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

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

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境內,連綿26000多公頃,景區內最獨特的景觀是3000餘座尖細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餘米高。在峰巒之間,溝壑、峽谷縱橫,溪流、池塘和瀑布隨處可見,景區內還有40多個石洞和兩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橋。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觀,該地區還因庇護著大量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而引人注目。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

基本信息

公園概況

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最近又發現了楊家界新景區。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是20世紀80年代初新發現的山水名勝。這裡的風景沒有經過任何的人工雕鑿,到處是石柱石峰、斷崖絕壁、古樹名木、雲氣煙霧、流泉飛瀑、珍禽異獸。置身其間,猶如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藝術山水長廊。
武陵源獨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均屬國內外罕見,在36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中,目前所知有山峰3000多座,這些突兀的岩壁峰石,連綿萬頃,層巒疊嶂。每當雨過天晴或陰雨連綿天氣,山谷中生出的雲霧繚繞在層巒疊嶂之間,雲海時濃時淡,石峰若隱若現,景象變幻萬千。
武陵源水繞山轉,據稱僅張家界就有“秀水八百”,眾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條十餘公里長的溪流,從張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兩岸峽谷對峙,山水倒映溪間,別具風味。
武陵源的溶洞數量多、規模大,極富特色,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索溪峪的“黃龍洞”。黃龍洞全長7.5公里,洞內分為四層,景觀奇異,是武陵源最為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

景點特色

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

風景區內,集山、水、林、洞於一地,融萬象之美於一體,獨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奇妙的溶洞、幽靜的峽谷、茂密的森林、多姿的溪澗、變幻的雲海和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田園風光,構成了一幅雄、奇、幽、野、秀的天然畫卷,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自然博物館”和“地球紀念物”,是一個能讓詩人驚嘆不語、讓畫家無從下筆的絕妙自然生態世界。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先生實地考察後即興賦詩盛讚“張家界頂有神仙”。中外遊客觀賞之後無不感慨萬千,說:奇得不可思議,“莫明其妙”;美得“豈有此理”,羨慕至極。

武陵源獨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國內外均屬罕見,素有“奇峰三千”之稱。在217.2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區中,有石英砂岩山峰3103座,峰體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幾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獸、若物,變化萬千,這些突兀的岩壁峰石,連綿萬頃。每當雨過天晴或陰雨連綿天氣,山谷中生出的雲霧繚繞在層巒疊嶂之間,雲海時濃時淡,石峰若隱若現,景象變幻萬千。

武陵源水繞山轉,素有“秀水八百”之稱。眾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條十餘公里長的溪流,從張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兩岸峰林對峙,倒映溪間,別具風味。

武陵源的溶洞數量多、規模大,極富特色。現已探明的大小溶洞40餘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黃龍洞,全長7.5公里,洞內分為四層,景觀奇異,是東南亞岩溶景觀的縮影。

武陵源有珍奇的地質遺蹟景觀。包容了砂岩峰林、方山台原、天橋石門、岩溶峽谷、岩溶洞穴、沉積構造、地層剖面、古生物化石等豐富多彩的地質遺蹟。其千姿百態,變幻莫測的地貌景觀,包存幾乎沒被擾動的原始自然狀態的生態環境與生態系統。因此從科學的角度和美學的角度評價,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與石林地貌、丹霞地貌以及美國的丹佛地貌相比,其景觀、特色更勝一籌,是世界上極其特殊的、珍貴的地質遺蹟景觀。

武陵源有十分豐富植物資源。境內森林覆蓋率已達74.75%,並保存著兩處原始次森林,為我國重要的古老孑遺生物的生長地區。境內有高等植物3000餘種,首批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種子植物有珙桐等35種。在眾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形態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萬八千松”之美譽。

武陵源有寶貴的野生珍稀動物。經調查,境內陸生脊椎動物共有50科116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單》中的一級保護動物3種,二級保護動物10種。武陵源動物世界中,較多的是獼猴,據初步觀察統計為300隻以上。當地人叫做“娃娃魚”的大鯢,則遍布於溪溝、泉眼和深潭之中。

