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

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

《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於淮西凱旋途中所作的一首詩。全詩節奏明快,語意爽直豪邁,情調輕鬆親切。詩的前兩句用潑墨寫意的手法,山去山來、城門大開,足見行軍之舒暢,國事之太平,人心之爽朗。後兩句毫無顧忌地要地方官來迎接、犒勞,卻並無恃功驕人之意,親切無間。

作品原文

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

荊山已去華山來 ,日出潼關四扇開 。

刺史莫辭迎候遠 ,相公新破蔡州回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次:駐軍。潼關:在陝西潼關縣北,於東漢末設,為秦、晉、豫交通要塞。張十二閣老使君:即張賈,時任華州刺史,故稱使君;他曾在門下省做過給事中,當時通行將中書、門下二省的官員稱為“閣老”。

②荊山:又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省靈寶境內。華山:在今陝西省華陰市南。

③四扇開:指潼關的四扇關門大開。關門東西各兩扇。

④刺史:指華州刺史張賈。莫辭迎候遠:因華州距潼關尚有一百二十里,故云莫辭遠。

⑤相公:指平淮大軍統帥、宰相裴度。蔡州:淮西藩將吳元濟的大本營。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唐軍破蔡州,生擒吳元濟。

白話譯文

荊山剛剛越過華山迎面來,紅日東升潼關也四門大開。

刺史大人莫說迎接路途遠,宰相裴度剛破蔡州凱旋迴。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淮西大捷凱旋途中。當時韓愈以行軍司馬身份隨軍,即將向華州進發,為抒發勝利豪情而作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頭兩句寫凱旋大軍抵達潼關的壯麗圖景。“ 荊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靈寶境內,與華山相距二百餘里。華山在潼關西面,巍峨聳峙,俯瞰秦川,遼遠無際;傾聽黃河,波濤澎湃,景象異常壯闊。首聯從荊山寫到華山,仿佛凱旋大軍在旋踵間便跨過了廣闊的地域,開筆極有氣魄,為全詩定下了雄壯的基調。對比同一主題的《過襄城》首聯“郾城辭罷辭襄城”,它與“荊山”句句式相似處是都使用了“句中排”(“郾城—襄城”;“荊山—華山”)重疊形式。然而“郾城”與“襄城”只是路過的兩個地名而已;而“荊山”、“華山”卻帶有感情色彩,在凱旋者心目中,雄偉的山嶽,仿佛也為他們的豐功偉績所折服,爭相奔來表示慶賀。擬人化的手法顯得生動有致。相形之下,“郾城”一句就起得平平了。在頷聯,詩人抓住幾個突出形象來描寫迎師凱旋的壯麗情景,氣象宏大。當時隆冬多雪,已顯得“冬日可愛”。“日出”被采入詩中和具體歷史內容相結合,形象的意蘊便更為深厚了。太陽東升,冰雪消融,象徵著藩鎮割據局面一時扭轉,“元和中興”由此實現。“潼關”古塞,在明麗的陽光下煥發了光彩,此刻四扇大開,由“狹窄不容車”的險隘一變而為莊嚴宏偉的“凱旋門”。雖未直接寫人,壯觀的圖景卻蘊含在字裡行間,給讀者留下更廣闊的想像空間:軍旗獵獵,鼓角齊鳴,浩浩蕩蕩的大軍抵達潼關;地方官吏遠出關門相迎接;百姓簞食壺漿,載欣載奔,夾道慰勞王師。

