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風美雨影響下中國近代節日的變革

之所以說這一時期是近代節日演變的萌芽期,就是西方的一些節日開始影響中國,特別是宗教節日。 我們之所以說這一時期是近代節日巨變的時期,是因為由於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節日受到極大的衝擊,引進並根據西方的節日創辦了許多新的節日。 這一時期,中國傳統節日受到極大的冷落,相反西方節日活動在一些大城市卻很盛行。

節日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文化記憶的主要形式。根據德國學者阿斯曼的理論,所謂文化記憶就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力,所回答的是文化認同性問題。它的內容是一個社會群體共同擁有的過去,其傳承方式可以分為儀式和文字。對中國而言,節日是最主要的慶典儀式,因此節日的變化最能喚起中國人的文化記憶。世界現代化的潮流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影響至深,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或多或少遇到傳統文化消失和傳統節日淡化的問題。中國也不例外。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曾經留存在我們記憶中的傳統節日很多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節日文化,因此節日風俗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我們現在所耳熟能詳的傳統節日其實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有所增減,這是節日文化的特點使然。從歷史上看,傳統節日在當代遇到的窘境是歷史上任何時期都無法比擬的,主要形態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傳統節日在不斷地弱化甚至消失,另一方面外來節日在中國卻大行其道,甚至有超越傳統節日的可能。面對這種狀況,國人的態度表現出不同的態勢:有些人呼籲保護傳統文化,更甚者提出抵制外來節日以捍衛中國傳統節日的地位;而更多的人則採取漠視的態度,聽之任之。外來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衝擊,並非始於現在,也不能完全歸咎於世界一體化,其實從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節日文化的西化已經開始,經過長期的西化過程,劇變到現在才開始彰顯出來。考察鴉片戰爭以來歐風美雨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節日的衰落和西方節日在中國的盛行是同步進行的,同時對今天如何保護傳統節日和正確對待西方節日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一、西學東漸與近代中國節日的演化軌跡
節日在近代中國的演化與西學東漸有著直接的關係。西學東漸並不是文化傳播規律上的引進與吸收,它是資本主義國家和帝國主義列強武力征服下的一種文化推銷。從社會性質上講,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社會開始了“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近代化開始了艱難的歷程。同時西方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文化消費等也一併湧入中國,極大地衝擊甚至改變著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中國傳統節日開始向近代化演變。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近代節日大致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
1.1840-1895年:近代節日演化的起步期
1840年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對中國來說是創痛最深的時期,對中國人的心靈來說也是創痛巨深的時期。在這之前,中國人還沉醉於“天朝大國”的驕虛美景中,不僅對外部世界不了解,甚至禁止人民了解外部世界。當鴉片戰爭的隆隆炮聲叩開中國的大門時,中國人發現一向被我們鄙視的“夷狄”竟是如此的強悍,他們的“船堅利炮”斍打得我們措手不及。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中,這些西方列強都是憑藉手中的“船堅利炮”,在只有區區數萬人的情況下橫行中國大地,逼迫腐朽的清王朝割地賠款、開埠通商,攫取中國的各種權利。這一時期在中國人的文化觀念中,“天朝上國”“夷夏大防”的觀念還很牢固,儘管受到西方觀念的影響,但在時人的心目中中國的落後只是器物不如人,我們的文化還是遠勝於西人,因此學習西方只限於器物,即武器、機械等,文化的保守思想還非常濃厚,在思想文化層面傳統文化仍占據主流。因此張之洞所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可謂當時思想界的共識。
