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太原指揮學院

武警太原指揮學院

武警太原指揮學院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東山腳下,毗鄰太舊高速公路、太原武宿機場,交通便捷,環境優美,占地面積886666平方米,是山西省內唯一一所部隊院校,普通本科軍事]院校 ,隸屬於武警總隊,主要擔負武警部隊初級指揮人才的培養、基層幹部輪訓、指揮專業地方入伍大學生培訓和處置突發事件預備隊等任務。

基本信息

學院簡介

2006年9月28日上午,根據中央軍委和武警總部的命令,山西省唯一一所軍事院校武警指揮學院太原分院更名為武警太原指揮學院並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原名武警太原指揮學校,是山西省大中專院校主要的國防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目前擔負著我省武警總隊培養幹部的任務,部分從山西、河北、內蒙、北京、天津等省市入伍的應屆高中生學員,武警部隊保密檔案專業士官學員,以及武警部隊指揮類地方入伍大學生學員的培訓任務,人才培養層次先後由中專教育過渡到大專、本科學歷教育和任職教育,畢業學員遍布全國各省市及山西省各市縣重要執勤崗位。

校史沿革

你武警太原指揮學院

歲月崢嶸,創業維艱。自1985年5月建校以來, 在上級黨委正確領導和地方政府的強力支持下,學院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中央軍委、武警總部關於新時期軍隊院校建設的指示精神,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創辦一流武警指揮院校為目標,與時俱進,科學管理,從嚴治校,為武警部隊培養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優秀指揮人才,其中我院畢業的優秀學員呂章宏光榮的被評為首屆“十大忠誠衛士”;曾在我院培訓的地方入伍大學生幹部尹 飛被評為“十大忠誠衛士”候選人。另外,分院還被山西省教委確定為“德育教育基地”,被總政治部確定為軍隊專業技術幹部考試第85考場、被太原市政府授予“園林化單位”、“綠化先進單位”、“精神文明建設標兵單位”等稱號。

十幾年來,學院堅持艱苦奮鬥辦學,改革創新發展,培養名師興教,依法從嚴治校,思想建設固本,探索培養之路,提高保障能力,持續創造和保持了“四願四好”的濃厚氛圍。在軍委、總部大抓院校建設的強勁軍風下,學院按照規模化辦學,現代化教學,正規化管理的要求,堅持用江澤民“五句話”總要求指導全面建設,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真抓實幹,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任務不斷提升,全校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分院擁有完善的教學設施,具有同類院校一流水平的多媒體教室、階梯教室、學術報告廳、體能訓練館和體育運動場;擁有政治工作、參謀業務、部隊管理、防衛作戰、武警勤務、後勤工作等學科的教學專修室和以計算機、語音室、網管中心等組成的教育技術中心;建有警衛、守衛、守護、看押、看守模擬訓練場,400米障礙訓練場,綜合射擊訓練場,800米綜合戰術訓練場等。圖書館占地1700餘平方米,擁有豐富的藏書和各類期刊,並設有閱報室和電子閱覽室。分院擁有一支學風嚴謹、功底深厚、以教授、副教授、講師及優秀軍事教員為骨幹的師資隊伍,多年來與軍隊及地方高校交流合作,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與辦學經驗。教師隊伍學術氛圍濃厚,科研成果顯著,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570餘篇,獲各級學術獎勵成果72項,教學成果45項,文學類成果82項,獲全軍以上級的成果獎勵52項,其中6項獲科研成果一等獎。

學校領導

歷屆校長政委

王忠選校長

曾肇棟政委

高佩凡校長

地理位置

你

武警太原指揮學院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東山腳下,毗鄰太舊高速公路、太原武宿機場。

中心: 海拔848米

經緯:112.6659° 37.7893°

專業信息

你

專業名稱:武警指揮

專業代碼:10105001

科類:理科

培養目標:武警指揮幹部

學歷層次:本科

錄取條件:普通中學應屆高中畢業生,年齡20周歲以下男生(截止當年9月1日),品行端正,熱愛部隊,高考成績達到所在省(市、區)招生部門統一划定的本科最低控制線(二類本科分數線),身體健康,身高1.68米以上,視力雙眼裸視4.9以上,政審、體檢、面試合格。

武警太原指揮學院招生條件

按國家教育部統一部署,參加全國高考統一招生;達到錄取條件者,將按招生計畫提前擇優錄取,如未被我院錄取,可繼續參加普通高等學校的錄取。同等條件下,優秀學生幹部、三好生、特長生優先錄取。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待遇及就業 新生一經錄取即辦理參軍入伍手續,在院學習期間享受供給制待遇,不交學雜費、住宿費、生活費,統一發放被裝、學習用具、生活用品等,報銷往返車(船)費並按月發放津貼。家庭享受軍屬待遇。

機構與設定

校本部 正師級別

政治部 副師單位

校務部 正團單位

訓練部 正團單位

政治教研室 副團單位

軍事教研室 副團單位

文化教研室 副團單位

後勤教研室 副團單位

圖書館 正科單位

校史館 正科單位

榮譽與貢獻

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570餘篇,獲各級學術獎勵成果72項,教學成果45項,文學類成果82項,獲全軍以上級的成果獎勵52項,其中6項獲科研成果一等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