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義通史

武義通史

《武義通史》共10章,附錄8種,全書235萬字,分為上下卷精裝成書,是目前中國第四部、浙江首部縣級通史。

主要內容

《武義通史》記史時間,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武義縣成為目前建置的1961年。設史前、先秦、秦漢六朝、隋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國、共和國初期共10章,有村落簡史、村名源由等8種附錄。《浙江通史》主編陳剩勇作序 。
全書篇幅235萬字,1500幅圖片,分為上下卷精裝。此書充分利用和借鑑前輩、文友的研究成果,按照“直書實錄”的原則,全面、真實地反映武義社會變遷、發展的地域文明史。

《武義通史》首發式《武義通史》首發式

出版背景

浙江省武義縣始置縣於吳赤烏八年(245),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傳統文化。記載歷史的書,留有明代以來的幾部縣誌。近現代以來,有許多人進行了武義地方歷史的研究,取得很多的成果;這些成果,以專題文章或專著的形式來呈現。作者經8年研撰,著成《武義通史》。這是繼山東單縣、鄒平縣和湖南長沙縣之後,中國目前第四部縣級通史。被列為金華市委宣傳部文化精品創作扶持項目、金華市社科聯重點研究課題、武義縣文化研究工程重點項目。中共武義縣委宣傳部於2017年10月16日舉行首發式。

《武義通史》目錄


緒言
一、武義地域社會的離合變遷
二、武義文史研究成果與《武義通史》編纂的意義
三、《武義通史》編纂的思路、方法及體例

第一章史前武義

一、史前武義的社會大背景/9
二、自然環境與遠古先民生息/10
(一)適宜先民生活的盆地構造
(二)便於採食和耕作的自然條件
(三)哺育先民的水系河流
(四)初始先民的進入
三、新石器時代的遺存/13
(一)境內的史前石器
(二)武義石器的文化解讀
(三)制陶業的先聲
(四)原始稻米的發祥
(五)原始聚落
附記:中生代以來武義動植物的信息/22
一、動物化石
二、木化石
三、古沉木

第二章先秦武義

一、越族祖先與文化歸屬/27
二、武義窯,越地婺州窯的驕傲/29
三、先秦時期遺珍與文化解析/30
(一)主要文化遺存
(二)先秦陶瓷的文化探解
(三)從戰國青銅劍看冶鑄業
四、先秦文化的橫向交融/35
五、古聖徐偃王與武義/35
附記一:軒轅黃帝到武義的傳說
附記二:華塘石壁“蝌蚪文”

第三章秦漢六朝武義

一、始置武義縣/39
(一)武義縣誕生前的郡縣置變背景
(二)吳赤烏八年初置武義縣的史證
(三)自唐至明“天授二年置縣說”
(四)明清兩代“兩說並陳”
(五)採信“吳赤烏八年說”的理由
二、名士隱逸與講學/49
(一)劉伶之女與婿張彥卿歸隱白陽山
(二)阮侯攜劉伶之女繼隱白陽山
(三)阮孚棄職遁隱明招山
(四)金談棄官隱居小姬山
(五)劉峻授徒講堂山
三、阮孚同武義的因緣及其人文影響/54
(一)阮孚結緣武義
(二)關於阮孚與宋褘
(三)延續“竹林七賢”之風
(四)阮孚對武義人文精神的影響
(五)有關阮孚的史跡與詩文
四、越漢文化融合與農耕經濟發展/63
(一)越漢文化的融合
(二)物質生活方式的變化
(三)聚落形成與農耕經濟發展
五、發達的制瓷業/68
(一)兩漢六朝武義陶瓷業的發展
(二)厚葬之風與瓷器生產
(三)主要墓葬考古概況
(四)武義窯的代表——管湖東山三國窯
(五)青瓷上的文化積澱
六、.青銅鏡映照漢六朝風尚/78
(一)漢六朝青銅鏡概況
(二)留在青銅鏡上的歷史信息
七、佛教始傳武義/84
(一)載於史籍的最早建築——佛寺
(二)佛教在武義瓷器上的表現
八、地方傳說/88
(一)秦末“八士”與八素山
(二)張彥卿與大家山、新婦山
(三)劉秀與劉岩