但隨著西方列強在中國設立領事館、開埠通商、傳教、興辦教育、開礦等規模的擴大,在中國生活的西人越來越多,西方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風俗習慣不可避免地也帶人中國,能夠給中國人民直接帶來新鮮空氣的就是節日習俗。儘管這一時期在中國的城市、農村、沿海、內地還基本上延續自古傳承下來的節慶習俗,但由於受到西方風俗習慣的影響,中國的節日習俗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變異。
與中國傳統節日相比,西方節日習俗的最大特點就是節日娛樂性強、民眾的參與意識強。如我們所熟知的歐洲的狂歡節、聖誕節、情人節、德國的啤酒節等,基本上都是民眾的集體狂歡,鮮有宗教色彩,很少背負道德倫理的內容;但中國的節日卻與之相反,幾乎每一個節日都蘊含有太多的倫理色彩。隨著中外交往的不斷擴大,中國傳統節日也受到影響,節日的娛樂活動開始受西方影響,漸漸興盛起來。如元宵燈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近代以前,一般的商人是不允許放燈的,但在這一時期隨著中外交往的不斷擴大,商人的地位得以提高,這一情況開始有所變化,清廷允許一般的商人在元宵節隨意放燈,實行官民同樂。清明節,民間俗稱鬼節,一般只是掃墓祭奠亡人,很少有娛樂活動;但在這一時期也發生了變化,民問興起了盪鞦韆、放風箏等活動。之所以說這一時期是近代節日演變的萌芽期,就是西方的一些節日開始影響中國,特別是宗教節日。鴉片戰爭後,西方基督教開始從中國東南沿海向內地傳播,傳教人數越來越多,基督教節日也開始在民間社會出現。尤其是洪秀全受基督教影響創立的“拜上帝教”,吸收西方的宗教節日並創立了六大新的帶有宗教色彩的節日,正月十三的太兄升天節、二月初二的報爺節、二月二十二的登極節、三月初三的降節、七月二十七的東王升天節、九月初九的哥降節等,都帶有西方宗教節日的色彩,也可以說是西方宗教節日的中國化,只不過稱呼不同罷了。如登極節,其實就是西方的復活節。洪秀全之所以如此狂熱地創辦帶有西方色彩的宗教節日,一則是宗教禮拜的需要,二則也是希圖利用宗教節日的創辦衝擊封建迷信思想,革故鼎新,為農民政權服務。很可惜,太平天國創辦的這些節日宗教色彩過於濃厚,除了在太平軍中流行外,在民間鮮能推廣。而在廣大的農村,傳統節日還是主流,人們對西方節日的認識還抱著拒絕的態度。這也說明,在中國近代化的起始階段,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還很脆弱。

 此外,由於外國人在華增多,在內地設立領事館、開採礦產、建立學校等,西方的一些習俗開始在內地延伸,西方節日隨之也向中國滲透。西方節日在中國的興起,最主要的是西方人生活習俗使然,他們的一些生活習慣開始影響中國人,尤其是和西方人經常打交道的中國上層人士。這一時期開始進入中國的西方生活方式有賽馬、西餐、西式點心、西式飲料、音樂會等。特別是西方的飲食習俗開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出現,
尤其是西餐館的開設,更成為近代中國城市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如1876年葛元煦遊歷上海,就看到在上海虹口一帶設有西餐館,不光西人進入,而且“華人間亦往食焉”。而在北京、天津這些大城市,西餐館越來越多,而且名聲也很大,諸如“品升樓”、“德義樓”等,雖然是中國名字,但專門從事“英法大菜”,“請得巧手外國廚房精調西菜”(!)。像北京西餐館的檔次非常高,有“六國飯店、德昌飯店、長安飯店,皆西式大餐矣”。這些西餐館不全為外國人消費,中國人也有消費者;不僅平時有人去消費,而且在節日期間有不少人光顧。西方節日期間的生活消費品像麵包、糖果、餅乾、蛋糕、布丁、罐頭等食品和洋酒,也在中國上市,不僅受到中國上層社會的青睞,而且也成為上流社會節日期間的饋贈禮品,衝擊著中國傳統節日的禮品贈送。加之晚清時期維新派鼓吹革命、學習西方、提倡移風易俗,中國傳統節日開始向國際“接軌”,一些節日陋俗受到衝擊,西方節日的“新俗”開始在中國社會蔓延。比如西式名片在中國的使用。近代以後西式名片傳人中國,並在士大夫階層中廣為流行,特別是過新年,賀年者拿自己的名片投遞,叫“投貼拜年”,一改中國傳統拜年的繁瑣禮儀,頗有新風。由於受到西方習俗的影響,一些維新派還照搬西方的一些做法,增添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新式節日。如梁啓超在戊戌變法期間就積極倡導仿效西方增添一些有意義的新節日,他認為效法西方增添一些新的節日可以讓國民“記已往,振現在,勵將來,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增建強國勇猛、進步、自立的氣氛”,使中國節日內容和樣式不斷豐富多彩。從這一時期節日的演化可以看出,雖說總體上中國社會依然保持著傳統的節日習俗,保持著古樸多彩的風貌,但西方節日已經開始影響中國社會,儘管這只是剛剛開始。
2.1912-1919年:近代節日演化的多樣化階段
