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寶通寺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改名為“寶通禪寺”,成為武漢四大叢林之一。 1924年春,從日本回來的持松任洪山寶通寺住持,在洪山進行講經、傳戒和灌頂,傳授密宗。 1954年班禪大師、喜饒嘉措大師先後來過寶通寺,在這裡舉行了密宗的“灌頂法會”。

在湖北武漢市武昌大東門外洪山南麓的翠綠叢林中,掩映著一座禪宗古剎——寶通寺。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唐代寶曆二年(826年),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開元寺善慶和尚雲遊到隨州大洪山修建了“靈峰寺”。九年後,善慶和尚圓寂前,毅然割了自己的雙足留在寺內,表示升天之後也要為鄉人利益奔走,這雙“佛足”成為靈峰寺歷代相傳的鎮寺之寶。皇帝為此賜給善慶“慈忍大師”的法號,還御書了“幽濟禪院”的匾額送給靈峰寺。
北宋末年,金兵南進,當時隨州一帶成了戰場。荊湖官吏撤離隨州時,把大洪山的靈峰寺遷到武昌東十里的東山。將東山彌陀寺加以擴建,改名為“崇寧萬壽禪寺”,並改東山為洪山,以紀念隨州大洪山。
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時駐軍武昌時,對善慶和尚捨身割足的精神十分佩服,命人取“佛足”隨國征戰,鼓舞士氣。他登基後派欽差大臣專程將“佛足”護送回都,用以籠絡人心。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在元軍與徐壽輝領導的農民起義部隊的戰鬥中,萬壽禪寺毀於戰火。
明朝初年對萬壽寺進行了重修。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改名為“寶通禪寺”,成為武漢四大叢林之一。因寶通寺的禪家家風與鎮江金山寺相似,故有“小金山”之稱。明朝末,寶通寺又遭毀壞。
清康熙十五年至三十年(1676—1691年),清政府多次撥銀兩對寶通寺進行重修和增建,規模宏大,時人稱其為武昌諸佛剎之首。據寺志載,寺前有碧琉蚊龍,佛殿大柱上金龍蟠繞,生動逼真。《廣陽雜誌》稱整個廟宇,金碧輝煌,為天下少有。至鹹豐末年,在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中毀於戰火,現存建築大多是清同治四年到光緒五年間(1865—1879年)保存下來的建築。
寺內現有放生池、聖僧橋、接引殿、東西廳、大雄寶殿、祖師殿、禪堂等建築,整個寺廟建築隨山勢而起伏,隱現自然,層迭有致。寺後有洪山寶塔、法界宮,另有小亭、層石、奇石、幽徑、華嚴洞、白龍泉等勝跡,碑光塔影,林密花茂,讓人留連忘返。
洪山寶塔原名臨濟塔,為該寺住持贈緣寇所建,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動工,至元二十八年竣工,歷時十一年建成。塔為七級八方,磚石疊成,身高十三丈三尺,基寬十一丈二尺,頂高一丈三尺。據志書記載:原建時每層外圍均有木質飛檐和護欄,塔下周圍為磚木結構的圍廊,每層八角墜以風鈴,設計之精巧,工程之浩大,實為鄂中第一。後來在多年的風雨浸蝕中累加修補。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工程,至十三年(1874年)才完工,為了長久保留,將原木質飛檐改為石據,易木欄為鐵欄,塔下圍廊改為八方石階。塔頂照原樣增高五尺,且用文筆峰式鑄銅一萬三千斤結頂,以求永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塔已損壞不堪。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寺廟和文物的保護工作,1953年對洪山寶塔進行了全面維修,上下內外,整修一新,使千年之古塔煥發了青春,為祖國山河增添了新的景色。十年動亂中,洪山寶塔無人保護又遭新的破壞,寶塔條石有些脫落,各窗鐵欄大部銹損,一萬三千斤銅塔尖瀕於倒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落實,洪山寶塔的修復工作提上了日程,民眾曾呼籲:“巍巍洪山塔,盛譽遍震旦,急須修管好,四化添新顏”。今天,洪山寶塔已修繕一新,每日吸引著不少遊客登高眺望。
