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靈從台

武靈從台

但是,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叢台經歷了無數次天災人禍的破壞,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變化。 樂毅識破了燕惠王的圖謀,直回趙國,被趙王封為“望諸君”。 新中國成立後,以武靈叢台為中心,修建了人民公園。

概述

武靈從台 叢台位於邯鄲市內中華大街中段西側,占地360畝.相傳始建於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為它由許多台子連線壘列而成,"連線非一,故名叢台"或稱武靈叢台

詳細介紹

趙武靈王是趙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為了使國家強大起來,他勇於革新,奮發 圖強。趙武靈王發現,趙國將士穿寬袖長袍,乘戰車作戰,行動不便,而胡人緊衣短袖,利箭快馬,行動靈敏。於是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學騎射,對作戰方式進行改革,變車戰為騎戰,推行“胡服騎射”,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終於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胡服騎射”是趙武靈王順應歷史潮流、勇於學習外族長處的一大創舉,被傳為千秋佳話,歷來為人稱道。這座叢台,就是趙武靈王為休息娛樂和觀看操練兵馬而興建的。 據歷史記載,叢台上建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在當時名揚於列國。古人曾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台的壯觀。歷史上的一些著名文人,如唐朝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多次遊覽叢台,賦詩讚詠。但是,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叢台經歷了無數次天災人禍的破壞,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變化。據地方志載,自明朝中葉(約1500年)以來,就修復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行宮於台上,後在道光十年(1830年)遇地震連台毀壞。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叢台,是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修建的,當時是為了瞭望遠方,以便統治縣城,以後又進行過重修.現在的叢台高26米,南北皆有門。從石獅雄踞的南門拾級而上,右側的台牆上嵌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八個古體大字,展示了叢台的地理形態。南門外,矗立的石碑上鐫刻著中國當代文豪郭沫若1961年秋登臨叢台時題寫的詩句;北門內,迎面立著清朝乾隆皇帝1705年登叢台的題詩刻石,都讚頌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歷史業績.叢台的第一層是個院落。院內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靈館”,館前有“回瀾亭”,西屋為“如意軒”,東面是武靈台,從這裡進入叢台的最高層。在武靈台的入口處,嵌有一幅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壁畫。坐北向南的圓拱門的門楣上,題有“武靈叢台”四個古體大字,門裡邊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紅大字,流傳很廣的“二度梅”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相傳,公元8世紀末葉唐朝德宗年間,忠臣梅伯高被奸相盧杞誣陷遇害。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脫後,被陳東初招為家僮。陳與梅伯高結交甚密,終日尋梅子不見。後來梅花二度開放時,陳得知家僮即梅良玉,便將愛女杏元許配給他。盧杞又欲加害於陳,便奏明皇帝將杏元封為御妹嫁至外邦,並將陳東初夫婦下牢。到外邦和親的陳杏元由梅良玉相送,一程淚一程血行至邯鄲,攜手登上武靈叢台,由此哭別。這個宣揚忠孝節義的故事,為遊人平添了一段了解中國封建傳統的趣話。 登上叢台極目遠眺,西邊巍巍的太行山層巒起伏;西南趙王城遺址蜿蜒的城牆隱約可見;西北便是趙國的鑄箭爐、梳妝樓和插箭嶺的遺址。俯視台下,碧水清波,荷花飄香,垂柳倒影在叢台西邊的湖中有一個六角亭,名為“望諸榭”。
相傳很早以前,湖中有個小土丘,丘上有個小廟,是早年間修築的樂毅廟。樂毅是
燕國國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黃金台招賢”選中的大將,在燕、趙、韓、魏、楚五國伐齊時,擔任統帥,一氣攻下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幾乎亡齊。燕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昭王死後,燕惠王(公元前278——前272年)聽信了齊國田單的反間計,召樂毅回燕都,陰謀殺害他。樂毅識破了燕惠王的圖謀,直回趙國,被趙王封為“望諸君”。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政治家、軍事家的功績,於是修建了“望諸榭”。現在的“望諸榭”是六十多年前重新修建的。據地方志記載, 現在邯鄲市東南二十里的樂家堡,便是當年樂毅的宅院。 新中國成立後,以武靈叢台為中心,修建了人民公園。 占地由原來的近28700平方米,逐步擴充為24萬平方米,其中水面占將近2.7萬平方米。園中林木繁茂,花草繽紛,湖水蕩漾,碧水藍天,與叢台古建築相映照,別有情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