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影

歲月留影

《歲月留影》,作者方敬東,2011年6月由時代文化出版社出版。

書籍簡介

書名:歲月留影
作者:方敬東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網路推廣:個人出書網老人出書網
媒體支持:時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傳:時代教育出版社、時代文獻出版社、時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6月
版次:1版
開本:850×11681/32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作者簡介

方敬東,1945年生。
上海電影家協會會員,曾經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地下少先隊》、《寶葫蘆的秘密》等兒童影片中擔任過學生角色,在八十年代初又在《藍光閃過之後》、《好事多磨》等影片中擔任過民眾演員。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在上海電影家協會支持下先後拜訪過近百位電影人,並在《上海老年報》、《黨史信息報》、《書刊報》、《上海銀幕》、《青年文摘》、《新民晚報》、《市民周刊》、《文苑》、《電影故事》、《電影畫刊》、《上影畫報》、《大眾電影》、《上海電視》、《世界電影之窗》、《檔案春秋》、《上海灘》、《影博?影響》、《東方早報》等報刊上發表了近二百多篇關於老電影人、老電影軼事、內幕花絮等文章,有些報刊還為他專門設立了老電影專欄。他的老電影資料曾在上海青年宮、大世界展出過,上海電視台、東方廣播電台曾報導過他情系老電影的故事。

本書序文

《歲月留影》到底讀完了,論理,我並未與作者謀過面,不具作序的資格;因為與人作序,好比依體作冠,不深識其人、洞徹其文者,做出來的帽子往往不大合體,結果作踐了自家,也害苦了別人。而這次,私心作了祟,惻然於方先生語言的樸質、心靈的透徹以及那一代人的心結,瘦腕頹筆,斗膽作冠,有言不便處,一請作者諒宥包涵,二請讀者勿為深苛
古者著書立言者不可勝數,其人其文磨滅至後世不可察聞者亦是不可勝數,然而每篇文字的問世或多或少成為人類思想的一部分,或多或少影響了別的人,歷史,這個實實在在的本體,肯定了這些作者們的功績。方先生,一位忠實的電影迷,一個普通為諸電影刊物寫作的作者——這是實實在在的話——陳年累月,在歷史的泥漿中淘洗挑揀,一有所得,則告諸筆端,最後竟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光影記憶,這記憶里有光影聲樂里的浮華,也有浮華褪盡後的暗淡蒼老。而電影,這個最初羞澀到連話都不肯多說的新的藝術形體,已成長為今日的嘲哳喧譁,好比好在門縫裡窺人的姑娘,一旦花枝招展地蹦跳出來,還是會讓家長們念叨她過去的模樣。我以為這是人類優秀的品質,無可厚非,值得宣揚。
《歲月留影》記錄的老電影多數都走進了電影博物館或藝術學院的課堂,不再為當代人街頭巷尾去咳唾譏議;那些老電影人多數也不在了人間。但我想,當《歲月留影》有緣呈在這些老電影人面前的時候,說不定還能博得他們一笑,抑或博得他們一哭——此箇中情味唯箇中人方能體味!
此外,《歲月留影》多少是一家人的作品,這一家人,有位善良到徹底的母親,有位乾淨透明的兒子,還有那兒子未遂終身的戀人。他們在吵嚷的大上海固守著一方十三平米的安靜,默默注視著中國電影的浮沉變遷,而中國電影界卻欠他們一聲問候、一個擁抱,此次《歲月留影》能在我處付梓出版,我們功在最後一簣,且是我們永志為之驕傲的一簣。《歲月留影》是方先生的驕傲,也是我們的驕傲,願方先生與我們都能永祀這榮光!

書籍目錄

第一輯 1
第二輯 47
第三輯 223
後記 315

原文摘錄

…………
在我的記憶里,第一次看電影還是50多年前讀國小的時候,片名是《鋼鐵戰士》。看完電影回到家,我興奮得像患了癔病似的,倒拿掃帚柄當衝鋒鎗,把家門當敵人堡壘,一次次發起衝鋒。說來我和電影還真有緣分。出了家門口,拐個彎就是上海中華大戲院,我每天上學、放學都要經過那裡,琳琅滿目的電影廣告可把我饞壞了,多想進去看看啊!可是我兜里沒有錢,家裡經濟條件不好,只靠母親幫人家洗衣服來維持生活。也許是老天垂憐我這個窮小子,中華大戲院有一老職工知道我喜歡看電影,便叫我每星期日電影開映前到戲院去幫他發放說明書。當時電影說明書是免費送給觀眾的。發完了說明書,就讓我進去看電影。這樣,電影院幾乎成了我的第二個家,一有空就往那裡跑。後來母親知道我有這個愛好,就千方百計在每月生活費中擠出幾角錢,保證每周能讓我看上一次學生場電影。那時候的電影票價,成人三角,周日上午的早早場、學生場票價僅一角。
1958年盛夏的一天下午,我正好路過南京東路西藏路口,突然聽到一聲巨響。後來才知道是有人在路口放了一隻爆竹,那是開始拍攝電影外景的信號。但當時行人不知內情,頓時慌作一團,四散奔逃。這時,只見五顏六色的紙片從中百一店大樓頂上雪片似的飄了下來,我和行人一起舉著雙手爭搶傳單。這一場景立刻被攝影師在高處用長鏡頭拍了下來。傳單上印著這樣的話:“我們是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聶耳》攝製組,在此拍外景,謝謝各位協助我們完成任務。”我在不知不覺中充當了一回民眾演員。這次經歷給我這個電影迷又打開了一扇門,從此就千方百計去打聽哪裡需要民眾演員。後來在學校幫助下,讓我經常利用星期日去參加拍片。我先後在近十部影片中擔任過民眾演員,如《革命家庭》中飾參加“五一”罷課遊行的學生、《地下少先隊》中飾報童和學生、《黃浦江故事》中飾歡迎工人武裝起義隊伍到來時的學生代表、《好孩子》與《寶葫蘆的秘密》兩片中飾學生等等。《好孩子》的導演楊小仲是二十年代的著名編導,他認真為我們這批學生說戲,指導我們排練,那情景讓我至今難以忘懷。
1959年我剛考上國中那年,上海有不少電影院在宣傳櫥窗里開闢了“影評園地”,並規定凡在“園地”上發表影評文章的,即可免費獲得電影票。我一看到約稿啟事,竟忘記了自己不久前剛從國小畢業,不知天高地厚,就將自己觀看學生場電影的那點體會寫成影評投了出去。想不到我的第一篇影評文章就在嵩山電影院的“園地”上以醒目的位置登了出來,內容就是評論國產片《聶耳》。這么一來,我就不愁沒機會看電影了。在國中的三年中,我不斷發表影評文章,陸陸續續看了一大批中外電影,包括印度的《兩畝地》、英國的《天堂里的笑聲》、香港的《可憐天下父母心》等。四十多年過去了,至今我還記得這些電影中令人激動的情節與畫面。也就從這時起,我開始留心收集各種電影資料,如電影院大掃除後丟棄的電影劇照、觀眾看了電影后丟掉的說明書等。當時電影院有個規定,可憑當天的電影票根領取說明書。我就經常去撿地上的票根,冒領一份電影說明書。時至今日,我還保存著近千份的電影說明書。同時,我將過期的報紙雜誌上有關電影史料及影星軼事剪輯起來,不能剪下的就抄寫,日積月累,竟成了一本本影史檔案。我格外珍惜這些電影資料,因為那裡面不僅記錄著中國電影人的奮鬥歷程,還凝聚著兩個熱心者的心血和感情——我和我的女友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