第四章隋唐五代武義

一、行政區劃設定的變化/93
(一)縣建制隋廢與唐復置
(二)縣名來歷、變換的歷史背景
(三)機構設定與官制
二、水利設施建設及其久遠作用/99
(一)熟溪第一堰——長安堰
(二)徐鎡創造溪底瀛涵倉部堰
附記一:徐鎡後裔
附記二:唐昭宗《贈侍郎徐倉部還鄉序》
三、隋唐五代青瓷業的發展/108
附記:出土唐代銅鏡
四、道教宗師葉法善的功業與歷史影響/111
(一)傳奇生平
(二)博而精專的道法方術
(三)畢生弘道惠蒼生
(四)諫阻高宗煉服外丹
(五)匡國輔主建懋功
(六)頤期行大孝
(七)遺世詩
(八)名山秀水留仙跡
五、宣陽觀的歷史地位及其興衰/122
(一)從宣陽觀到沖真觀
(二)數度興廢閱滄桑
(三)唐遺珍貴文物——大曆銅鐘
(四)歷代對沖真觀的吟誦
附記:唐代其它道觀
六、唐五代佛教的興盛/128
(一)佛教寺院全縣林立
(二)外籍高僧
七、唐末黃巢起義的影響/137
附記一:書台山與“禍延甘露”的舒元輿
附記二:孟浩然《宿武陽川》詩考據

第五章宋代武義

一、社會發展環境/143
(一)縣城、縣署及其戰事經歷
(二)職官
(三)鄉村行政建制
(四)北方移民潮與族姓的增加
(五)土地、人戶與賦役制度
二、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161
(一)水利設施的創建
(二)橋樑修建
(三)農業特產的發展
(四)集鎮經濟的發展
(五)窯瓷手工業走向盛興
附記:出土宋代銅器
三、文化教育的崛起/177
(一)官辦縣學
(二)鞏庭芝開明招私學之先
四、呂祖謙與明招講學/182
(一)呂祖謙及其家族的明招山之緣
(二)呂祖謙丁憂講學明招山
(三)呂祖謙的教育思想
(四)明招講學成效的科舉人才體現
(五)明招講學對武義的深遠影響
五、南宋思想學術與文學創作/196
(一)明招山與浙東學派
(二)鞏豐詩作的特色與成就
(三)大儒和作名勝遊覽詩
(四)呂祖謙詠武義詩
(五)姜特立詩歌藝術成就與地位
六、徐謂禮文書/224
(一)徐謂禮文書的發現
(二)徐謂禮文書的內容
(三)徐謂禮其人
(四)徐謂禮文書的價值
七、宋代傑出人物/227
(一)金紫光祿大夫陳厙
(二)丞相鄭睿與廣西參議鄭通
(三)參知政事徐嶠
(四)朝請大夫劉滂及其族傑
(五)中奉大夫鞏湘與太中大夫鞏嶸
(六)軍學教授楊大法與崇政殿說書揚邁
(七)奉議郎張淏
(八)九江郡守湯覺
(九)工部侍郎徐邦憲
(十)知樞密院事馬光祖
(十一)大理寺卿徐道隆
(十二)忠義將領江渙
(十三)奉直大夫葉介
(十四)吏部郎中梁膺
(十五)隱士阮葵
附記一:宋隱士李惠
附記二:著名女詞人李清照
八、宗教信仰的發展與變化/261
(一)城隍信仰
(二)祈雨民俗
(三)虎閘門鎮煞
(四)墓葬習俗
(五)宗教寺觀

第六章元代武義

一、元朝的民族歧視政策、人口與遷居/277
二、行政管理制度與良吏/280
三、社會經濟發展與窯瓷業變遷/283
(一)賦稅
(二)橋樑與驛傳
(三)窯瓷業
四.佛教建築珍品延福寺/288
(一)延福寺的興衰
(二)元代大殿的價值與保護
(三)延福寺傳說與藝文留存
五、雙岩石室禪院及其它寺觀/295
(一)雙岩洞禪庵
(二)其它宗教寺觀
六、隱逸文化的新發展/299
(一)戰事不斷的社會環境
(二)俞氏家族開武義隱逸新風
(三)廣交文人名士
(四)何壽之隱逸耕讀思想及其延傳
(五)隱士桑仁卿及武義隱逸詩
(六)游隱詩人陳鎰

