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文化

初品奇茗 敬獻茶點 欣賞茶歌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元代始成為皇室貢品,並在武夷創辦御茶園,茶文化遺址遍布武夷山中。有唐至民國古茶園、宋遇林亭窯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園、明大紅袍名叢、清龐公吃茶處、明至民國古茶廠、清茶政告示石刻等。武夷山是儒、釋、道三教同山之處,著名史學家蔡尚思教授曾贊道:“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詩云:“九曲清流繞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蘭生谷香生徑,方竹滿山綠滿溪。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清波輕筏觴飛羽,不會題詩也會題。”茶與三教有不解之緣,茶中蘊和,茶中寓靜,茶的“和、靜“的稟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華也豐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內涵。


古典美學認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體化,是中國古典山水美學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風光獨樹一幟,“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與“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絕妙結合,它異於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為特徵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園林。武夷岩茶與武夷山堪稱一體,“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當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繼承歷代品茶藝術的基礎上,總結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藝》,其程式:恭請上座焚香淨氣絲竹和鳴葉嘉酬賓山泉初沸孟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玉液回春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鑑賞三色喜聞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品啜甘露三斟石乳領悟岩韻自斟慢飲敬獻茶點欣賞茶歌游龍戲水盡杯謝茶。把品茗、觀景、賞藝融為一體。蔡鎮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韻》中讚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緣,我夢中的千古茶神,我筆底流轉如珠的曠世茶韻。”
武夷茶文化已成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尋香首推茶,品茗此為都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於唐。唐末,閬苑岩岩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許多茶詩。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並有規模出口量。如今是烏龍茶出口基地,中國名茶(烏龍茶)之鄉。
種茶、制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占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制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蘇淑勉在《大坪,我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過:只見紅磚粉牆的樓房裡,隨處可見一袋袋焙熟包裝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銹銅的巨形茶盤,配上古銅紫砂茶壺茶盞,別具一格茶鄉特色。他們沿襲“沒有三杯不成禮數”的風習,勸茶款款,言笑晏晏。安溪茶藝的推出,總結了古人的品茶經驗,結合地方品茶習俗,簡古純美,主要以鐵觀音的特殊茶韻為本體茶性,闡明其沏泡技藝和茶藝精神內涵。其茶藝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瑤池出盞、觀音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甌里醞香、三龍護鼎、行雲流水、觀音出海、點水流香、香茗敬賓、欣賞湯色、細聞幽香、品香尋韻。通過茶藝,傳達了“純、雅、禮、和”的精神追求。頗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簡古純美問春風之美。
“志寄茶韻,筆喚鄉情”是茶鄉人對茶文化的特殊理解。在吳小猛的《給老父》詩文中寫道:“一壟壟茶園爬上山坡/爬上額頭/綠色的瀰漫/把日子染得金黃金黃……嫩芽上的白毫/什麼時候/悄然爬上雙鬢/爬滿你的頭”老茶師的辛勞和執著,都真實地溶入了茶葉,而當人們品飲時領略的是清香和甘醇。在長坑鄉工作的龔伏龍題的“觀音茗醉人香,陸羽當年惜未先,茶葉文化大手筆,烏龍雲嶺譜新篇。”把茶、茶文化、茶鄉事業連在一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