經測量,洪山寶塔有45.6米高,塔座北向南,共有七級。 由基層小圓門入內,拾級盤旋而上,直達頂層。登高遠望,武漢三鎮景色盡收眼底:東湖似鏡,長江若練;武鋼高爐,噴吐紅雲,九峰層巒,堆青疊翠;長江大橋飛架龜山蛇山之間,江漢關的鐘樓矗立,黃鶴樓的黃鶴翱翔,鱗次相比的現代建築,一望無際。洪山公園、烈士陵墓,還有那煙波浩翰的長江,真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寶通寺內文物有唐鑄鐵佛,宋朝“萬斤鍾”及明石雕獅等。
唐鑄鐵佛是唐天寶年間(742—756年)鑄造的一尊大佛,高4米,底座寬8米,重膝盤坐,形象生動。
宋代“萬斤鍾”鑄造於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鐘身為鐵制,邊口鑲上青銅,鐘體龐大、沉重。據專家考證,以鐵鑄鐘身,可以減少造價,而以青銅鑲邊,可使擊鐘時音色渾厚,悅耳動聽。可見宋代人對音律和冶煉鑄造技術的研究都達到一定水平了。
萬斤鍾鐘身高大,造型古樸,四周有“皇帝萬歲、重臣千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銘文,字型清晰。
寶通寺里還有一口清光緒年問鑄造的鐵鐘,比“萬斤鍾”略小而薄,體型莊重而秀麗,上部飾以生動的花紋線條,鐘口四周鑄有“皇圖鞏固、帝道假昌、河清海宴、天地承平”的銘文,字型剛健遒勁,吸引不少金石銘文愛好者。
洪山寶通寺正院後面還有一座佛教密宗的壇城——法界宮。法界宮是寶通寺住持持松法師所建。持松(1894—1972年)是現代名僧,湖北荊門人,1913年在漢陽歸元寺受具足戒。曾先後幾次去日本學習真言宗(密宗)。1924年春,從日本回來的持松任洪山寶通寺住持,在洪山進行講經、傳戒和灌頂,傳授密宗。法界宮是持松回國後仿唐朝密宗金剛部“五曼荼羅”形式建造,殿內為了修習密法,原設木質密宗壇城,雕刻樓空,玲成別致,可惜早廢。現屋面覆以黃琉璃瓦,並以五亭結頂,藉以表示東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為鏤空大屋脊,飛檐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法輪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雙層蓮瓣,殿前階下為三孔拱橋,橋外雙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別致。這是武漢地區唯一的佛教密宗建築物,它獨特的設計,成為研究建築學的參考資料。1954年班禪大師、喜饒嘉措大師先後來過寶通寺,在這裡舉行了密宗的“灌頂法會”。
“文化大革命”前,寶通寺有僧人80餘人,“文化大革命”中被迫遷往它處。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並移交給僧人管理。近些年來,先後在方丈道根、悟緣的領導下對寺廟進行了維修,並辦起了素餐館等服務事業,為遊人香客服務,也做到了自養。
1996年4月22日,武昌寶通禪寺隆重舉行了玉佛殿落成、佛像開光、方丈升座慶典法會。中國佛教協會、湖北省民宗委、湖北省佛協、武漢市宗教事務局、武漢市佛協等有關部門領導到會祝賀。來自省內外的諸山長老及武漢市佛教四眾弟子數千人參加法會。以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司理李木源為團長的新加坡佛教文化交流團一行155人也參加了慶典活動。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歸元禪寺方丈昌明法師主持了慶典法會。
上午9時,寺內鐘鼓齊鳴,香菸繚繞,寶通禪寺兩序大眾、諸山長老及佛教四眾弟子齊集方丈法堂,恭迎悟緣法師升座,中國佛協理事、湖北省、武漢市佛協副會長、九十歲高齡的寶通禪寺退居方丈道根老和尚為悟緣法師送座。隨後,大家來到玉佛殿前舉行玉佛落成慶典,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法師、省佛協會長昌明法師等為玉佛殿落成剪了彩,並舉行了佛像開光儀式。同日上午,寶通禪寺還舉行了修建萬佛樓奠基典禮。悟緣將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文化交流團的8萬元捐款轉贈給“武漢市宗教界愛心基金會”,以答謝各界人士的關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