第七章明代武義

一、武義縣城、縣署的變遷/319
(一)縣城
(二)縣署
二、職官、管理機構與行政區劃/325
(一)縣署職官與機構設定
(二)武義知縣名錄
(三)城鄉區劃
(四)惠政
三、宣慈礦工暴動與設定宣平縣/332
(一)宣慈銀礦工人暴動
附:葉宗留籍貫考
(二)設定宣平縣
(三)宣慈“寇亂”後話
四、社會經濟的發展/347
(一)自然地理環境變化
(二)族姓入遷與村落發展
(三)耕地與賦稅
(四)水利設施建設
(五)交通事業的推進
(六)物產及其流通
五、文化教育事業與人才/384
(一)縣儒學
(二)私塾、社學
(三)名宦祠、鄉賢祠與東萊祠
(四)明代教育成效的人才顯現
(五)撰修邑志
六、明代傑出人物/404
(一)雙任太守何貴
(二)大理寺評事徐彥輝
(三)御醫韓叔暘、揚雲
(四)親民父母官吳則
(五)宣平縣丞徐黼及兒子徐階
(六)忠孝兩全的徐平湖、劉大道
(七)三品武官、昭勇將軍徐成
(八)勤廉知縣俞世美
(九)太常寺博士潘湘
(十)鄉民祠祀的儒官朱天德
附記一:“海內遺民”沈壽民
附記二:兵部尚書潘希曾
七、王世名復仇盡孝事件及其深遠影響/425
(一)復仇盡孝事件始末
(二)王世名夫婦孝烈事件的社會反應
(三)接力四編孝烈傳奇
(四)孝烈事例的教化影響
八、宗教信仰與民俗風情/436
(一)道釋兩教的發展與變化
(二)民間風俗
(三)國制祭祀
(四)宗祠與祭祖
(五)牌坊
(六)風水林與村落水口

第八章清代武義

一、清朝初期的抗清鬥爭與兵禍寇亂/471
(一)明清交替時的戰火之殃
(二)順治年間反削髮鬥爭及山寇侵襲
(三)閩藩耿精忠叛軍之亂
二、縣城與縣署/478
(一)武義縣城的變遷
(二)宣平縣城重災與植柳為垣
(三)兩縣公署
三、行政管理機構與職官/484
(一)縣行政與安保、郵驛機構
附記:知縣審理案件示例
(二)兩縣清朝知縣名錄
(三)惠民善政
(四)城鄉區劃
四、氏族入遷、宗族發展與民居建設/505
(一)部分外地氏族遷入
(二)清代宗族的社會功能
(三)族規家訓
(四)宗祠建築進入鼎盛期
(五)民居建築
五、環境變化與經濟發展/547
(一)自然環境的變遷
(二)人口與土地、賦稅
(三)財政收支
(四)水利與交通事業的發展
(五)農業物產
(六)工商業發展與集鎮經濟繁榮/527
六、教育事業的發展/590
(一)縣學的變遷
(二)鄉村蒙學
(三)畲民教育
(四)清代教育界名士
(五)明招教育聖地的重興與影響
(六)科第人才
七、地方志書修纂/625
(一)武義縣誌
(二)宣平縣誌
(三)何德潤修成《武川備考》
八、文學藝術與風景詩/633
(一)千秋豪士朱慎與他的詩詞成就
(二)集詩大家揚世英
(三)城東王氏家族文學群體
(四)履坦徐氏書畫之家
(五)俞源民居的壁畫藝術
(六)詩詞、記傳與文集
(七)八景詩、十景詩
九、太平天國的影響/679
(一)太平軍起義的背景與興亡
(二)太平軍在武義
(三)太平軍在宣平
十、辛亥革命與詹蒙/689
十一、“丁未武義風潮”與劉耀勛/691
(一)從熱心公益走向民主革命
(二)領導反清義舉
(三)後人的定評與崇仰
十二、清代傑出人物/698
(一)民敬如神的廉官朱爾殿
(二)列為城隍的父母官韓宗綱
(三)“民先”典範朱若功
(四)武進士陶建勛
十三、社會生活與民間風俗/711
(一)城鄉風情
(二)歲時民俗與民間娛樂
(三)婚喪與安孤
(四)長壽與尊老
(五)孝行與貞節
(六)善義良風
(七)畲族民俗
(八)風水與太極
十四、民間宗教信仰/752
(一)道教
(二)佛教
(三)基督教

