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培璞

殷培璞教授生於1923年十月,陝西省漢中市人,中共黨員。殷教授先後擔任中共中央地方病學委員會副主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地方病專題組副主任,全國醫藥院校統考命題委員會委員兼骨科學組組長,中華醫學會陝西分會地方病學會主任委員,陝西省委地方病防治領導小組成員,陝西省地方病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陝西省骨科學會副主任,西安市政協委員,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兼創傷矯形外科教研室主任,學校地方性骨病研究所主任等職務十八種之多。

個人簡介

殷培璞教授生於1923年十月,陝西省漢中市人,中共黨員。殷教授先後擔任中共中央地方病學委員會副主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地方病專題組副主任,全國醫藥院校統考命題委員會委員兼骨科學組組長,中華醫學會陝西分會地方病學會主任委員,陝西省委地方病防治領導小組成員,陝西省地方病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陝西省骨科學會副主任,西安市政協委員,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兼創傷矯形外科教研室主任,學校地方性骨病研究所主任等職務十八種之多。

個人經歷

殷教授少年時代在家鄉上國小,“七七事變”後考入流亡後方的中學,後因家庭經濟拮据轉入抗戰時搬來的西北師範學院附屬師範學校免費讀書,畢業後,考入西北醫學院醫學系(六年)學習。1948年修業期滿,被派往蕪湖弋磯山醫院工作,雖地處戰爭前沿,卻毅然留在醫院為解放戰爭服務,救治了大批解放軍指戰員,為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貢獻了力量,1949年6月西安解放後,他被母校召回,聘為外科助教。抗美援朝期間,國家骨科人才奇缺,組織於1952年選送他赴天津醫學院從師於著名骨科專家方先之教授門下深造,1953年回校後即任骨科主治醫師。1958年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建院後,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及該院創傷矯形外科教研室主任,他領導該科制定和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醫療、教學、科研、師資培訓的管理規章和辦法,科室連年被評為先進單位。1969年,陝西省成立了中草藥骨研組,由他擔任組長,深入全國各地,收集、整理民間正骨治傷驗方兩千餘,為挖掘、搶救祖國骨傷科醫藥學遺產做出了寶貴貢獻。殷教授從50年代後期就開始潛心研究大骨節病。大骨節病是一種慢性、畸形性骨關節疾病,以關節軟骨和垢板軟骨的變形與壞死為基本特徵,被當地老百姓稱為“瘟神”。患者輕則關節腫大,僵硬、疼痛,運動障礙,重則四肢短小畸形,手不能握,腿不能蹬,甚至完全失去勞動能力。陝西省是大骨節病的重災區,按照中央的部署和省委的批准,1977年,西安醫學院大骨節病研究室成立,殷培璞教授兼任主任,承擔了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大骨節病的防治研究工作,並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他在大骨節病的臨床診斷與防治、流行病學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和深入的研究。1979年至1982年中央組織的永壽大骨節病科學考察中,他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領導了考察工作,首創了大骨節病臨床檢查法,已在全國推廣使用。他首先提出了“吃雜、改水、講衛生”的綜合防治理論和學術思想,深受國內外同道的稱讚,綜合防治措施已在試驗點區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患病率由試驗前的74%降低到試驗後的8%,且控制了大骨節病的新發。該考察的集體成果獲衛生部甲級科研成果獎,其中他親自參加的研究就有10多項課題。從1984年起,他領導和組織了麟遊大骨節病科學考察。在考察工作中,他創辦了適應山區特點的大骨節病防治單位-----楊家堡村防病育才學校,把衛生防病與文化教育結合起來,每天給學生用他研製的“黃豆海帶湯”,定期給學生上衛生防病知識課,開展防病育人工作。

由於殷教授的高尚醫德,他在當地民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為了解除大骨節病患者的痛苦,無論嚴寒酷暑,總是風塵僕僕,翻山越嶺,走莊串戶,奔波在大骨節病區,送醫送藥上門,為民眾防病治病。他還在條件極為艱苦的麟遊縣楊家堡村建立了大骨節病防治基地,經常蹲點住在那裡,與民眾共甘苦,親自參加大骨節病防治研究實踐。幾十年如一日,他總是犧牲寒暑假和節假日休息時間忘我工作,僅做晚期大骨節病患者手術就300多例,挽救了許多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在麟遊縣有一位青年,多年持拐跛行,動輒臥床不起,經他治療後,成了村上的全勞力,爬山越嶺,拉車耙地,樣樣都乾。這樣的例子,在當地很多很多。他走鄉串戶,主動發現重病人,進行診治,成了農民的貼心人。不僅如此,他還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改善土壤環境,減少病區人民糧食中含硒少的作物,增加含硒多的農作物,改善水質,切斷致病因子。他自己花錢買設備供防治基地使用,自己學習果樹培植技術、到處奔走尋找農作物良種,給農民買化肥、購種、親自參與耕種,吃住和農民在一起,受苦受累毫無怨言。麟遊縣21位患者曾集體給《健康報》寫信說:“殷教授比我的父母還親!”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他和同事、學生們的辛勤工作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現在大骨節病在永壽、麟遊這些重災區已經得到最有效的遏制。為了紀念這位無私奉獻、德高望重的老專家,當地民眾立碑撰文永遠銘記這位“送瘟神”的老人,縣政府把他的功績載入《麟遊縣誌》。

在科室工作中,殷教授醫術高超,醫德高尚,深受病人的愛戴。他在善於創新,上世紀50年代就對脊柱結核手術進行了改進。他擔任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骨科主任,首先在西北地區套用人工關節,60年代創用“手指觸診復位股骨頸骨折並固定“,這一方法解決了基層醫院沒有X線機時治療股骨頸骨折的問題;70年代他在救治唐山大地震傷員中,創用了”盆箍及高低杖治骨盆骨折“,為抗震救災工作立了功;在西北率先開展頸椎病手術,獨創大骨節病關節功能重建與修復、小兒麻痹後遺症等治療。他經常給來找他看病的患者捐濟衣、物、錢、糧,只要他在門診或者病房,患者絡繹不絕,他一絲不苟、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患者,每次出差回來,不管多累,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病房,在他的眼裡沒有休息日,星期天和平時一樣忙。

個人評價

殷教授從醫50年,在醫學教育方面頗有聲望。他治學嚴謹,幾十年如一日親自給醫學生授課,講課形象生動,深受學生歡迎,共培養學校及在職醫師萬餘人,對研究生教育更是嘔心瀝血,可謂桃李滿天下,退休後仍堅持上講台,他還經常用英語為留學生英語授課,親自撰寫“骨科學”英文講稿,受到了留學生們的熱烈歡迎。他多次應邀到省內外講學,並經常深入基層醫院舉辦骨科、戰傷、大骨節病學習班,製作了各種教學錄像、幻燈片,無償的供給各基層醫院培養人才使用。退休以後,年事已高的殷教授仍堅持醫院的病房、門診、教學工作,和學校地方骨病研究所的同事們多次下到當年長期駐紮的永壽、麟遊等地深入指導研究大骨節病的防治工作。在他離世的前幾天,仍在骨科門診上班,直到接待完最後一個患者離開,他才回家,這一天是2004年9月11日,這位81歲高齡的老人在自己的事業里奉獻了最後一絲心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