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死蜱環境暴露

毒死蜱屬中等毒性有機磷殺蟲劑,可經吸入、食入、經皮吸收。口服時的吸收率為70%,皮膚暴露的吸收率僅為3%。

環境水平及人體暴露

環境水平和人體暴露

美國對3000多口井的監測發現,僅有不到1%的井檢出了毒死蜱,絕大多數質量濃度低於0.01μg/L,最高為0.65μg/L。對1530條農田溪流和604條城鎮溪流的檢測也看到,分別有15%和26%的溪流檢出了毒死蜱,質量濃度在0.026~0.4μg/L。上海一高爾夫球場的檢測顯示土壤質量分數最高是0.048mg/kg,水體都在0.4μg/L以下。

暴露途徑

吸入、食入、經皮吸收。口服時的吸收率為70%,皮膚暴露的吸收率僅為3%。

生物效應

體內和體外效應

毒性:中等毒性有機磷殺蟲劑,其靶器官是神經系統,通過抑制膽鹼酯酶活性和神經遞質乙醯膽鹼(ACh)的分解,導致神經突觸間隙中ACh濃度過高而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甚至導致死亡。膽鹼酯酶和ACh在體內廣泛分布,因此非靶器官也會受毒死蜱的影響。

神經病靶標酯酶(NTE)在胎盤發育、血管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毒死蜱可以抑制NTE的活性。毒死蜱還能作用於包括羧酸酯酶及A-酯酶在內的其他酶,也可能會干擾體內星型膠質細胞的分化及形成。

在體內毒死蜱濃度較低時(低於膽鹼酯酶活性所需濃度),新生兒和未成年動物比成年動物更易受到傷害。以致死率和膽鹼酯酶活性抑制為指標,發現雌性大鼠對毒死蜱更敏感,公牛比母牛更敏感。

毒性閾值

急性毒性LD50:145mg/kg(大鼠經口);202mg/kg(大鼠經皮);1000~2000mg/kg(兔經口);>5000mg/kg(兔經皮);32mg/kg(雞雛經口)。LC:>0.2mg/L(兔滴眼4~6h)。

在動物和人體內的代謝動力學比較

毒死蜱進入人體後可能分布到全身各處,雖然它可能儲藏在脂肪組織中,但是由於在人體內的代謝快,半減期短於3d,所以生物富集的可能性小。毒死蜱首先在肝臟內被細胞色素P450酶(CYP)作用,將分子中的巰替換為氧,生成毒死蜱氧化物。肝臟內的氧化酶系可進一步將毒死蜱氧化物代謝解毒,其中B-酯酶在解毒過程中會出現結構性失活,而A-酯酶,主要是對氧磷脂酶1(PON1),將其轉化為TCP,並保持酶活性。除TCP外,還有磷酸二乙酯、二乙基硫羥磷酸鹽、TCP的葡糖醛酸鹽和硫酸鹽基等代謝物。毒死蜱氧化物具有抑制膽鹼酯酶的作用,其他代謝物的毒性較低。

毒死蜱口服後6~7h尿中TCP等代謝物濃度達到峰值,而經皮膚暴露後在24h左右達到峰值。口服或皮膚暴露後在人體內的清除半衰期為15.5~30h。

人體效應

由於人體含有更多的丁醯膽鹼酯酶,而不是乙醯膽鹼酯酶,因此人比大鼠對毒死蜱的抗性更強。人體急性中毒的症狀首先表現為流淚、流涕、流汗和唾液分泌增加、噁心、頭痛、頭暈、無力。進一步可出現肌肉扭曲、無力、震顫、運動失調、視力模糊、噁心、嘔吐、瞳孔縮小。嚴重者出現肺水腫、大小便失禁、昏迷。兒童暴露後的表現症狀不同於成年人,如出現癲癇發作、肌肉無力、流涎、瞳孔收縮、嗜睡、昏迷等。高劑量急性暴露會出現遲發性神經病,連續口服最高為0.1mg/(kg·d)劑量的毒死蜱7周后,四名受試者中有一人出現了流涕、視力模糊、虛弱等症狀。所有受試者的膽鹼酯酶活性受到嚴重抑制,試驗終止後25d恢復到正常水平。職業人群低劑量長期接觸後體內毒死蜱的代謝物顯著較高,丁醯膽鹼酯酶活性較其他人群低,但是並沒有出現神經病或毒害徵兆。前瞻性佇列研究顯示當母嬰血漿中毒死蜱質量分數大於6.17pg/g時,兒童的發育就可能受到損傷,在3歲時出現發育延遲、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症等症狀。

人體健康危害防治措施

人體防護

(1)在生產過程中實現生產設備機械化和管道化、密閉化、自動化;設定有效的通風裝置;及時檢修設備,嚴格操作規程,杜絕“跑、冒、滴、漏”現象。

(2)在運輸、銷售過程中必須遵守相關規定。專車、專船裝運,不能與糧食、食品混裝,並專庫貯存。

(3)生產工人應注意個人衛生,正確使用個人防護用品。

(4)作業人員使用毒死蜱後要及時更換衣服,洗澡清潔皮膚。要妥善保管毒死蜱,做好廢棄農藥、容器的安全處理,避免兒童接觸。

健康監測

生產車間要定期檢測、評價車間空氣中有毒死蜱濃度,使其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對生產工人要定期進行健康體檢,評價人體膽鹼酯酶水平,一旦發現早期損害須及時脫離和治療,有效防範毒死蜱中毒。

泄漏應急處理

在裝運過程中一旦出現滲漏、散落,應及時採取防範措施。有破損的毒死蜱包裝要及時修補或重新包裝,如一時不能解決,應將其轉移到離開住宅區、水源的安全地方存放。散落在車、船廂上或地面上的毒死蜱應及時清除,廢渣土應埋在遠離住宅區和水源的地方。操作人員要使用防護器具。運送農藥的駕駛員、押運員的服裝或皮膚如被污染,應及時洗淨。

滅火方法

毒死蜱對光、熱、氧均較穩定,不易著火。若發生火災現場存放此類農藥,消防人員須戴好防毒面具,穿防護服,在安全距離以外的上風向滅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