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平等與幸福感:探索中國的“伊斯特林悖論”

《機會平等與幸福感:探索中國的“伊斯特林悖論”》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春陽。

內容簡介

本書試圖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了機會平等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全書共十章,主要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到3章)回顧了幸福經濟學和積極心理學的相關文獻,並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系統考察了中國居民幸福感的基本決定因素;第二部分(第4到5章)述評了機會平等的理論源流和測度方法,測算了中國機會不平等的總體程度,揭示了機會平等與幸福感的理論關係,並提出了相關研究假說;第三部分(第6到8章)採用宏微觀數據和計量經濟模型,從不同角度對研究假說進行實證檢驗;第四部分(第9到10章)探索了導致機會不平等的制度根源,並提出了幸福導向的公共政策方案。

作者簡介

潘春陽,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系教師。201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在法國巴黎第 一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做訪問研究。研究興趣包括公共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套用微觀計量經濟學,並在《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世界經濟文匯》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近三十篇,出版譯著兩部。曾獲第七屆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論文)三等獎、上海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一等獎、復旦大學黃有光福祉經濟學研究獎學金。代表作:《中國城鎮化的經驗與理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圖書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導論
1.1問題的提出
1.1.1中國的“伊斯特林悖論”
1.1.2收入不平等是否損害了居民幸福感?
1.1.3中國的機會不平等:收入流動性的視角
1.1.4是什麼導致了中國的機會不平等?
1.1.5本研究想要回答的問題
1.2研究意義
1.3總體思路、研究架構和研究內容
1.3.1總體思路
1.3.2研究架構
1.3.3研究內容
1.4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1.4.1研究方法
1.4.2數據來源
1.5重點、難點和創新之處
1.5.1重點和難點
1.5.2創新之處
1.6本研究的主要結論
附錄

第2章幸福三問——基於幸福經濟學文獻的分析
2.1幸福經濟學的源與流
2.2幸福感如何測量?
2.2.1關於幸福感的調查問題
2.2.2幸福感指數的有效性
2.3影響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
2.3.1解釋幸福感的計量經濟模型
2.3.2個人特徵
2.3.3收入因素
2.3.4巨觀經濟變數
2.3.5政治制度因素
2.3.6針對中國居民幸福感的研究
2.4幸福感指數能否作為公共政策的依據?
2.5本章結論
第3章中國經濟轉型中的居民幸福感
3.1中國經濟轉型中的“伊斯特林悖論”
3.2中國居民幸福感的總體趨勢與群體差異
3.2.1數據來源
3.2.2關於幸福感的調查問題
3.2.3總體趨勢
3.2.4群體差異
3.3中國居民幸福感的決定因素與國際比較
3.3.1相關變數
3.3.2計量模型
3.3.3基準模型:個人特徵與居民幸福感
3.3.4國內和國際比較分析
3.3.5擴展模型:經濟轉型與居民幸福感
3.4本章結論
第4章中國的收入不平等和機會不平等
4.1中國收入不平等的變化趨勢與形成原因
4.1.1變化趨勢
4.1.2形成原因
4.2機會不平等的哲學內涵和理論框架
4.2.1機會不平等的理論源流
4.2.2約翰·羅默關於機會不平等的理論框架
4.3機會不平等的測量方法
4.3.1對機會不平等的主觀判斷
4.3.2社會收入流動性
4.3.3機會不平等測量方法的新發展
4.4中國的機會不平等
4.4.1從收入流動性看中國的機會不平等
4.4.2中國機會不平等程度的客觀測量:方法論
4.4.3數據、“類型”和測算結果
4.5本章結論
第5章收入不平等、機會不平等與主觀幸福感:理論分析
5.1收入不平等如何影響主觀幸福感?
5.1.1“隧道效應”與“相對剝奪效應”
5.1.2混淆的實證結果
5.1.3在中國的爭論
5.1.4一個可能的解釋
5.2機會不平等與主觀幸福感:基於中國的理論假說
5.3本章結論

第6章機會不平等與主觀幸福感:基於主觀感知的視角
6.1中國的機會不平等程度:基於主觀感知的視角
6.1.1機會不平等感知指數
6.2數據來源、變數釋義與計量模型
6.2.1數據來源
6.2.2變數釋義
6.2.3計量模型
6.3機會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和主觀幸福感:實證分析
6.3.1基準模型分析
6.3.2收入分層與城鄉分層模型分析
6.3.3機會不均對不同居民群體影響的異質性分析
6.4進一步的分析
6.4.1主觀變數地區平均法
6.4.2收入不平等感知範圍問題
6.5本章結論
第7章機會不平等和主觀幸福感:基於成功可控性的視角
7.1中國的機會不平等程度:基於成功可控性的視角
7.1.1從“成功可控性”衡量機會不平等
7.2數據來源、變數釋義與計量模型
7.2.1數據來源
7.2.2變數釋義
7.2.3計量模型
7.3收入不平等與主觀幸福感:實證分析
7.3.1基準模型分析
7.3.2邊際效應分析
7.4內生性問題探索
7.4.1五大人格特徵模型
7.4.2因子分析法
7.4.3直接相減法
7.4.4人格特徵對估計結果的影響
7.5本章結論
第8章機會不平等與主觀幸福感:基於收入不平等的分解
8.1中國省級機會不平等程度
8.1.1方法論基礎
8.1.2中國省級機會不平等程度測算
8.2數據來源、變數釋義和計量方法
8.2.1數據來源
8.2.2相關變數
8.2.3計量模型
8.3機會不平等、努力不平等與主觀幸福感:實證分析
8.3.1機會不平等、努力不平等與主觀幸福感
8.3.2收入不平等和主觀幸福感
8.3.3機會不平等對不同居民群體影響的異質性
8.4本章結論
第9章機會不平等的制度根源與幸福導向的政策方案
9.1機會不平等的制度根源
9.1.1基本公共品配置失衡與財政分權制度
9.1.2戶籍歧視與城市傾向的經濟制度
9.1.3政治資本收益與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
9.2幸福導向的公共政策方案
9.2.1促進社會機會平等的制度安排
9.2.2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其他政策建議
9.3本章結論
第10章結論與思考
10.1本研究的主要結論
10.2本研究的局限性和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