第九章民國武義

一、國民政府統治的建立/767
(一)民國伊始的社會環境
(二)行政司法機構
(三)社會安全管理體系
(四)歷任縣行政主官
(五)行政區劃與鄉鎮政權機構
(六)國民黨與社會組織
二、民國期間經濟的艱難發展/791
(一)農業經濟
(二)手工業與礦業
(三)商業發展
(四)財稅制度與金融業發展
三、社會事業的發展/843
(一)社會福利事業
(二)電力與郵政事業
(三)醫藥衛生事業
(四)交通運輸事業
(五)水利及氣象事業
四、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發展與革命鬥爭/879
(一)積極回響愛國運動
(二)武義縣中共組織的誕生與革命歷程
(三)宣平縣中共組織經歷及改造社會幫派
(四)永武聯合秋收暴動
(五)宣平農民武裝暴動
(六)革命英烈志士
五、中共領導下的紅軍革命運動/913
(一)浙武紅軍游擊隊
(二)紅十三軍浙西第三縱隊
(三)粟裕與紅軍挺進師
(四)紅軍英雄人物
(五)紅軍故事在歌聲中延傳
六、日軍入侵與三年抗戰/947
(一)日軍的侵占與暴行
(二)對日本侵略者的抗擊
(三)日軍掠奪螢石與軍民的抗爭
(四)抗日英雄人物
(五)周恩來在抗戰期間蒞臨武義
七、國共戰爭與國民黨統治的結束/983
(一)活躍在武義的人民武裝部隊
(二)國共之間的鬥爭與戰事
(三)解放武義
(四)解放宣平
(五)解放戰爭英雄人物
八、近代教育體系的形成與發展/998
(一)教育發展與變遷的概況
(二)戰時教育
(三)村辦國小
(四)民眾教育館與社會教育
(五)教育界主要人物
九、文化藝術的發展與成就/1026
(一)戲曲藝術與書刊影視
(二)武義草昆
(三)民間藝術與郭洞盪湖船
(四)抗戰時期的文化藝術
(五)文壇主要人物
十、民國傑出人物及其成就/1047
(一)名醫詩人何葆仁
(二)原子能專家林登岳
(三)民國上將、抗日名將湯恩伯
(四)湖畔詩人潘漠華
(五)革命先鋒、經濟學家千家駒
(六)社會學家周榮德
(七)文學家謝挺宇
(八)工筆重彩畫家潘絜茲及其藝術貢獻
十一、社會風情與宗教信仰/1080
(一)生活風尚
(二)演藝習俗
(三)宗教信仰

第十章共和國初期武義[1]

一、武義、宣平兩縣建制與行政區劃的變遷/1092
(一)境域及其變更
(二)武義縣行政區劃的變化
(三)宣平縣行政區劃的變化
(四)宣平縣大部併入後的武義縣
二、人民政權的建立/1097
(一)接收國民政府機構
(二)老解放區幹部南下
(三)中國共產黨領導機構的組建
(四)人民政府的誕生
(五)地方武裝和政法體系的建立
(六)基層政權和民眾自治組織的建設
(七)建立工、農、青、婦、商民眾團體
(八)培養幹部隊伍
三、鞏固人民政權的鬥爭/1114
(一)摧毀“流亡縣政府”
(二)宣平縣城保衛戰
(三)清剿武裝余匪
(四)肅清暗藏反共組織
(五)鎮壓反革命和內部肅反
(六)進行土地改革
(七)動員抗美援朝
(八)開展“三反”“五反”運動
四、社會民主改革和管理/1137
(一)推行《婚姻法》
(二)建立社會治安體系
(三)制止封建迷信
(四)禁毒、禁賭、禁娼
(五)特種行業管理與“四類分子”教育
五、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1143
(一)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貫徹
(二)糧棉統購統銷
(三)人民代表大會
(四)農業合作化運動
附記:罕見的高村單幹戶
(五)供銷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
(六)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六、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1160
(一)“三包一獎”生產責任制
(二)全黨整風和反右派鬥爭
(三)“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四)刮“五風”與“反右傾”
附記一:下楊公社“飢餓事件”
附記二:謝康淦告“御狀”
(五)農村生產關係和經濟政策的全面調整
(六)丁哲人犯言直諫包產到戶
七、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1176
(一)農業生產
(二)林業生產
(三)養殖業生產
(四)礦業生產
(五)工商業發展
(六)財稅、金融與工商行政管理
八、社會事業的革新與進步/1203
(一)人口與居民生活
(二)水利與電力事業
(三)交通運輸與郵電通訊事業
(四)教育事業
(五)文化事業
(六)衛生事業

附錄

一:人文大事記/1239
二:重災錄/1286
三:村名源由/1304
四:村落簡史/1382
五:部分古籍書目/1464
六:革命老區鎮、鄉、行政村名單/1468
七: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1469
八: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76
主要參考文獻/147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