主要特徵

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

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以石英砂岩峰林峽谷地貌為其主要特徵,共有石峰3103座,峰體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幾十米至400米不等,這種特殊的地貌形態被命名為“石英砂柱峰”地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點是質純、石厚,石英含量為75%~95%,岩層厚520餘米。武陵源地形複雜,氣候溫和,雨量豐富,森林發育茂盛,生長著原始次森林植物群落,森林覆蓋率達88%,有國家中國一級保護植物4種,二級保護植物19種。木本植物就達到770種,其中武陵松為只有本地區僅有的植物,另外生長著珙桐、伯樂樹、南方紅豆杉、白豆杉、篦子三尖杉等第三紀孑遺植物。武陵源擁有28種國家級保護動物,還生長著著名的大鯢(娃娃魚)珍貴動物,還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雲豹、金錢豹等大型猛獸。武陵源風景區有比較原始的生態系統,3000多座形狀奇異的山峰,800多條溝谷,還有變幻的雲海、神秘的溶洞、奔瀉的瀑布,集中國名山的雄、奇、險、秀、幽、野於一身,有“天下奇峰歸武陵”的美譽。由於造化之功,武陵源既有濃郁的浪漫情調,又富有神秘色彩。峰石參差,溝壑縱橫,岫巒飛動,形成錯落有致,高低有序,層次豐富的風景空間序列,呈現出跌宕動感的節奏和韻律。在群峰中以天子山、黃獅寨等高台地為中心,形成“百鳥朝鳳”、“眾星拱月”之勢。如從索溪峪經植物園、回音壁、南天門至天子山,一路峰峰挺秀,石石標新,美不勝收。登上天子山高台之後,豁然開朗,近峰遠岫飽覽無遺,雲煙霞輝,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武陵源以其奇奧、全面的自然景觀,嶄露頭角,飲譽中外。由於特定的地理條件,雖然它沒有古老悠久的開發史,沒有帝王祭祀,歷代聖賢題留的碑雕石刻,沒有舉世公認的墨客騷人的詩文捧頌,似乎不無遺憾。但卻更給人帶來驚奇與新鮮。武陵源完全屬於它自己。它無需人工粉飾雕琢,淡抹濃妝,它向人們展示的是它那帶著洪荒時代,具有原始野性的本色。正是它那獨特的風格、卓絕的風範、美學特徵和科學價值,一舉成為人類的科研寶地,覽美天堂。可以說武陵源是地球惠贈給全人類的最珍貴的遺產。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獨特的石英砂岩峰林為國內外罕見,具有不可比擬、不可替代,不可分割等特點而成為奇艷超群的景觀。其峰巒如林,造形奇特。區內石英砂岩柱峰有3103座,千米以上峰柱243座,這些峰林造型獨特,高低參差,風格各異,構成蔚為壯觀的奇觀勝景,以駱駝峰、醉石峰和五指峰最為代表。或險峻高大,或淑秀清麗,陽剛之氣與陰柔之姿並存,令人賞心悅目。最高峰為兔兒望月峰,海拔1264.5米;境內長2000米以上的溝谷32條,總長達84.6千米,最著名的是金鞭溪、神堂灣、十里畫廊等峽谷。在峰林峽谷之間,還有數十處溪泉湖瀑,且久旱不斷流,景色宜人,美不勝收。武陵源的水景類型齊全,包括溪、泉、湖、潭、瀑等,異彩分呈,有“秀水八百”的美稱。鴛鴦瀑布從幾百米的高處飛流直下,聲勢極大,甚為壯觀。武陵源森林茂盛,武陵松分布廣泛,數量極多,有“十萬八千松”之稱。在山水之間還有豐富的溶洞群,其中黃龍洞深15千米,有大廳13個,走廊96條,瀑布3處,陰河1條,石筍眾多,形態各異,令人稱絕。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內共有淡雅寧靜的田園風光七處。沙坪田園兩溪抱流,田園平緩上升,直到與如屏畫的峰巒相銜接。村宅點綴,綠樹四合,翠竹依依,炊煙裊裊,勾勒出濃烈的抒情氛圍,令人陶醉。峰頂多為三面懸崖深谷的台地,常為山民安居紮寨之處,最為有名的有黃獅寨、鷹窩寨、鑼鼓寨、躲官寨等。武陵源,儼然是一幅由茂密森林、多姿溪澗、變幻煙雲和淳樸的田園風光所構成的渾然一體的立體長軸畫卷,堪稱集自然科學價值和原始野性美學價值於一身的全人類的珍貴自然遺產。

張家界,又名青岩山,面積一百三十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它地處武陵山中,被稱譽為一顆璀璨的風景明珠。張家界地貌奇特,有石峰2000多座,形態各異,樹木茂盛,森林覆蓋率達88%,四周山地環抱,坡陡溝深,氣候暖濕,區內景點眾多,尤以黃獅寨(見附圖)、砂刀溝、金鞭岩、金鞭溪等最為著名。有黃獅寨、金鞭溪、腰子寨、琵琶溪、砂刀溝、後花園、朝天觀七條主要旅遊線。

張家界以岩稱奇。這裡三千座奇峰拔地而起,形態各異,有的似玉柱神鞭,立地頂天;有的像銅牆鐵壁,巍然屹立;有的如晃板壘卵,搖搖欲墜;有的若盆景古董,玲瓏剔透……神奇而又真實,迷離而又實在,不是藝術創造勝以藝術創造,令人嘆為觀止。

索溪峪自然風景區有“峰兩千,水八百”之稱。區內有2000多座山峰,還有19道溝壑和6條溪流。這裡山與水相互交映,描繪出一幅“因水更奇,水因更秀”的奇妙畫卷。百瀑溪是索溪峪中最為壯觀的景色。這裡到處都是瀑布,水流縱橫飛瀉,匯集之處,自然就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百瀑溪”了。索溪峪中還有大型石灰岩溶洞100多個,可供遊覽的有10多個,而最具特色的當屬黃龍洞,號稱“地下明珠”。澗中有宮,宮中有河,規模宏大,氣象萬千。