詩的後兩句換用第二人稱語氣,以抒情筆調通知華州刺史張賈準備犒軍。潼關離華州尚有一百二十里地,故說“遠”。遠迎凱旋的將士,本應不辭勞苦。不過這話得由出迎一方道來,才近乎人情之常。而這裡“莫辭迎侯遠”,卻是接受歡迎一方的語氣,完全拋開客氣常套,卻更能表達得意自豪的情態、主人翁的襟懷,故顯得合理合情。《過襄城》中相應有一句“家山不用遠來迎”,雖辭不同而意近。然前者語涉幽默,輕鬆風趣,切合喜慶環境中的實際情況,讀來倍覺有味。而後者拘於常理,反而難把這樣的意境表達充分。尾聯“相公”指平淮大軍實際統帥——宰相裴度,淮西大捷與他運籌帷幄之功分不開。詩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新”一作“親”,但“新”字尤妙,它不但包含“親”意在內,而且表示決戰剛剛結束。當時朝廷上“一時重疊賞元功”,而人們“自趁新年賀太平”那是勝利、自豪氣氛到達高潮的時刻。詩中對裴度由衷的讚美,反映了詩人對統一戰爭的態度。以直賦作結,將全詩一語收攏,山嶽為何奔走,陽光為何高照,潼關為何大開,刺史遠出迎候何人,這裡有了總的答覆,成為全詩點眼結穴之所在。前三句中均未直接寫凱旋的人,在此句予以直點。這種手法,好比傳統劇中重要人物的亮相,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綜觀全詩,前兩句一路寫去,頸聯直呼,尾聯直點,可稱是用勁筆,抒豪情。由於它剛直中有開合,有頓宕,剛中見韌,直而不平,“卷波瀾入小詩”,饒有韻味。一首政治抒情詩,採用犒軍通知的方式寫出,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激情,非一般應酬之作所能望其項背。

名家點評

《批韓詩》:汪琬曰:氣度自別。

《初白庵詩評》:氣象開闊,所謂卷波瀾入小詩者。查晚晴曰:闊壯處真應酬之祖。

《唐詩別裁》:沒石飲羽之技,不必以尋常絕句法求之。

《詩法易簡錄》:語語踴躍,可當一首凱歌讀。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此二作頌而不諛,鋪而有骨,格高調高,中唐不可多得,真大手筆也。

《峴傭說詩》:《望岳》一題,若入他人手,不知作多少語,少陵只以四韻了之,彌見簡勁;“齊魯青未了”五字,囊括數千里,可謂雄闊。後來唯退之“荊山已去華山來”七字足以敵之。七絕亦切忌用剛筆,剛則不韻。……退之“荊山已去華山來”一絕,是剛筆之最佳者。然退之亦不能為第二首,他人亦不能效退之再作一首,可見此非善道。

《王闓運手批唐詩選》:接差,故開重關,宋人乃雲“只兩扇”,可笑。此退之生平得意事,晏子仆妾,未能知此。

《石遺室詩話》:昌黎詩云:“荊山已去華山來,日照潼關四扇開。”漁陽本之,以對“高秋華岳三峰出,曉日潼關四扇開。”益都孫寶侗議之曰:“畢竟是兩扇。”或曰:“此本昌黎,非杜撰。”孫憤然曰:“昌黎便如何?”漁洋不服,謂孫持論好與之左。韓退之之“日照潼關四扇開”,不如其“一間茅屋祀昭王”。

《評註韓昌黎詩集》:言為心聲,故從容若此。

《韓詩臆說》:寫歌舞入關,不著一字,盡於言外傳之,所以為妙。

《詩境淺說續編》:露布甫馳,新詩已到,五十載逋寇蕩平,宜其興會之高也。

作者簡介

韓愈像 韓愈像

韓愈(768~824),唐代思想家和文學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南陽(今河南省孟縣)人。貞元進士。唐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諫迎佛骨,觸怒了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後於穆宗時,召為國子監祭酒,歷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他和柳宗元政見不和,但並未影響他們共同攜手倡導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在詩歌方面,他更是別開生面,創建了“韓孟詩派”。他善於用強健而有力的筆觸,驅使縱橫磅礴的氣勢,夾雜著恢奇詭譎的情趣,給詩思渲染上一層濃郁瑰麗的色彩,造成奔雷摯電的壯觀。韓詩在藝術上有“以文為詩”的特點,對後世亦有不小的影響。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