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黃鵝膏菌

橙黃鵝膏菌,菌蓋幼時半球形至近扁半球形,開傘後平展,直徑6-10cm,表面有斑塊或近似顆粒狀鱗片,往往後期易脫落,邊緣具不明顯的條棱,分布在吉林、江蘇、雲南、西藏等地。

基本信息

簡介

中文學名:橙黃鵝膏菌
拉丁學名:Amanita citrina (Schaeff.) Pers. ex S. F. Gray
中文別名:檸檬黃傘、淡黃毒傘、黃臭傘
同物異名:
分類地位:傘菌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

特徵

形態特徵:子實體一般中等大。硫磺色至橙黃色及檸檬黃色。菌蓋幼時半球形至近扁半球形,開傘後平展,直徑6-10cm,表面有斑塊或近似顆粒狀鱗片,往往後期易脫落,邊緣具不明顯的條棱,褶髓細胞呈倒羽狀排列。菌柄細長圓柱形,長5-12cm,粗0.9-1.5cm,內部鬆軟變空心,白色帶黃色。菌托與膨大的菌柄基部結合,似淺杯狀,孢子印白色。孢子無色,光滑,寬橢圓形至球形,6-10μm,糊性反應。
生態習性: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單生或散生。
分布地區:吉林、江蘇、雲南、西藏等。
經濟用途:菌肉具臭味。有人認為無毒可食,而有人認為有劇毒。一般認為含有蟾蜍素及有關化合物,可使視力紊亂或產生彩色幻視。另外有的認為毒素是毒蠅母、麥斯卡松、臘子樹酸等。檸檬黃傘和褐雲斑傘是否有毒,曾引起了科學家們的爭論,國內未報導中毒,但採食蘑菇時需加注意。另記載此菌還產生5-羥色胺(serotonin)及N-甲基-5-羥色胺(N-methyl-serotonin)。此菌是樹木外生菌根菌,與雲杉、冷杉、松、櫟等形成菌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