天子山風景區位於武陵源北,與張家界、索溪峪山水相依,交臂為鄰,是武陵源三大風景區之一,總面積67平方公里。天子山海拔高1262.5米(崑崙峰),最低534米,環山遊覽線有40餘公里。景觀奇特,驚險萬端,以峰高、峰大、峰多著稱天下。天子山素有“峰林之王”美稱,東、西、南三面,石峰林立,溝壑縱橫。雄壯的石林或如刀槍劍戟直刺青天,或如千軍萬馬奔騰而來,或如蓬萊仙境若隱若現。

楊家界風景區,1992年在張家界西北角發現新的景區楊家界。這一新景區總面積3400公頃,有精華景點250多個。給武陵源錦上添花。楊家界東接張家界,北鄰天子山,山明水秀,風光如畫。有香芷溪、龍泉峽和百猴谷三個遊覽區。香芷溪峰高天遠,澗深水清,斜陽古道,鳥叫蟬鳴,似世外桃源;龍泉峽絕壁羅列,是天然的屏障,宛若壯觀的古城牆;百猴谷是獼猴和白鷺的家園,成隊的獼猴出沒於懸崖溝谷之間,成群的白鷺棲息於蒼枝綠葉之中……這裡還有被人嘆為“神州第一藤”的“絕壁藤王”及奇異的五色花……相傳,北宋楊家將圍剿向王天子曾在天子山安營紮寨。後因戰爭曠日持久,楊家便在此地繁衍後代,使這裡成了“楊家界”。如今,楊家界還保存有《楊氏族譜》和明清時代的楊家祖墓,有“六郎灣”、“七郎灣”、“宗保灣”、“天波府”等地名。

景區景點

一步登天

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

由五郎拜佛景點沿山巔出叢林,東行500米,嶺上一峰聳立,海拔1130米。有鐵梯32步可登峰頂。峰頂平坦,長5米,寬4米,有鐵欄桿圍護。台上有虬松20餘株,或屹立於台頂,或倒懸於峭壁。登台東望,7道屏峰,層次分明。東南可見黃石寨、龍風啞。西南諸峰鄰近,樹木蒼鬱,西瞰中湖方向景深多層,其中第一層為棱形矮平石柱兩座,第二層為石峰三座,其中一座如人抱孩,孩以手揉目狀,中間一座如一對情人擁抱,另一應如一大型屏障。南面一石峰上大下小,似一棒槌。

空中走廊 

空中走廊由群仙開宴景點沿石徑蜿蜒而下約200米處,一巨峰於半腰分裂,內可行人,長300米,寬0.1-1米。南側懸崖峭壁,深不見底。北側石壁高50米,抬頭不見其頂。人行其內,如置身空中長廊。廊中虬松懸崖,亂雲飛渡,山風呼嘯。廊之東、南和西南三面峰立如林,或如城牆,或加堡壘,各呈奇舉。

楊家眾將

這裡有八座石峰三面排列,氣勢恢宏,偉岸壯觀。傳說楊家將駐紮楊家界時,只開過一次軍事會議,此後便各奔東西作戰。他們死後化作八座石峰屹立於此,以紀念那次軍事會議。

“天波府”遺址

這裡數十座絕壁,參差不齊,似殘垣斷壁,場面壯觀。相傳這是楊家“天波府”的遺址。

神堂灣

神堂灣,是一個大深谷,四面百丈絕壁,灣內深不見底。原始森林覆蓋谷底,深不可測,十分驚險。靠近灣邊,耳邊似有一片鳴鑼擊鼓、人喊馬嘶之聲,甚為奇特。傳說,當年向王天子戰敗,跳崖身亡,四周群峰感其壯烈,一齊合攏而來,形成如今的神堂灣。

天兵聚會

這裡30座石峰拔地而起,擁擠在一個狹谷里,氣勢磅礴,好似一群將士列隊雄立。

仙女散花 

仙女散花坐落於天子山自然保護區,歸類於石家檐遊覽線。石峰俏立雲端,形態極其妖嬈,岩頂灌木滴翠,山腳山腰野花如錦,每到春暮,天風吹,流雲飄,恍如仙女。

仙人橋 

仙人橋,長26米,寬1.6米,厚1米,高67米,飛架在兩處懸崖絕壁之間,鬼斧神工,驚險而奇特。

空中田園

空中田園坐落在天子山庫左側2000米的土家寨旁,通常歸於老屋場遊覽線。海拔1000餘米。其下是萬丈深淵的幽谷,幽谷上有3公頃面積的斜坡梯形良田。田園方峰巒疊翠,林木參天,白雲圍繞,活象一幅氣勢蓬勃的山水畫。登上“空中田園”,清風拂袖,雲霧纏身,如臨仙境,使人有“青峰鳴翠,高山響流泉,身在田園裡,如上彩雲間”之感。“空中田園”因地勢高峻,常常顯得羞答答,不願顯露自己的容顏。當陽光穿透雲霧,照到“空中田園”時,呈現出一片紅、黃、綠、紫的色彩,顯得特別艷麗。在這座近乎與世隔絕的“空中田園”,居住著七八十戶人家,他們世世代代勤勞儉樸,過著“半人半仙”的生活。

