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天寧寺

正定天寧寺

據清光緒《正定縣誌》記載,正定天寧寺和凌霄塔同時建於唐懿宗威通年間(公元860—874中)。當時寺院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牌坊、重門、天王殿、前殿、後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築自南而北依次排列。

天寧寺,舊名大藏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建,賜名“承天寺”。政和年間(1111-1118)始稱天寧寺。宋高宗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為祀奉父王徽宗,賜名“報恩廣寺”,後又改“報恩光寺”。現僅存天寧寺大殿

(圖)正定天寧寺正定天寧寺

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天寧寺,舊名大藏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建,賜名“承天寺”。政和年間(1111-1118)始稱天寧寺。宋高宗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為祀奉父王徽宗,賜名“報恩廣寺”,後又改“報恩光寺”。現僅存天寧寺大殿。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寧寺大殿是我國南方現存典型的元代木構建築之一,面闊進深各為三間,單檐歇山頂。大殿當心間東首三桷柃下有“大元延祐五年歲在戊午六月庚申吉旦重建恭祝”的雙鉤墨題記。梁

(圖)正定天寧寺正定天寧寺

架經碳-14測定,有的柱子距今千年,有的梁柃、斗拱距今八百年,由此可見,此殿在元代重建時,保留了部分宋代木構件。在梁架結構上,大殿也較多地保存了宋代建築風格和特徵。

凌霄塔

天寧寺主體建築是凌霄塔,寺外還有幾座亭,相互映襯。進門處有一棵很大的泡桐樹,大大的淡紫色的花瓣落了滿地。門口有兩個表情特別可愛的石獅,象是兩個小孩兒在鬥氣似的。風正颳得大,塔上的風鈴玎玲作響,很滌盪心靈的聲音。 凌霄塔始建於唐代,是八角九級的樓閣式塔,三層以下是磚砌,之上則是木構。介紹上說,凌霄塔的下面三層都建有“冰盤式平座”,有利於穩定。另外一個很顯著的特點是它裡面的一根“塔心柱”,從塔的底部一直支撐
(圖)正定天寧寺正定天寧寺

坐落在正定縣城天寧寺內。始建於唐代宗時期(762-779年)。寺內殿宇早年坍塌,凌霄塔為重要遺存。現存材料多為木質,故俗稱木塔。凌霄塔是一座平面呈八角形的樓閣式建築。現殘高32。76米,共九層,有磚階可登至三層。四層以上設中心柱直通塔頂,各層樓梯改為木製,順樓梯可攀至頂層。塔身的下三層與以上各層結構迥然不同。下三層僅椽飛為木製,斗拱、角柱均為磚仿木構。四至九層似在下三層基礎上再建,每面三開間,柱子、斗拱椽飛皆用木製。塔身之上為剎座、覆缽、仰葉、相輪、寶蓋和寶珠組成的塔剎。整個塔形外觀宏偉,而又顯得輕盈挺秀。現存塔身,基本保持金代建築風格,其獨特的結構形式,在中國古代佛塔建築中是少見的。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風格

天寧寺無愧一州偉觀之譽。就其規模而言,位居州城四大寺之首,四大寺即天寧寺,東寺,西寺和乾佛寺。歷經滄桑變遷,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大體布局:全寺座北朝南,以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藥師殿為中軸結構。此外還有伍籃、火星,水神(禹王),祖師三反和大意堂。西北為光孝塔,山門前有照壁一塊,門前有石獅一對為共護持。大雄

(圖)正定天寧寺正定天寧寺

殿是天寧寺的主體建築,經:專家鑒’定,認為它是宋元遺留下來的木結構古建築。殿高近四十米,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歇山式,明向六根內柱,系用“包鑲法”製成的十二瓣稜柱,下有復盆式石杠砒,上雕纏枝牡丹花紋。古寺萬經浩劫,文物所有無幾。尚布·仁,八塊明、清時的古碑,大門保存完整,但字跡已混蝕不清。

歷史背景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建,賜名“承天寺”。政和年間(1111-1118)始稱天寧寺。宋高宗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為祀奉父王徽宗,賜名“報恩廣寺”,後又改“報恩光寺”。現僅存天寧寺大殿。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

(圖)正定天寧寺正定天寧寺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