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絲弦

武岡絲弦

武岡絲弦,已有四百多年的演唱歷史。是在元雜劇、南曲、小令、江南絲竹音樂的基礎上,經朱王府的樂師、歌妓吸收武岡、邵陽一帶的民歌、小調加工而成的。主要流傳於以武岡為中心的邵陽、隆回、洞口、城步、新寧等地,是湖南曲藝的一個獨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1956年,邵陽市行署文教科組織普查隊伍,對傳統曲藝進行深入發掘、整理,編印了《武岡絲弦音樂》。2006年,武岡絲弦成功申報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5月,“武岡絲弦”列入全國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發展形成

武岡絲弦 武岡絲弦

明代時期,武岡地域流傳著一種名叫“江南絲竹”的民間小調,後經數百年的演變,遂漸形成了韻味優雅甜美、曲調清柔婉轉、風格獨特並享有湖南四大絲弦之一盛名的武岡絲弦。數百年來,武岡絲弦在民間經傳不衰,5月又被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總想知道,武岡絲弦到底是怎樣形成的?要想弄清根源,還得要追遂到歷史了。
公元1424,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八個兒子岷莊王朱楩由福建遷到武岡。他不問百姓疾苦,不理政事,整天沉醉在花天酒地里,迷戀在宮女們的鶯歌燕舞中。其中有大部分宮女來自江浙一帶,她們把當地的民間小調“江南絲竹”帶到了武岡,專為朱楩演唱。這些曲調由於悠雅動聽,很受朱楩喜愛。朱楩的子孫在武岡傳襲王位14代,272年。期間宮女交替更換,凡年齡大一點的都轉到民間,民間也就流行了“絲竹”的傳唱,形成了“武岡絲弦”。還有的宮女被流放到常德,這些曲牌也同時帶過去了,融入到常德的地方小調中,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了聞名全國的“常德絲弦”。
時至1895年—1898年,當時縣衙幹事浙江人張坦宜酷愛“江南絲竹”,

彈得一手好琵琶,在武岡音樂愛好者中很有影響。期間,武岡多才多藝的音樂界名人李國珍拜張坦宜為師學藝。兩人經常一起切磋。在彈唱“江南絲竹”的同時,又將武岡本地的地方花鼓及祁劇崑腔、湘劇高腔、漢劇高腔等劇種融入其中,並吸收以花古戲曲牌為主,運用其它戲曲聲腔節奏緩慢,曲調清柔婉轉的特點,進行武岡絲弦的探討與創新。經過不斷發展變革,逐步形成了武岡絲弦音樂的獨特風格。
到了二十年代初,武岡絲弦發展到了高峰,並成立了“都梁絲弦委員會”,推選李國珍擔任會長,王少郁、李石娘等七位能歌善奏的著名藝人為委員,將絲弦內容全面規範,並將曲牌發展到幾百首,在省內外很有聲望,成為湖南著名的四大絲弦之一。
解放後,縣文化館於1956年、1960年先後兩次組織邵陽彭柳林、武岡陳昇蘶、鄧小龍、鄧興艾等人對武岡絲弦進行蒐集整理,並邀原唱老藝人楊端祥來武傳唱。可在文化大革命中,將蒐集整理的資料付之一炬。直到1979年在上級關於搶救民間音樂的指示精神下,文化館又組織專業人員羅樹林等進行搶救性蒐集。可原唱老藝人也只倖存二位。幾百首曲牌中,完整的折子戲只留下《秋江趕船》、《雙下山》及曲牌《西宮詞》、《摘葡萄》等不到二百首,有很多的好曲牌已經失傳。

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強,武岡絲弦又重新活躍在人們茶餘飯後的娛樂生活中。特別是近10多年來,無論從家庭聚會到音樂茶館,從大街小巷到公園廣場,及大小音樂晚會都能聽到悠揚的絲弦音樂。在每年的省、市文藝大賽中,武岡絲弦總是受到歡迎和讚賞,並多次捧回大獎。隨著武岡絲弦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喜愛並參於到這種民間音樂的傳唱和變革中來,武岡絲弦這朵傳統音樂之花定會千秋艷麗。

保護措施

2011年5月,“武岡絲弦”列入全國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幾年來,武岡市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管理、保護、傳承、發展“武岡絲弦”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岡絲弦《雙下山》唱段 武岡絲弦《雙下山》唱段

成立機構,出台檔案,管理“武岡絲弦”。2006年成立武岡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2011年5月成立武岡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辦公室,2012年3月,成立武岡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定編三人,為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專門開展“武岡絲弦”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還專門成立“都梁風藝術團”,保護、傳承、演出“武岡絲弦”。為進一步保護好這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市政府專門下發《關於加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岡絲弦”保護傳承工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重點加強“武岡絲弦”保護、傳承、發展的有關工作。

解決經費,編輯出書,保護“武岡絲弦”。武岡市建立了“武岡絲弦”專項基金,將有關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壯大了文化遺產保護的經濟基礎。積極發揮武岡絲弦傳承人鄧星艾的工作積極性,進一步挖掘整理資料,吸收現代文化的長處和現實生活的內容,現已將200餘篇絲弦曲目編輯成書稿,由財政解決專項經費,即將印刷成書。

項目帶動,培訓交流,傳承“武岡絲弦”。為落實“武岡絲弦”傳承交流的演出場地,武岡市於2012年3月立項建設武岡絲弦傳承交流會所,成立了項目建設指揮部,市人大副主任鄧小蘭任指揮長。並將這一項目作為全市文化重點項目予以政策、人員、經費等方面的重點支持。建成後,將定期組織開展“武岡絲弦”的傳承、交流、演藝活動。壯大“武岡絲弦”演藝隊伍,該市還採取措施,培訓人員,聘請鄧星艾等老師,在武岡師範、武岡二中等學校培訓學生,為“武岡絲弦”培養後備人才,切實壯大了“武岡絲弦”演藝隊伍。同時,為把“武岡絲弦”做大做強,打造武岡文化名片,市委、市政府領導先後5次奔赴北京和長沙,成功爭取到“武岡絲弦”進入十二五保護規劃,並已列入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金扶持項目。在十二五期間,文化部等上級主管部門將每年給予五百萬元資金支持。為了學習借鑑“常德絲弦”的發展經驗,4月8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姚鵬飛率隊到常德市鼎城區考察學習。該市專門召開座談會,聽取了“常德絲弦藝術團”的經驗介紹,雙方就絲弦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進行充分交流,並簽訂協定,同意建立交流和合作機制,定期開展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絲弦藝術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