御筆峰 

是並列的三座石峰,高低不一,峰頂長有松樹,極象幾枝倒插的毛筆。傳說這是向王天子的“御用筆”,故名御筆峰。這裡雲纏霧繞,似沉似浮,人稱“瓊山仙閣”。

賀龍銅像

全國最大的雕像——賀龍銅像矗立在賀龍公園內(賀龍公園坐落在1200米的千層岩左側,一般歸類於石家檐遊覽線)。屹立在“雲青岩”上的賀龍銅像,建鑄於1986年,高6.5米,重9噸,為我國近百年塑造的最大的一尊銅像。銅像背負青山,面壁神堂灣,凝重、莊嚴、和諧地統一在青山綠水的畫圖中,逼真再現了賀龍元帥的鮮明形象:濃眉大眼,八字鬍須,右手小臂提起,握著菸斗,微笑注視著家鄉石峰峭壁。身旁一匹威武的戰馬,昂起頭顱,似乎在等待主人揚鞭踏上征途。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南昌起義、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功績卓著,歷經滄桑。賀龍銅像四周的石碑上,刻著彭真、胡耀邦、廖漢生等中央領導人題詞。

南天一柱

南天一柱,高300米,一頭托住雲天,一頭穩紮大地,挺拔堅實,如擎天柱石。南天一柱位於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內,黃石寨遊覽線一帶。穿過南天門,一石峰從深不可測的溝谷中沖天而立,上下一般粗細,有如鎮山之衛士。精悍瀟灑,超凡脫俗。武陵源怪石繁多,此為一典型代表,當風化作用使岩石化解,碎裂,以及水蝕作用使其沿裂面崩塌,故而形成拔地而起的孤立石柱。

琵琶溪

琵琶溪一帶林木繁茂,岩峰嶙峋,是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又一道精彩的風景線。主要景點有九重仙閣、望郎峰、夫妻岩、朝天觀等。其中望郎峰最為奇妙,從不同角度觀看,望郎峰會呈現三種儀態,由天真爛漫的少女變成成熟穩重的中年婦女,再變成老態龍鐘的老婆婆。 

茅岩河

茅岩河,即澧水上游,是繼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開放以後開闢的又一個旅遊新景區,坐落在張家界市區以西35公里處。1986年,茅岩河在全國首創橡皮舟漂流旅遊項目。遊人乘橡皮船順水漂流既能欣賞到美麗的峽谷風光,又可領略到急流險灘的驚險與刺激。茅岩河漂流段是大庸城西20公里青魚潭往北一段。茅岩河雖灘險流急,但河床坡度小,水位落差不大;險灘較短(一般僅20餘米長),而險灘與險灘間的距離卻較長(一般均逾千米),故浪濤適中,漂流有驚無險。茅岩河主要景點有:血門溝、洞子坊、茅岩灘、夾兒溝、溫塘溫泉、麻陽古渡、茅岩河峽、水洞子瀑布等。沿河兩岸青山綠水、風光如畫,故又稱“百里畫廊”。

猛洞河

猛洞河離張家界80公里,猛洞河漂流最為著名。該河兩岸山峰林立,風景秀麗,令遊客賞心悅目。一般漂流都是從哈尼宮到猴兒跳一段,這裡多險灘,水流較湍急,此段漂流全程約需5個小時當然你也可以只漂半程,那是從哈尼宮到泥路河大橋這一段,需要3個小時。如是全程漂流,到達猴兒跳後,會有遊船載開往芙蓉鎮,全程約需2個小時。如是早上開始漂,可以漂全程,然後參觀一下芙蓉鎮,如是下午開始漂,就只來得及漂半程了。漂流時一般6至10人乘一艘皮筏,每人均會穿上救生衣,船由當地艄工撐,所以有驚無險。

定海神針

定海神針,位於黃石寨遊覽線一帶。五座山峰,座座如針插地。神話相傳是美猴王兄弟獼猴王為了寶山不倒,從東海龍王處借來五根繡花針變成五座山峰,入地三千丈。使三千座奇山異峰挺拔。

