫。研究動物心理的發生和發展屬於動物心理或比較。心理學的範圍,與生物學特別是動物學(如動物為學)相交叉。動物心理發生和發展的歷史是人類心理展的前史。

動物心理學研究從 低級動物到 類人猿為止心理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在適應自然的情況下逐從低級形態(受刺激性)向高級形態(思維的萌芽)展的。

原始人類心理學 研究人類心理的發生和發展,與人類學相交叉。它主要研究原始人類,即從類猿到文明人類的心理,意識的發生和發展。人類心理由動物心理發展準備起來的,它與動物心理既有聯繫,有本質的區別。人的心理、意識是人類祖先在勞動過中,在語言的參與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人心理、意識不但能適應現實,而且能變革現實。

心理種系發展的研究,主要是在C.達爾文的進化思想推動下發展起來的。 達爾文的《人類和動物的表象》(1872)一書是這方面的先驅性著作。而W.馮特的《民族心理學》(1900)則是原始人類研究的較早著作之一。

主要研究者

由於比較心理學的交叉學科特性,使得比較心理學的研究者們通常不僅僅局限於動物心理學研究領域,而是活躍在多個研究領域當中。

亞里士多德 (

Aristotle)

愛德華·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愛德華C.托爾曼(Edward C. Tolman)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