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政體,而且最重要的是人們的思想獲得了一次大解放。在這一時期,封建思想受到極大的衝擊,西方的社會思潮如潮水般湧入中國,加之國人對西方了解的加深,以及近代工業、近代教育、近代科技的發展,也使得中國近代節日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傳統節日受到壓制,另一方面西洋節日在中國遍地開花。在節日禮俗方面,西化的色彩越來越濃,相反傳統節日的意味越來越淡,這也可能是中國傳統節日衰落的開始。前已述及,在新年互拜時,投遞西式名片拜年更加普遍,一改過去賀年拱手的習俗。節日期間的娛樂活動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相反傳統的娛樂活動有所降溫,比如民初政府對端午節的“龍舟競渡”不再提倡;而對於一些進步社團舉辦的田徑比賽、球類比賽、戲劇以及各種新式遊戲則比較關注,如青年會“於端陽會員閒暇之時舉行運動遊戲交誼大會,於該會操場以作永日之娛樂”。由於這一時期各大城市基本都有了發電廠,因此元宵節的花燈進入了“以電代燭時期”,而且還增加了花盆,三步一燈,五步一花,甚是壯觀。由於中西交流的不斷擴大,西方民俗對近代節日飲食民俗的影響日漸明顯。節日期間,親朋好友的宴會上洋酒已成為款待賓客的飲品;在一些大城市裡,節日期間吃西餐也已經非常普遍,有些上層人士和市民在節日期間走出家門到洋人開辦的西餐廳吃西餐,領略異國情調。海昌太憨生在《淞濱竹枝詞》中寫道:“番菜爭推一品香,西洋風味睹先嘗,刀叉耀眼盆盤潔,我愛香檳酒一觴。”
近代節日的變化還在於傳統節日的式微和仿效西方設立富有紀念意義的新節日,開首創之議的是梁啓超。1910年,梁啓超就撰文呼籲改革曆法,他在《改用太陽曆法議》一文中就主張改用太陽曆代替陰曆。民國成立後,首先在曆法上大膽改革,廢除傳統的陰曆,改用陽曆,以求和國際上的通行曆法相一致。曆法的改變,對於節日習俗的改革非常重大,除了原有的傳統節日外,許多新的節日紛紛設立,特別是具有紀念意義的節日出現在人們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節日活動。如1月1日是民國成立日、3月29日是革命先烈紀念日、5月9日為國恥日、清明節為植樹節、10月10日是國慶節等。
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由於社會發生了巨變,節日習俗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對廣大民眾而言依然有較強的吸引力,但同時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一些新的節日紛紛創建,節日的內涵大大增加,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節日活動。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節日的多元化,西方節日或者新的節日已經在許多地區流行,開始衝擊中國傳統的節日。
3.1919-1949年:近代節日的巨變階段
1919年以後是中國近代社會發生巨變的歷史時期,不僅由於民族工業的發展、產業工人隊伍的壯大,形成了中國社會一支新的生力軍,還在於五四以後,中國社會思潮發生大的碰撞,激進主義、保守主義思潮相互激盪,西方許多思想、思潮如雨後春筍進入中國,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對中國的節日風俗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一時期是中國節日習俗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一方面表現在傳統節日一些落後的、封建的習俗遭到無情的衝擊,如在一些地區舊式拜年的陋俗被禁止,甚至貼春聯強調祥瑞的習俗也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強調革命標語式的春聯,反封建、反迷信將許多傳統節日的內容一併革掉。在農村,一些節日期間流行的民俗如社火、迎神賽會、朝聖進香等活動被一些新式娛樂活動所取代,如歌舞演出、扭秧歌等。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由於政治運動等變故,在一些特定人群和特定地區出現了一些新的節日,而這些特定節日的出現基本上是外來的紀念性節日,如兒童節、植樹節、教師節、勞動節、十月革命節等。我們之所以說這一時期是近代節日巨變的時期,是因為由於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節日受到極大的衝擊,引進並根據西方的節日創辦了許多新的節日。

 這一時期,中國傳統節日受到極大的冷落,相反西方節日活動在一些大城市卻很盛行。如果說在清末或民國初年,中國人在節日期間享受西方消費品還是一小部分人的專利的話,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一些大都市裡,中國人已經習慣在節日或者平時到西式餐館消費,並成為一種時尚。特別是號稱“東方的巴黎”的上海,西化傾向越來越濃,西方國家流行的都能在上海見到蹤跡。毆大衛在1934年曾這樣描寫上海:“大城市應該永遠有世界大同之心,上海自然不會例外。一般的西方人傾向於認為上海是有些原始的,如果不說半開化的話,這個城市經常性的與手推車、平底船及諸如此類的東西相連。但令新來者吃驚的是,他們會看到最新款式的勞斯萊斯駛過南京路……遊客一上埠,就會發現他們家鄉的所有商品在上海的百貨大樓里都有廣告有銷售。”何止這些,在上海等大都市裡,人們的休閒與娛樂,不僅在節日裡,更多地表現在平時的閒暇時間,像電影院、咖啡館、劇院、舞廳、公園、跑馬場等西式消費和休閒方式與中國傳統的戲院、飯館、茶館一起構成了上海都市文化的主要部分,更成為
人們節日生活的一部分。像咖啡館、舞廳、夜總會等娛樂場所,更成為人們節日或者平時娛樂的場所,而這些場所明顯是從西方學來的。“上海的第一次茶話舞會是首次把中國和西洋精英集合起來的文化事件,隨著西洋舞的流行,它在小市民中也傳播得越來越廣,然後舞校出現了……1930年左右,有中國舞女的西洋舞廳開始在上海和中國的其他港口城市開張。”在這個時期,西方現代性的物質層面比起精神層面更容易被中國人所接納,而中國人接受西洋生活方式基本上遵循這樣的規律:“初則驚,繼則異,再繼則羨,後繼則效。”