九天洞

九天洞坐落在張家界市區以西70公里、武陵源以北的桑植縣西南17公里的利福塔鄉水洞村境內,洞因天生有九個天窗與外界相通而得名。洞口南側2.5公里處,有集自然風光和濃郁民族風情於一體的風巒溪天然森林公園與之相依相襯。洞口東南向2公里處,澧水像條銀色飄帶,婉蜒流過。九天洞百餘處景點,景觀堆珍疊玉、藏奇納秀、神秘莫測、幽深無堰,享有“世界奇穴之冠”、“亞洲第一大洞”諸桂冠。洞分上、中、下三層,最下層低於地表面400多米。洞內36支洞交錯相連,內有30餘座大廳、10餘座洞中山、6方千丘田、5座自生橋、3段陰河、3個天然湖、12道瀑布、3口井等景觀。洞中石林密布,鍾乳懸浮,岩漿鑄成的各種精緻景物婀娜多姿。洞中的石筍、石柱、石幔、石花、石人、石獸等千姿百態,不可名狀,紛呈紅黃綠白黑灰諸色,可謂五彩繽紛,琳琅滿目。其中九星山玉柱、九天玄女宮和壽星宮三大奇觀堪稱景絕蓋世。1989年9月下旬,來自美、英、比利時的探洞專家到九天洞考察,一致認為九天洞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及旅遊價值。

八大公山

八大公山位於桑植縣境內,北與鄂西宣恩、鶴峰兩縣毗連,距桑植縣城80多公里,於1998年被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八大公山林海蒼茫,山勢巍峨,總面積250平方公里,境內夏秋短、冬春長,年均降雨在2100毫米以上,為湖南四大暴雨中心之一。獨特的環境使八大公山孕育和保存了亞熱帶最完整、面積較大的原生性常綠闊葉林,被譽為“綠色寶庫”、“天然博物館”和“世界罕見的物種基因庫”。1993年八大公山被納入“中國人與生物保護區網路”(MBA)。瀕臨滅絕的華南虎在區內有生存痕跡,故八大公山具有較高的科學考察價值。

寶峰湖 

寶峰湖位於索溪峪鎮南,是一個攔峽築壩而成的人工湖。湖水依山勢呈長形,約9公里。湖畔青峰與湖中綠水互相映襯,水面如鏡,倒映著群峰。進“別有洞天”,拾三百餘級鑿於寶峰山岩壁上的險峻石階登達山巔,72米高的大壩頂上蓄攔著一汪碧水,此即被譽為“天上瑤池”的寶峰湖。蕩舟湖上,登玲瓏翠綠的湖心島,恍若置身畫中。攀上湖邊高聳入雲的鷹窩寨,放眼俯瞰,寶峰湖似玲瓏碧玉,鑲嵌在群山峻林之中。

海螺出水

這座石岩高200米,上小下大,扭曲盤鏇,矗立在空谷斜坡上,霧散峰露時,恰似海螺出水。

橋遺墩

這是六座高200多米的圓形石柱,位於黃石寨西面的溝谷溪澗,相互間距300米,一字排開,從第一石柱開始依次升高,從第四石柱又逐次降低,聯成一道拱形弧線,極像一組橋墩,堪稱奇觀。

天書寶匣

這塊高聳的石峰,峰頂有狀如盒子的長方形石塊,而且“盒蓋”已抽出半截,極像神話中珍藏天書而失盜的“寶匣”。

霧海神龜 

在這座石峰頂端的平台上,一塊長約5米、寬1米、高2米的橢圓形岩石微微隆起,很像烏龜。每當雲霧繚繞時,它探頭探腦,慢慢蠕動,分外離奇。

五指峰

是五根並列的石柱,長短不齊,間隔有致,極像伸開的五個手指。

摘星台

摘星台,海拔1082米,頂部向南空懸,很像游泳池中的高台跳板。明月當空,站在台上,滿天星斗似伸手可摘。

玉瓶峰

玉瓶峰,高100多米,肚圓,頸細,像一隻玉做的花瓶,置於綠樹花叢之間。

天橋

天橋,高20米,長40米,兩端與地面相接,似一彎弦月。橋兩邊是絕壁深谷,驚險無比。明代詩人田榮超嘆詠天橋曰:“兩山鑿穿一門空,一門劈開兩山通,多少神仙關不得,長年祗許白雲封。”

後花園

後花園在黃石寨東面,一條豁朗的山谷,有數十座小巧石峰分布其中。谷間花木茂盛,流水淙淙,百鳥鳴啼,清寂幽雅。“花園”的兩個斜圓門為巨大石壁崩塌而成,渾圓雙拱,極像月亮門。

神鷹護鞭

“神鷹”是一座320米高的石峰,位於金鞭岩東北面,狀如鷹嘴,峰體凹凸不平,恰如雄鷹微展的雙翅,緊緊護偎著金鞭岩。故名神鷹護鞭。

迷魂台

迷魂台分兩級,第一級比第二級高2米,面積約100平方米。第二級懸空橫伸,可坐十幾個人。在這裡眺望,高低錯落的石峰若斷若連;團團薄霧飄渺如煙,群峰時隱時現,令人難辨天上人間。

天下第一橋

它高357米,長40米,寬3米,厚15米,懸空鑲嵌在兩座山峰之間,雄奇異常。金鞭岩金鞭岩,相對高度350米,上細下粗,頂端尖削,宛如一根長長的金鞭插在地面。傳說當年秦始皇手持仙鞭趕山填海到此,被東海龍王發覺,即派女兒出面阻止。龍女用美貌迷住秦始皇,以假鞭換走仙鞭。秦始皇發覺後,棄假鞭於此,變成了這座山峰。
劈山救母

這座塔式岩峰,上部裂成兩瓣,似被右側狀如利斧的岩峰所劈。遊人至此,會聯想起“劈山救母”的神話。

金鞭溪

金鞭溪因流經金鞭岩而得名,全長5700米,穿行於絕壁奇峰之間,溪谷有繁茂的植被,溪水四季清澈,被稱為“山水畫廊”、“人間仙境”。有詩讚曰:“清清流水青青山,山如畫屏人如仙,仙人若在畫中走,一步一望一重天”。

自然地貌

武陵源在區域構造體系中,處於新華夏第三隆起帶。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內,大致經歷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武陵—雪峰運動奠定了本區基底構造。印支運動塑造了本區的基本構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觀的最基本的內在因素之一。

構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層主要由遠古生界中、上泥盆雲台觀組和黃家墩組構成,地層顯示濱海相碎屑岩類特點。岩石質純、層厚,底狀平緩,垂直節理髮育,岩石出露於向斜輪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形成的特殊地質構造環境和基本條件。而外力地質活動作用的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風化作用,則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觀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質環境中由於內外地質重力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體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幾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體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獸、若物,變化萬千。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點是:質純、石厚,石英含量為75%~95%,岩層厚520餘米。具間層狀層組結構,即厚層石英砂岩夾薄層、極薄層雲母粉砂岩或頁岩,這一層組結構有利於自然造型雕塑,增強形象感。岩層裸露於向斜輪廓產狀平緩(5°~8°,局部最大達20°),增加了岩石的穩定性,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決條件。岩層垂直節理髮育,顯示等距性特點,間距一般15至20餘米,為塑造千姿百態的峰林地貌形態和幽深峽谷提供了條件。基於上述因素,加之在區域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抬升、傾斜,流水侵蝕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風化作用、生物化學及根劈等多種外營力的作用下,山體則按複雜的自然演化過程形成峰林,顯示出高峻、頂平、壁陡等特點。
構造溶蝕地貌
武陵源構造溶蝕地貌,主要出露於二疊系、三疊系碳酸鹽分布地區,面積達30.6平方千米,可劃分為五亞類,堪稱為“湘西型”岩溶景觀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態有溶紋、溶痕、溶窩、溶斗、溶溝、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窪地、石膜、漏斗、落水洞、豎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於索溪峪河谷北側及天子山東南緣,總數達數十個。以黃龍洞最為典型,被稱為“洞穴學研究的寶庫”,在洞穴學上具有遊覽和探險方面特殊的價值。
剝蝕構造地貌
分布於志留系碎屑地區,見及三亞類:碎屑岩中山單面山地貌,分布於石英砂岩峰林景觀外圍的馬頸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觀至大尖一帶;鯉魚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於湖坪、石家峪、黃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於中山外緣,山坡較緩,河谷呈開闊的Ⅴ型。
河谷侵蝕堆積地貌
本類型可分為山前沖洪扇、階地和高漫灘。前者分布於沙坪村,發育於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帶;索溪兩岸發育兩級階地,二級為基座階地,高出河面3~10米;軍地坪—喻家嘴一線高漫灘發育,面積達4~5平方千米。
珍奇的地質遺蹟景觀
武陵源回音壁上泥盆系地層中砂紋和跳魚潭邊岩畫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質遺蹟,不僅可供參觀,而且是研究古環境和海陸變遷的證據。分布在天子山二疊系地層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龜背花紋,故稱“龜紋石”,是雕塑各種工藝品的上好材料。

生態環境

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

武陵源因位於西部高原亞區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的邊緣,東部接湖北,西部直達神農架等地,西南聯於黔東梵淨山,各地生物相互滲透,物種豐富,特別是這裡地形複雜,坡陡溝深,加上氣候溫和,雨量豐富,森林發育茂盛,給眾多物種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加之武陵源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為干擾較少,從而保存了豐富的生物資源,成為中國眾多孑遺植物和珍稀動植物集中分布地區。據考證,千百年來武陵源從未發生過較大的氣候異常、水土流失、岩體崩塌或森林病蟲害大發生等現象,證明武陵源保持了一個結構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態系統,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