近代節日的巨變,在這一時期完全呈現出兩種傾向:一種傾向就是中國傳統節日開始衰落,除了在廣大的農村還堅守傳統節日外,大城市中西洋節日已經漸漸被人們所接受;另一種傾向就是西方節日或受西方影響興起了許多新的節日,豐富了人們的節日活動,但也不可避免地對傳統節日構成了一定的衝擊。中國傳統節日在這一時期面臨著巨變。
二、近代節日演變的特點及思考
節日在近代的演化,和近代文化、近代社會習俗的演化一樣,呈現出獨特的特點。這些特點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
1.近代節日的演化與西學東漸緊密相連
中國近代化的過程是伴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開始的。可以說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還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但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社會的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中國社會的巨變也因西方文化的侵入而發生根本的變化。也許西方的武力征服不能滅亡一個民族,但是其文化的滲透卻能影響一個民族。近代以後,西方文化開始在中國傳播,並逐漸在各個層面影響中國,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精神信仰、風俗習慣等,中國近代節日的演化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的。特別是隨著中外交流的擴大、西方人在中國的增加,使西方的各種生活習俗不可避免地開始在中國流行,外國商品大量在中國傾銷,促使中國節日飲品的西化,洋食品、洋酒、洋服在中國上層社會盛行。隨著戊戌變法後人們思想的大解放,社會風氣也發生了大的變化,尤其是仿效西方節日而創設的新的節日,加速了中國近代節日的巨變。所有這些變化,基本上都深受西化的影響,中國近代節日的多樣化與西學東漸密不可分。
2.近代節日演化的不平衡性
雖說西方文化對中國近代社會思想的變化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但具體到近代節日的變化而言,西方文化的影響具有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同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一樣,經歷了由沿海擴散到內地的過程。沿海城市是開埠較早的地區,受外國的影響較深,因此對西方文化容易接受,諸如上海就是典型的受西方文化薰陶較深的城市,被西方探險家譽為“冒險家的樂園”、“東方的巴黎”。因此其近代化較早,近代化程度也較高,節日習俗受西方的影響也較深。而在內陸地區和農村,由於傳統勢力比較牢固,人們接觸外界的東西很少,近代化程度較低,相應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也較淺。近代節日的變化多集中於沿海地區或者大城市,而在廣大的內陸地區較少受到影響,這就導致中國近代節日呈現出兩面性,即西方節日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並成為一部分中國人的生活娛樂方式,但同時傳統節日依然有很大的市場,兩者並行,構成中國近代節日的特色。
3.傳統節日日漸衰微,受外來節日影響的新的節日漸成中國節日的主流
中國傳統節日的衰落和西方節日的強勢並不是現在才開始的,自鴉片戰爭開始就已經開始了它的演變歷程,它隨著中國近代化發展的不同程度以及受外來文化影響的深淺而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表現。特別是民國成立以後,這種兩極分化的態勢已經漸趨明顯,反封建的結果是傳統文化受到了連累,而作為千百年來形成的民俗也受到牽連,中國傳統的一些禮儀被認為是封建的而受到衝擊,諸如磕頭拜年、拱手作揖、請安、互道吉祥等用語和儀式,被冠以封建而被廢除,代之以鞠躬禮,後又發展為握手禮等。最能展示民間文化特色的廟會也被禁止,而代之以歌舞演出等。傳統在一層層被剝離,當傳統節日在人們的文化記憶中消失的時候,恐怕連同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在一步步的消失。當傳統的文化記憶在人們的腦海中漸漸消失的時候,而外來的節日或許就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要部分。
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如果以近代化的視野來審視這個問題,破除封建給中國人帶來的思想解放功不可沒。西方節日的登入給中國人精神生活帶來了樂趣,這是毋庸諱言的,但同時也是在犧牲中國傳統節日的過程中帶來的新氣象,中國傳統節日的消亡或者衰落,帶給人們的是極大的遺憾。引進外來文化和保護傳統文化是世界一體化過程中相矛盾且又難以解決的問題,中國近代節日的演化或許對我們今天吸收外來文化和保護傳統文化有一絲的借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