武陵源是生物寶庫,具有完整的生態系統和眾多的野生珍稀動植物物種資源,植被覆蓋率達到97%,保存了長江流域古代孑遺植物群落的原始風貌,有高達50米、胸徑近1米6的古老銀杏樹,被稱為自然遺產中的活化石;還有伯樂樹、香果樹等珍奇樹種,區內植物垂直帶譜明顯,群落結構完整,生態系統平衡,屬中國-日本植物區系的華中植物區,是該植物區的核心地帶,蘊藏著眾多的古老珍貴植物和中國特有植物資源。森林覆蓋率達88%。高等植物有3000餘種,其中木本植物有l07科、250屬、700餘種。首批列入《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的重點保護植物有35種。在眾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形態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萬八千松”之譽。古樹是自然遺產中的“活文物”。武陵源的古樹名木具有古、大、珍、奇、多的特點。神堂灣、黑樅腦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森林。張家界村一株銀杏古樹高達44米,胸徑為1.59米,被稱為自然遺產中的活化石。生長於腰子寨的珙桐,是國家一級保護珍貴樹木。這些植物種質資源,有著極高的科研價值,它們的生存環境、林相結構及其保護、保存等都是重大的研究課題。

武陵源在動物地理分布上屬於東洋界,華中區,這裡森林茂密,給動物生活、繁衍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經初步調查,陸生脊椎動物共有50科116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單》中的一級保護動物3種,二級保護動物10種,三級保護動物17種。武陵源動物世界中,較多的是獼猴,據初步觀察統計為300隻以上。當地人叫做“娃娃魚”的大鯢,則遍見於溪流、泉、潭中。研究動物生態在武陵源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及兩者的關係,對於保護動物和維護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自然遺產

具有突出價值的地質地貌

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

武陵源在區域構造體系中,處於新華夏第三隆起帶。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內,大致經歷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武陵—雪峰運動奠定了本區基底構造。印支運動塑造了本區的基本構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觀的最基本的內在因素之一。
構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層主要由遠古生界中、上泥盆統雲台觀組和黃家墩組構成,地層顯示濱海相碎屑岩類特點。岩石質純、層厚,底狀平緩,垂直節理髮育,岩石出露於向斜輪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形成的特殊地質構造環境和基本條件。而外力地質活動作用的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風化作用,則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觀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質環境中由於內外地質重力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
奇特多姿的地貌景觀
張家界黃龍洞中的“中國火箭基地”(中冠名為“神舟”五號)。“神舟”五號的成功啟發了黃龍洞的導遊人員,把這個奇特的洞中地貌形成酷似火箭的鐘乳石造型群雕新冠名為“中國火箭基地”,許多鐘乳石都有了
中國火箭的稱號。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體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幾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體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獸、若物,變化萬千。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點是:質純、石厚,石英含量為75%~95%,岩層厚520餘米。具間層狀層組結構,即厚層石英砂岩夾薄層、極薄層雲母粉砂岩或頁岩,這一層組結構有利於自然造型雕塑,增強形象感。岩層裸露於向斜輪廓產狀平緩(5°~8°,局部最大達20°),增加了岩石的穩定性,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決條件。岩層垂直節理髮育,顯示等距性特點,間距一般15至20餘米,為塑造千姿百態的峰林地貌形態和幽深峽谷提供了條件。
基於上述因素,加之在區域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抬升、傾斜,流水侵蝕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風化作用、生物化學及根劈等多種外營力的作用下,山體則按複雜的自然演化過程形成峰林,顯示出高峻、頂平、壁陡等特點。
構造溶蝕地貌:武陵源構造溶蝕地貌,主要出露於二疊系、三疊系碳酸鹽分布地區,面積達30.6平方千米,可劃分為五亞類,堪稱為“湘西型”岩溶景觀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態有溶紋、溶痕、溶窩、溶斗、溶溝、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窪地、石膜、漏斗、落水洞、豎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於索溪峪河谷北側及天子山東南緣,總數達數十個。以黃龍洞最為典型,被稱為“洞穴學研究的寶庫”,在洞穴學上具有遊覽和探險方面特殊的價值。
剝蝕構造地貌:分布於志留系碎屑地區,見及三亞類:碎屑岩中山單面山地貌,分布於石英砂岩峰林景觀外圍的馬頸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觀至大尖一帶;鯉魚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於湖坪、石家峪、黃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於中山外緣,山坡較緩,河谷呈開闊的Ⅴ型。
河谷侵蝕堆積地貌:本類型可分為山前沖洪扇、階地和高漫灘。前者分布於沙坪村,發育於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帶;索溪兩岸發育兩級階地,二級為基座階地,高出河面3—10米;軍地坪—喻家嘴一線高漫灘發育,面積達4~5平方千米。
完整的生態系統
武陵源位於西部高原亞區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的邊緣,東北接湖北,西部直達神農架等地,西南聯於黔東梵淨山。各地生物相互滲透,物種豐富,特別是這裡地形複雜,坡陡溝深,加上氣候溫和,雨量豐富,森林發育茂盛,給眾多物種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加之武陵源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為干擾較少,從而保存了豐富的生物資源,成為我國眾多子遺植物和珍稀動植物集中分布地區。據考證,乾百年來武陵源從未發生過較大的氣候異常、水土流失、岩體崩塌或森林病蟲害大發生等現象,證明武陵源保持了一個結構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態系統,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
武陵源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在眾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形態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萬八千松”之譽。
古樹是自然遺產中的“活文物”。武陵源的古樹名木具有古、大、珍、奇、多的特點。神堂灣、黑樅腦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森林。張家界村一株銀杏古樹高達44米,胸徑為1.59米,被稱為自然遺產中的活化石。生長於腰子寨的珙桐,是國家一級保護珍貴樹木。這些植物種質資源,有著極高的科研價值,它們的生存環境、林相結構及其保護、保存等都是重大的研究課題。
寶貴的野生珍稀動物:武陵源在動物地理分布上屬於東洋界,華中區,位於西部山地高原亞區與東區部丘陵平原亞區的交界線邊緣。這裡地形複雜,氣候溫和,雨量豐富,經過長期的侵蝕風化,石英砂岩構成巨大的奇峰異石,坡陡溝深,加之森林茂密,給動物生活、繁衍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經初步調查,陸生脊椎動物共有50科116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單》中的一級保護動物3種,二級保護動物10種。武陵源動物世界中,較多的是獼猴,據初步觀察統計為300隻以上。當地人叫做“娃娃魚”的大鰓,則遍見於溪流、泉、潭中。研究動物生態在武陵源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及兩者的關係,對於保護動物和維護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珍奇的地質遺蹟景觀
武陵源回音壁上泥盆系地層中砂紋和跳魚潭邊岩畫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質遺蹟,不僅可供參觀,而且是研究古環境和海陸變遷的證據。分布在天子山二疊系地層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龜背花紋,故稱“龜紋石”,是雕塑各種工藝品的上好材料。
多姿多彩的氣候景觀
武陵源的春、夏、秋、冬,陰、晴、朝、暮,氣候萬千。雲霧是武陵源最多見的氣象奇觀,有雲霧、雲海、雲濤、雲瀑和雲彩五種形態。雨後初霽,先是膘朧大霧,繼而化為白雲,縹緲沉浮,群峰在無邊無際的雲海中時隱時現,如蓬萊仙島,玉宇瓊樓,置身其間,飄飄欲仙,有時雲海漲過峰頂,然後以鋪天蓋地之勢,飛滾直瀉,化為雲瀑,蔚為壯觀。

相關介紹

“武陵”一名的來歷
“武陵郡”:《武陵藏珍》周新國周波
據梁劉昭注《先賢傳》曰:“晉太守趙厥問主簿潘京曰:‘貴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義陵,在辰陽縣界,與夷相接,為所攻破。光武時移東出,遂得見全,共議易號。《傳》曰:止戈為武,《詩》註:高平為陵,’於是改名焉。”“武陵郡”之名取之於《左傳》與《詩經》,始於漢初,後改“義陵郡”’;東漢時復稱“武陵郡”。“武陵郡”自漢高祖二年(前205)設定,沿用至唐乾元元年(758),歷時963年,以後不再使用。其所轄地區,先後改稱(隋唐)朗州、(北宋)鼎州、(南宋)常德府、(元朝)常德路、(明清)常德府。“武陵縣”自隋開皇九年(589)設定開始,沿用至中華民國二年(1913),歷時1324年。“武陵”一詞,在唐以前一般是指“武陵郡”。如陶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此武陵人當是“武陵郡人”。晉孝武帝《征武陵襲元之》、晉湖濟(尚書郎)《薦武陵伍朝疏》、六朝劉潛《為武陵王謝賜弟啟》中的“武陵”,也應是指“武陵郡”,因“武陵縣”之名,此時還不存在。唐以後至清末,一般才是指“武陵縣”。不過,無論唐以前或唐以後,在文人筆下,仍時有把原屬於“武陵郡”的湘西北大部分地區,習慣地泛稱“武陵”。

關於武陵
武陵乃郡名,陶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此武陵人當是“武陵郡人”。晉孝武帝《征武陵襲元之》、晉胡濟(尚書郎)《薦武陵伍朝疏》、六朝劉潛《為武陵王謝賜弟啟》中的“武陵”,也應是指“武陵郡”地區。然而,時人多以為常德武陵縣,大誤。據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的《武陵藏珍》考證:“武陵是常德歷史上的第二個行政區劃。魏晉以後,武陵郡轄沅水流域諸縣。武陵郡治城,西漢時設於‘索縣’,《漢書·地理志》有明確記載。西漢武陵郡所轄區域,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共轄13縣:索、孱陵、臨沅、零陽、沅陵、鐔成、無陽、遷陵、辰陽、酉陽、義陵、艮山、充。其中在今常德地區的有4縣。索縣,其地包括今常德漢壽縣和鼎城區東北一部。”這裡最早的行政區劃名稱叫“黔中郡”。《水經注·沅水》云:“漢高祖二年(前205),割黔中故治為武陵郡。”西漢時,武陵又別稱“義陵”。劉禹錫《武陵書懷五十韻》序稱:“常林《義陵記》云:初,項籍殺義帝於郴,武陵人曰:‘天下憐楚而興,今吾王何罪乃見殺?’郡民縞素哭於招屈亭。高祖聞而義之,故亦曰義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